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麦克马洪线的电影

关于麦克马洪线的电影

  本文作者:李啸天

  要问当今世界新闻最聚焦的地方,当属阿富汗。塔利班势如破竹般轻取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然后宣布建立“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顺利到让人不敢相信。

  相对应的,是仓惶退出阿富汗的美国。可资对比的是,塔利班进入喀布尔,未浪费一枪一弹,未造成任何伤亡,但美军却在撤退中,造成了多起伤亡事件。仅在8月26日,由于恐怖袭击就直接导致至少13名美军和170名阿富汗人死亡,200多人受伤。

  这个世界怎么了?

  有童鞋让我聊聊阿富汗,然后推荐几部有关阿富汗的电影。唔!咱是一个电影号,直接开聊政治,似乎也不太好。不过要是聊电影,那可就有得聊了。

  长话短说,下面对阿富汗局势的根源先做一个极简的介绍,然后结合电影进一步拓展下。希望能够通过电影,在影音的背后对阿富汗更多一点感性及理性上的认识。

  阿富汗极简史

  首先要纠正大家的一个认知,就是总觉得如今的阿富汗是混乱、动荡、落后的代名词,似乎历史上的阿富汗也是如此,一直如此。这是完全错误的,如今的落后绝不代表历史上也落后,恰恰相反。包括阿富汗在内的中东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尽管古巴比伦文明的核心位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一带,但阿富汗依旧位于巴比伦文明的辐射范围之内,属于阿拉伯文明的一份子。就像中华文明肇源于黄河流域,但儒家文化圈则大了去了,差不多囊括了整个东亚及东南亚。

  历史上的阿拉伯文明是如此强大,以至于阻断了欧洲与东方世界之间的陆路联系,逼得西欧人不得发展海洋文明,并力图绕过整个阿拉伯世界,从海洋上对新世界进行探索,找到一条通往东方世界的新路径。结果这个过程中,诱发科学与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革命大爆发,欧洲人不仅通过绕道非洲好望角开辟了新航线,还发现了新大陆,众多利好使得欧洲迅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成为了新的世界中心,繁荣至今。

  此消彼长,相对应的则是阿拉伯文明的快速衰落。尤其东西联络的桥头堡作用的消失,立马让自身自然禀赋差的缺点暴露无遗,较多的人口与较少的资源之间的冲突带来的效应,就是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不断引发不同族群之间的混战,从此发展无从谈起,混乱成为主题。

  但即便如此,阿富汗还是利用其优越的地缘关系,一度建立了阿富汗王国,并发展成为了仅次于奥斯曼帝国的第二大穆斯林帝国,尤其在艾哈迈德·杜兰尼担任国王的时期,其疆域更是曾扩张到了印度洋,占据了如今巴基斯坦的大部,并侵入到了印度及伊朗的疆域之上。

  但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快速崛起,东方的发展与之相比,相形见绌。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国不仅完全占领了印度次大陆,还不断向阿富汗侵袭,并先后发动了三次“阿富汗战争”。尽管三次战争都以英国的失败告终,但阿富汗还是衰竭了下来。而且,阿富汗的北面,还迎来了对疆土更是野心勃勃的俄罗斯。南北夹击之下,阿富汗再难安宁,混乱成为了主题。

  ▲夹在英(狮)俄(熊)之间的阿富汗

  从地缘上,阿富汗位于亚洲东西联络以及南北联络的核心地带上,东接中华文明,西接整个阿拉伯文明并远至非洲,而且是欧亚联络线南线的勾连之地。同时,阿富汗还北接俄罗斯,南邻印度次大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被誉为“亚洲的心脏”。

  作为这么重要位置上的国家,阿富汗国内地理形势却不够好,兴都库什山脉自阿富汗国内东北然后贯穿西南,再加上苏莱曼山脉的影响,使得阿富汗绝大多数都是高原山地,缺乏大块平整的平原或者盆地,这就使得居住其上的人被天然地分割为各个小群体,发展成为了不同的民族与部落,语言文化隔阂相当严重,成为一个典型的散装国家。散装江苏与此相比完全是小儿科。这就造成阿富汗绝大多数时间无力发展成为一统全国的中央政权,更多是彼此独立的部落文明,发展较为原始。现如今,阿富汗在塔利班的重新掌握下,国名改为“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顾名思义,酋长国就是部落的联合体,是一种类联邦制的政体。

