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声词和方言的作用就像烹饪时的胡椒面,能让我们的文案变得辛辣,跳脱起来。
2016年,日本品牌优衣库推出了一个短视频,用粤语、四川话、上海话、东北话、闽南语、山东话这6种方言各唱出一段rap,展示不同地域的年轻人对优衣库羽绒服的赞叹。
比如东北话版对羽绒服的形容是“飘轻的,贼拉暖和”,粤语版是“要靓,唔使唔要命”,四川话版是“穿上它出切一定嘿热火”(读音),闽南话版是“轻巧吼赞,温暖作伙行”(读音),其实都是在重复“轻盈便携,温暖贴身”这一特性。
在互联网的语境下,随着人们自嘲能力的提升,方言开始从一种带土腥味的语言慢慢变成某种“魔性”又带有“喜感”的存在,既接地气又自带“种子用户”,极具话题性。
瑞典知名家具品牌宜家在中国哈尔滨开店时,就在店内推出了一组东北话版的产品介绍文案,并在社交网络上引发讨论:
介似嘛?
尼斯折叠椅,
仅需8厘米空间,就能多招待一个朋友!
这根杆子能嘎哈?
能挂衣服能晾晒衣服。
“介似嘛”是东北话里“这是什么”的意思,而“能嘎哈”是“能做啥”的意思,这样诙谐的方言文案,让本地人看了很亲切,外地人看了也觉得颇有趣味。
至于拟声词,伊利牛奶曾有一组文案主导的平面广告使用了“咕咚”“咔嚓”“啾啾”等拟声词,来描述喝牛奶、骨折(不喝牛奶)及牛奶生产环境三个场景。
譬如在“嘎嘣嘎嘣、咔嚓咔嚓、哎呦哎呦”这一组文案中,内文即是“一天一包伊利纯牛奶、你的骨骼一辈子也不会发出这种声音”,道出了伊利牛奶对用户的益处。拟声词自带亲和力,让产品与用户的日常更加贴近,构建起更自然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