最近,浏览器内核的话题风靡科技互联网圈。起因是红芯浏览器。8月15日红芯浏览器所属公司宣布完成2.5亿元C轮系列战略融资。红芯官方称,这轮融资投资方主要来源于红芯的客户——大型上市公司及政府客户。同时,晨兴资本、达晨创投、IDG资本继续跟进投资。在红芯浏览器融资发布信息中指出,放眼世界上四大主流浏览器内核(微软IE浏览器内核Trident、谷歌Chrome浏览器内核Blink、苹果Safari内核Webkit、火狐浏览器内核Gecko)皆为国外所有。通过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浏览器核心技术,该公司推出世界第五个也是唯一一颗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浏览器内核——红芯Redcore。看到这里,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非常振奋的感觉,尤其是像我这种爱国中年,几乎欣喜若狂,我们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浏览器啊。
事情第二天出现了逆转,8月16日,有网友在对红芯浏览器安装包解压后发现,最终得到一个版本号为49.1.2623.213的Chrome文件,这也是谷歌浏览器Chrome最后一个支持Windows XP系统的版本。当天晚上,红芯时代(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发布声明称:红芯浏览器内核是基于通用的浏览器内核架构(即Chromium开源项目,但不是Chrome浏览器)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的。8月17日一早,红芯公司发出道歉信:承认红芯在近期的融资宣传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夸大,给公众带来了误导。至此,宣称自主可控的国产浏览器内核闹剧告一段落。
然而浏览器内核的话题还没有结束。8月17日下午,360安全浏览器在自家社区发表文章《中国为什么没有自主研发的浏览器内核?》,再一次把浏览器内核的话题引爆,新浪科技特别转发。文章中给出了没有我国自主研发的浏览器的几个原因:我国互联网起步发展都晚,错过HTML4制定标准的时代;研发成本太高,预估是30亿美金和十年时间;以及今天Chromium和Firefox本就是一个开源项目,产品由社区驱动,从授权协议上,它们也鼓励基于已有的技术去做技术创新,而不是重复发明轮子。
如果说红芯浏览器的夸大虚假宣传是一个闹剧或事件,那么360安全浏览器的这个文章却是值的我国的企业思考。我们到底是否需要一个独立自主可控的浏览器内核,有没有必要,要不要去做?这让我想到了两年前的一个事件,那就是连国家总理都关心的圆珠笔头问题。当时的情况是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圆珠笔生产国,每年生产接近400亿支圆珠笔。但是圆珠笔头却是要靠进口,没法实现自己生产,这也造成了我们国家的圆珠笔每支利润在分或厘的水平。2017年初,传出好消息,太钢集团研制成功了圆珠笔头的特种钢材,并且研发出了我国的圆珠笔头的技术标准,有望两年内给我国生产的圆珠笔装上中国笔头,从太钢最初研制做技术攻关到2017年材料研发成功和标准制定出来,用了6年多的时间。
这次的国产浏览器内核话题是差不多的一个问题,这种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的研发到底要不要做?笔者的观点是,要做。2018年4月17日,美国商务部的一纸禁令造成世界第四,我国第二的通讯巨头中兴通讯公司几乎休克,究其原因就是中兴通讯的采购对美国依赖太大,缺少自己自主可控的芯片知识产权或专利。吃一堑长一智,不知道中心通讯未来几年会不会知耻后勇加大技术专利储备,不再被美国商务部卡着自己的命脉。回到浏览器内核上话题上也是如此,希望有一批真正的中国互联网软件企业,卧薪尝胆、厚积薄发,未来的某一年的某一天真的研发出我国独立自主可控的浏览器内核。笔者相信,会有这么一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