  从民族成分上看,也非常明显,在阿富汗不大的国土面积上,就存在着普什图族、塔吉克族、哈扎拉族、乌兹别克族、土库曼族等20多个民族,时时埋伏着民族冲突的危机。目前,唯一没有臣服与塔利班的潘杰希尔省,盘踞其上的主要就是塔吉克族。

  阿富汗最大的民族是普什图族,才占据了总人口的40%,不到一半。第二大民族塔吉克族占25%,其他民族更是差距巨大。但即便是普什图人占了40%,但阿富汗境内的普什图人才占据总普什图人的1/3,另外2/3生活在巴基斯坦境内。这种奇怪的分布,又与大英帝国的胡乱划界有关。

  归根到底,眼下阿富汗混乱的直接根源就在于英美两个西方大国家埋下的祸根。

  在大英帝国如日中天之时,整个南亚次大陆都是英国的殖民地。但英国显然不满足于整个南亚次大陆,还想继续外扩。往东,将缅甸收入囊中,所以在二战时往往也将反法西斯联盟在东南亚的战场称为印缅战场。向北,将西藏笼罩在了大英帝国的阴影之下。往西,则是不断将巴基斯坦地区的边界蚕食阿富汗的领土。

  甚至,英国为了将触角更多伸向西亚,还与阿富汗发生了三次“阿富汗战争”,结果无一例外都被彪悍的阿富汗人打败了。(当下的阿富汗战争,在英国一方则称为“第四次阿富汗战争”。)最终眼看无法吃掉阿富汗时,大英帝国就于1893年11月由时任英国外交秘书的莫蒂默·杜兰德与阿富汗权贵划定了一条英属印度(现为巴基斯坦)与阿富汗的国界线,从瓦罕走廊至波斯约2400公里。这条国界即“杜兰德线”(也称“杜兰线”),它的不平等之处,就在于它强行划去相当一部分原属阿富汗的领土进入到了英属印度,将原本一体的“普什图尼斯坦”一分为二,而且“英属普什图尼斯坦”还占了大头。这就为后来的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之间的矛盾埋下了祸根。

  后来英国退出印度次大陆,在撤离前英国人发挥了“埋雷”的老传统,以宗教信仰为标准,将英属印度分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可印巴分治却惹恼了阿富汗人。阿富汗认为英国人撤离后,英属普什图尼斯坦理应回归阿富汗。英国人无视了阿富汗人的抗议,只允许普什图尼斯坦加入印度或是巴基斯坦,至于回归阿富汗或是独立就别想了。

  是以,现如今的阿塔(阿富汗塔利班)与巴塔(巴基斯坦塔利班)的分野正源于此,都是普什图人,但分属不同的国家,加上观念上的不同,导致阿塔与巴塔同床异梦,龃龉不断。阿巴领土争端更如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高高悬起,一旦阿富汗内部稳定下来,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冲突随时可能会再次燃起事端。

  别指望帝国主义者的划线会公平。拿中国来说,无论是中印东边的麦克马洪线,还是中印西部的约翰逊线,都极度不公平,也使得我中央政府没有一届承认过。只说西线的约翰逊线,这条线让人愤慨之处,它不按照天然屏障喀喇昆仑山的山脊为界,而是继续向北推。往北推也不说,山下有条什约克河,你狗日的威廉·约翰逊按这条河流的中线划分也行,他不,他继续往北推,直到几乎将整个什约克河流域都划到印度境内去。而实际上,历朝历代,整个喀喇昆仑山都是中国下属的领土。英国人的划线不公平到了这种地步!不过这是外话,这里就不展开了。

  值得一提的是阿富汗东北部那个角,即瓦罕走廊,一条窄窄的山沟,直通中国边境,就好像阿富汗强行伸出去的一只手,就为了与中国接壤。你还别说,这只还真是故意伸出来特意与中国接壤的!之所以出现这条奇葩的狭窄的边境线,其实也是大英帝国造孽留下的遗产。

