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机密文件如何保密?-机密文件

古代机密文件如何保密?-机密文件

古代技术条件比较差,怎么保守独特“秘密”呢?

古代办公文件以官府公文居多。官府公文和国家事务紧密相联,内容多涉及机密,需要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保证其内容不泄露,否则危及国家安全稳定和动摇统治者的地位,因此公文保密是重点。官府公文严厉的保密制度确保了公文从书写、传递到达目的地的完整保密性。

公文保密最早追溯到夏朝。太史令将“图法”“宫藏”;商朝设立守藏史;周朝将文书正本收藏于天府——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档案机构,至春秋时期,各国国君想出妙招来防止文书的泄密,于文书上玺印封缄,并在传递过程中使用“封泥”(糊上泥团,在泥上印上自己的玺印,然后放在火上烧烤,让泥变得干硬。)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建的咸阳宫中的章台就是存放保密公文的场所。奏章被送到章台,由身边侍卫呈送秦始皇亲自验查,如果看见封泥完好,没有被奸人私自偷拆阅览,才可敲掉泥封壳御览。保密措施严谨,后来“封泥”成为把守关隘的比喻词。

重要官员的重要公文书写有三点基本要求。首先,由重要官员亲自书写与誊录,书写完毕后并加上自己专属的印章,确保公文真实性。明代密疏的书写要求用楷书,并最好保证干净整洁的疏面。

其次,草稿要销毁。中央起草诏制的公文书写由专门设立的机关负责,并制法严明,如唐朝中书门下如要求进入先向御史台申请登记。两宋中书省为重点保密单位。清朝军机处,防范更加严密,高级官员子弟,一律不得充任军事章京;军机处听差,全用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少年;各部院官员都不得擅入军机处,其窗前、阶下均不许闲人窥视、站立。

最后,重要公文不能在私人住所撰写。古人办公有规定的地点,皇帝直接掌管的尚书局去处理重要公文,这些保密办公人员,只许在朝中处理公文事件。汉明帝刘庄曾说;“机事不密则成害”,无论他何种理由泄密,都要受到严惩。

唐王朝有一套比较完善的保密制度。皇帝规定,每个盗窃国家机密文书的人,要服刑劳役两年;偷盗普通公文书,要“杖一百”;而重要的文书,又要“加一等”。同时规定,每个收发官文的人如私自查看官文内容,根据不同行为,处以不同数值的杖刑。这样严厉、细密的刑法条律保证唐代公文的安全,也让一些官员罪有应得。唐德宗时的宰相窦参和窦申,叔侄泄密生财,最终被发现贬官赐死。

适时的缄默不语,闭口不言或许不仅是保命求生的唯一方法,还是被世代人称赞的良好品性。

汉成帝时孔光尚书,凡是涉及与皇帝之间对话内容的草稿一律销毁,如果推荐某人做官,也不会让其知道是自己的举荐,以防结党营私。

梁武帝时的周舍,与他人谈话,经常滔滔不绝而且玩笑不断,但谈话内容竟无一字涉及国家机密。还有唐太宗时的杨师道,常以答非所问方式回绝亲朋好友出于好奇的询问。也因此,这些谨慎认真的人都受到了皇帝颇为长久的重用。保密工作很严肃、很重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