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胜简介(冯胜:跟了朱元璋43年,功劳仅次于徐达)

从这道命令我们能看出,在朱元璋心中,武将地位最高的是徐达,常遇春次之,冯胜能排到第三的位置。冯胜,本名冯国胜,因避讳朱元璋的字国瑞,改名为冯胜。

冯胜:跟了朱元璋43年,功劳仅次于徐达、常遇春,但死得最冤

公元1367年,朱元璋灭掉陈友谅、张士诚等强敌之后,为了统一天下,他派出25万大军攻打元朝。

这一战,朱元璋手下的猛将倾巢而出,但大家平时各自为战,互不统属,所以大军的协调指挥问题,成了麻烦。

朱元璋为了解决大军的指挥问题,他给将士下了一道命令:“今定左副将军冯宗异居遇春之下,偏将军汤和居宗异之下,偏将军杨璟居和之下……协力同心,剪除余寇。”

朱元璋的这道命令很简单,他给手下的将领排了顺序。徐达第一,常遇春第二,冯胜第三,汤和第四,顺序靠后的听从顺序靠前的将领的命令,很好地解决了军队的指挥问题。

从这道命令我们能看出,在朱元璋心中,武将地位最高的是徐达,常遇春次之,冯胜能排到第三的位置。

冯胜,本名冯国胜,因避讳朱元璋的字国瑞,改名为冯胜。朱元璋率兵到妙山时,冯胜跟随兄长冯国用投靠了朱元璋。

冯胜的才华不如其兄长冯国用,冯国用文武兼备,是个难得的帅才,但可惜,他投靠朱元璋不久,就病逝了,这让朱元璋损失了一良将,也给了冯胜出头的机会。

冯国用病逝之后,朱元璋开始重用其弟弟冯胜。冯胜的才华也是顶级的。

1360年,龙湾之战中,朱元璋以康茂才诈降为诱饵,将陈友谅骗至龙湾,随后埋伏好的冯胜带人杀出。

冯胜大破陈友谅,还一鼓作气,率兵追赶了陈友谅300多公里,帮助朱元璋拿下了安庆等地,表现十分英勇。

1363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爆发了鄱阳湖之战,陈友谅有65万大军,朱元璋只有20万,陈友谅的船只多为巨舰,朱元璋的战船多为小船,无法和陈友谅的战舰抗衡。

朱元璋以彼之长,攻己之短,利用小船灵活的特点,通过伏击、火攻等手段,击败了陈友谅。

鄱阳湖之战中,朱元璋处于劣势,但冯胜等将领,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为朱元璋击败陈友谅立下了赫赫战功。

陈友谅被灭之后,冯胜又跟随徐达参与了攻灭张士诚之战。灭张士诚之战中,冯胜多次率兵大败吴军,事后论功行赏时,冯胜的功勋仅次于徐达和常遇春。

冯胜因为他的赫赫功勋,朱元璋在封赏功臣时,将他和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常茂、邓愈一起,封为了明朝开国六公爵。

洪武三年,冯胜又跟随徐达北伐攻打元朝,冯胜在定西之战中,击败了元朝名将王保保。

王保保才能十分出众,不久之前,他还率兵大败汤和,徐达、李文忠和王保保交手时,也没有讨到便宜,冯胜能率兵大败王保保,说明其才能不弱。

洪武十二年,元将纳哈出,集结20万大军进犯大明,朱元璋派冯胜为主帅,让他率领20万大军北征。

双方各派出20万大军,一场血战不可避免,但结局不错,冯胜顺利将纳哈出劝降了,避免了双方爆发一场大战,减少了伤亡。

孙子兵法中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冯胜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让对手投降,展现了一位顶级名将的智慧,但对武将而言,太过厉害,功勋太多,未必是一件好事。

朱元璋在晚年的时候,变得多疑嗜杀,他手下的名将,常遇春在朱元璋还未称帝之前,就病逝了。邓愈在洪武十年,讨伐吐蕃期间病逝。

李文忠在洪武十七年病逝。徐达在洪武十八年病逝。这些名将较早因病去世,避免了遭朱元璋忌惮,落个兔死狗烹的下场,但冯胜的结局就惨了。

冯胜因为功勋太多,能力太强,引起了朱元璋的忌惮。

朱元璋称帝之后,害怕手下的功臣功高盖主,威胁到自己和其子孙的皇位,制造了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等案件,将明朝的大多开国功臣牵连进去,尽皆杀掉。

韩国公李善长、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定远侯王弼、宣宁侯曹泰等功臣,就因为牵涉到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被朱元璋杀掉了。

蓝玉案爆发之后,虽然冯胜和汤和没有参与其中,但两人是朱元璋手下的名将,且都统兵在外,朱元璋放心不下两人,让他们应召回京。

入京之后,汤和已经病重地说不出话了,见到朱元璋之后,只是不断地跪下给他磕头,这让朱元璋内心五味杂陈,放过了汤和。次年,汤和就病逝了。

冯胜身体很健康,这让朱元璋放心不下他,将冯胜留在了京城。冯胜对朱元璋忠心耿耿,从无谋逆之心,也无谋逆之举,更没有牵涉进胡惟庸之案和蓝玉之案,但朱元璋并不打算放过他。

次年,大臣弹劾冯胜“多匿良马,使阍者行酒于纳哈出之妻求大珠异宝,王子死二日强娶其女…”:

藏匿良马,敲诈纳哈出妻子的珠宝,以及强纳王子之女为妾等,这都是些小事,何况大臣告发,还未必是真的,但朱元璋接到弹劾之后,未去核查此事,就小题大做,杀了冯胜。

并不是说冯胜犯了死罪,而是朱元璋不放心功臣,要执意除掉他,这是冯胜等明朝众多功臣的不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