  原本,英国占据了南亚次大陆之后,还想继续北上。同时,北方的俄罗斯也想通过中亚不断南下,意欲直通印度洋。英国当然不想俄罗斯顺利南下,俄罗斯也不想与英国直接接壤,于是双方商议划界,为了英俄不直接接壤,特意让阿富汗保持独立状态,然后将卡在英俄中间的瓦罕走廊划给了阿富汗,作为缓冲区。

  等于是阿富汗的独立是被恩赐的,而且还白捡了一块领土。为什么是白捡?因为在当时别说瓦罕走廊,整个帕米尔高原(葱岭)都是我堂堂大中国的领土。汉、唐、清朝,帕米尔高原都在中国的有效管辖之下,东晋法显、大唐玄奘都是从瓦罕走廊前往天竺(印度)的,法显还留下了有关瓦罕走廊的最早文字记载。但大清时期,英俄明显不想让中国坐大,于是强行划界,慷中国的慨,他妈妈个熊!当时的大清王国自顾不暇,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领土被划走,但也只能骂骂咧咧,表示抗议,别无他法。

  不过,以上都是前现代时期的发生的事。在时代工业革命之后的现代社会之后,阿富汗也曾经再次发达过。

  那是20世纪初,随着一战的结束,阿拉伯世界掀起了一股世俗化的高潮。发起者是土耳其的凯末尔,然后在叙利亚、伊朗、伊拉克、阿富汗等国渲染开来,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就阿富汗来说,时间大概是1919年到1979年的60年间。从1919年阿曼努拉国王上位并大刀阔斧地推进世俗化改革,再到后来达乌德上台大力发展经济,诸多有力的措施,都促使阿富汗迎来了一段相对繁荣的时期,迎来黄金期,喀布尔一度被誉为“东方小巴黎”。直到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占领喀布尔,阿富汗随之进入十年抗苏运动。这种运动的背后是战争,阿富汗的繁荣由此一去不复返。

  苏联离开阿富汗后,塔利班则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于1996-2001年间统治了全国,由于其大力推崇极端宗教思维统御术,使得阿富汗跌入了黑暗时期。再然后,是美军的进入,到了大家都熟悉的阶段,直到现如今的塔利班第二次上台,建立新的伊斯兰国。

  以上,区区两千余字介绍完阿富汗错综复杂的历史,实在是太过于简略,大家意会下就行了,知道阿富汗曾经也富过,而现在的局面主要是英国、美国外加苏联造成的,也就够了。

  下面,进入电影介绍阶段。

  前现代时期的阿富汗

  由于如今的阿富汗不是一个强国,以至于阿富汗的历史没有多少人愿意去挖掘,所以反映古代阿富汗题材的影片,近乎为零。勉强可以算一个的,还是宝莱坞于2019年上映的《帕尼帕特战役》,也叫《帕尼帕特》。

  这部影片讲述的故事是发生于1761年的“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

  当时的阿富汗正处于上面提到的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即阿富汗王国时期,当政的正是雄才大略的艾哈迈德·杜兰尼,他也是阿富汗的国父,是阿富汗历史上最伟大的人,没有之一。印度则处于马拉地帝国时期。

  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之所以被称为第三次,在于位于印度德里北部的帕尼帕特地区之前已经发生过两次对印度政治具有决定性的次战役。

  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是蒙古贵族巴布尔率领帖木儿大军入侵印度,在帕尼帕特地区与印度德里洛迪王朝发生大战,并一举全歼洛迪军队,推翻洛迪王朝,在印度建立了莫卧儿王朝,时间是1562年4月。同一年,是明朝的嘉靖41年,这一年里严嵩被罢免,其子严世蕃被捕入狱并被杀。这一年,戚继光始奉命自浙江入福建清剿倭寇。

  第二次帕尼帕特战役发生于1566年11月,由阿富汗普什图人建立的苏尔王朝的大军与莫卧儿军队之间展开。结果,阿富汗军大败,莫卧儿政权得以巩固,进而结束了莫卧儿人与阿富汗人之间的长期斗争,标志着莫卧儿帝国对印度的统治权的确立,并开始了领土扩张。

  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发生的时间是1761年1月,也就是我们要讲的这次战役。它发生在阿富汗国父艾哈迈德·杜兰尼与马拉地帝国之间。这个马拉地帝国,是莫卧儿王朝灭亡后兴起的一个印度帝国。该帝国正打算一统印度,再创一个新盛世,结果在帕尼帕特被杜兰尼打得满地找牙,一败涂地,结束了印度中兴的希望。

  但杜兰尼率领的本次阿富汗入侵,最终的胜利者却不属于阿富汗,而是大英帝国。因为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尽管杜兰尼取得了胜利,但自身也损失惨重,无力继续深入印度腹地,这就造成了印度的权力真空期。大英帝国则趁虚而入,一下就捡取了巨大的胜利果实。

  《帕尼帕特战役》一片是宝莱坞出品,自然站在印度的角度上,以马拉地帝国军队的统帅者萨达希夫为主角,讲述他率众抵抗杜兰尼的故事。本片导演阿素托史·哥瓦力克曾执导过《印度往事》,在拍摄《帕尼帕特战役》上相当尊重历史,甚至影片的第一男主就是杜兰尼。在影片结尾,阿富汗人以“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方式艰难赢得了这场战役,但望着满地的鲜血与尸首,杜兰尼骑着马并没有露出胜利者的笑容,而是深深敬佩马拉地人的勇猛,深深地感受到了战争的罪孽。于是,杜兰尼决定再也不踏入印度的土地。影片的就这么自圆其说地讲明了印度尽管在战争中失败了,但是在精神上还是压制住了阿富汗人,阻挠了其继续入侵印度,虽败犹荣。考虑到这是一部印度片,这种阿Q式的自我安慰会心一笑就行了。

  不过,由于《帕尼帕特战役》比较写实,与宝莱坞一贯张扬英雄主义为主的做法大相径庭,与大受欢迎的《巴霍巴利王》《阿育王》《阿克巴大帝》等不太一样,客观中立的立场并不为印度观众所接受,纷纷为《帕尼帕特战役》打低分,使得这部相当不错的影片最终票房扑街,成为了一部低分作品,非常可惜!

  《帕尼帕特战役》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没有苛意黑化杜兰尼,反而对他的描述相对客观,正因为此,这里推荐本片,可以由此来管窥一下阿富汗旧时曾经很牛掰的模样。

  黄金时期的阿富汗

  这段时间,从狭义上来说是1979年之前的阿富汗,广义上来说是世俗化比较好的时期。其实单纯反映这一阶段的影片并没有,部分展现的倒是有一些,可资推荐度的影片是《追风筝的人》。

  不过,这部电影的小说更好看,影片没有改编到位,经典型不够。配合小说看才会更好一些。

  总体来讲,这部影片讲的故事横跨1978年至2000年,前面的部分正好属于阿富汗的黄金时期,后面的部分则是塔利班第一次上台的黑暗统治时期。两相对照,格外让人嘘唏。

  影片里的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让无数观众热泪盈眶。片中阿米尔与哈桑之间的友谊,比迅哥与闰土之间更深厚百倍,让人肝肠寸断。影片所展现的阿富汗“黄金时期”主要是通过不同阶层之间的友谊展开的,这也是原教旨主义兴起后不会再发生的景象了,让人嘘唏不已。

  另外一部值得的推荐的是《我在伊朗长大》,这是一部伊朗片,反映的是伊朗宗教革命前的世俗化社会时期伊朗社会的点点滴滴。尽管阿富汗不同于伊朗,但他们在上世纪五六年都处于世俗化的繁荣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女性可以自由穿着,满街都是音乐与啤酒,这些都宗教统治之后全都成为了不可能。从《我在伊朗长大》,多少可以触类旁通,了解阿富汗黄金时期的发展状况。

  (图片:四象工作室)

  阿富汗混乱的起源

  有关阿富汗题材的电影片单有很多,但很多都忘记了《第一滴血3》,实在是不应该。

  《第一滴血3》可谓见证了当下阿富汗混乱的起源。这部影片讲的是美国大兵进入阿富汗,与伊斯兰圣战战士并肩作战共同对抗苏联的故事。史泰龙饰演的肌肉男兰博大杀大伐,将苏联人干的人仰马翻。

  我们都知道当下阿富汗之所以混乱,在于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而对种下这粒种子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恰恰就是美国。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的Boss美国为了对抗社会主义的老大哥,采取“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策略,大力扶持圣战。在美国人看来,苏联所代表的共产主义讲究无神论,那么在阿富汗对抗苏联,用有神论来对抗无神论不是刚刚好嘛。于是,就有意扶持宗教极端思想,扶持圣战,当枪使唤,全力对抗苏联。只是,美国万万没有想到,日后圣战会将矛头转向自己,令自己陷入反恐的泥淖之中不可自拔。自己播下的种子,没想到开出了恶之花,酿成的恶果还将自己反噬了,这是美国没有想到的,也是值得起深思的。

  当然,《第一滴血3》上映于1988年,而塔利班则崛起于1994年,兰博没能与塔利班并肩作战,兰博时期的圣战分子还是塔利班的爸爸辈呢,尚在酝酿中。

  但无论如何美国大兵与宗教极端分子联手对外作战的一幕,现在再去看实在是太过于讽刺了。

  美国总统里根接见阿富汗圣战份子

  塔利班第一次执政的黑暗时期

  这是阿富汗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很难相信极端压迫式的统治方式居然就发生在时间并不遥远的1996年-2001年间,就发生在中国的国境边上。

  现如今大家对塔利班的恐怖,总体上都来自于其第一次上台执政的白色恐怖高压措施。像过于恪守上古的教义,而取缔一切娱乐形式,剿杀暗中从事娱乐活动的人士,还比如取缔女性权利,禁止女性上学,禁止女性单独上街,女性外出必须将自己严密包裹起来,等等等等,极其违背人性,恶果罄竹难书。

  值得推荐的影片包括《养家之人》《奥萨玛》《佛在耻辱中倒塌》。

  《养家之人》作为一部收获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片提名的作品,这部动画片国内引进过,原本有望再续《何以为家》的引进片辉煌,结果还是成了一颗遗珠,票房只有区区600多万,表现非常惨。但这部制作精良的影片,还是非常值得看一下。

  它讲述的是在塔利班的高压统治之下,一位小女孩帕瓦娜目睹父亲被塔利班抓走以后,就勇敢地装扮成一名男孩,踏上生死未卜的养家之路。而且,她还意欲找到下落不明的父亲,将他带回家中。

  本片从女性的角度,对塔利班举行了控诉。影片的由曾出品过《凯尔经的秘密》《海洋之歌》的卡通沙龙工作室制作,由安吉丽娜·朱莉担任监制。

  《奥萨玛》的故事与《养家之人》有些类似,也是讲述小女孩女扮男装出门工作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奥萨玛》是塔利班政府首次执政垮台后的首部阿富汗电影,由阿富汗本土电影人斯迪克·巴尔马克执导。这部影片得到了伊朗著名导演莫森·玛克玛尔巴夫的大力支持,他不仅提供了本片2.1万美元的全部制作费用,还担任了影片的制片人。同时,本片也将阿富汗电影带到了国际电影舞台。《奥萨玛》入围了戛纳电影节并获得了金摄影机特别提及奖,还获得了以及第61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说到莫森·玛克玛尔巴夫,由他执导的《坎大哈》,同样值得一看。但是我不太推荐,不是不好看,而是太痛苦,纪录片式的影像风格,将战火下的阿富汗野蛮、原始、荒诞的一面赤裸裸地展现出来,观影的过程极其难受,非常不舒服。类似的影片,还包括阿富汗本土导演执导的《土地与尘埃》,同样通过导筒,对战争展开的讨伐与控诉,让观影的过程感到阵阵绝望。这两部影片都是极其出色的电影,《坎大哈》收获过第54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提名,《土地与尘埃》也获得过第57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一种关注提名。

  片是好片,但是我还是希望观影的过程能够稍微轻松一丢丢,所以在推荐上忍痛不推荐《坎大哈》与《土地与尘埃》。想深度了解阿富汗的童鞋,当然是不可错过。

  至于《佛在耻辱中倒塌》,导演汉娜·玛克玛尔巴夫是上面提到的伊朗名导莫森·玛克玛尔巴夫的小女儿。玛克玛尔巴夫家族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电影家族,汉娜的姐姐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同样是一位名导,她执导的《黑板》《下午五点》两次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双双获得评审团奖,取得的成就比父亲与妹妹都高。她们的妈妈,莫森的妻子玛兹嫣·玛克玛尔巴夫导演的作品则有《女人三部曲》和《流浪狗》,也多次收到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汉娜的哥哥则是一名摄影师,多次为自己家人的影片进行掌镜,真可谓一门多豪杰。

  只说《佛在耻辱中倒塌》,特别值得一说的是汉娜·玛克玛尔巴夫在执导本片时只有17岁。而本片的编剧则是她的妈妈玛兹嫣·玛克玛尔巴夫。影片故事以塔利班炮轰世界文化遗产巴米扬大佛为背景,讲述一群阿富汗小男孩模仿他们所看到战争场面,欺负一个六岁小女孩的故事。

  影片通过孩童的视角,展现了小男孩模仿塔利班屠杀异教徒这一令人震惊的情景。天真无邪的孩子以最残酷荒唐的游戏为乐,全然不知其背后的沉痛。影片以独特的方式呈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本片演员全部是非职业演员,纪实性表演,看得人格外心酸。

  20年战火肆虐下的阿富汗

  这个时期就是2001年美国率领北约入侵阿富汗,一举推翻塔利班统治,然后延绵了20年战争期,直到2021年塔利班卷土重来,美国仓皇撤出为止。

  这一阶段的影片,格外多。下面就挑选几部具有看点的影片,做下推荐。

  《刺杀本拉登》。本片必须第一个被推荐,因为这是阿富汗战争的根源,正是因为恐怖大亨本·拉登发起的“911事件”,才推动了美国对阿富汗的战争。从2001年到2011年,十年间美国对本拉登的猎杀从未停止过。《刺杀本拉登》彰显了美国情报系统的强大,也提出表现了美国军事行动力的强悍,算是美国的主旋律大片。本片凸显了美国有多么强大多么伟大,如今对比下阿富汗再来看的话,则应该相当荒谬,美国的伟大很有些纸老虎的意味。导演为凭借《拆弹部队》收获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凯瑟琳·毕格罗,卡司除了“劳模姐”杰西卡·查斯坦,还包括杰森·克拉克、詹妮弗·艾莉、马克·斯特朗、凯尔·钱德勒、马克·杜普拉斯等实力演员。影片获得第8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原创剧本在内的五项提名。

  《孤独的幸存者》+《鬣狗之路》。这两部片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都涉及到了阿富汗最大民族普什图族人的“普什图法典”,对于理解普什图人、塔利班、阿富汗都有重要意义。

  《孤独的幸存者》值得推荐的第一点,在于它挺好看。都说《黑鹰坠落》之后好莱坞再无战争片,《孤独的幸存者》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值得一看的战争片。这部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微言大义,就是讲战争,讲战争中的友情。

  影片讲述的是美国海豹突击队的四名成员潜入阿富汗丛林,计划定点清除当地塔利班首领。结果他们被一名阿富汗牧羊人撞见,在到底要不要杀掉这名牧羊人时,他们犯了犹豫。最后决定放他走,结果这名牧羊人回身就向塔利班举报了小分队。于是,四方八面的塔利班围剿上来,与美军展开了剧烈的战斗,突击队成员一个接一个战死,只剩下最后一名在坚持作战,但也深受重伤。他边打边逃,最终被一名阿富汗普什图族平民搭救,侥幸躲过一劫。

  整部影片最值得称道之处,在于战争场面的真实性,堪比微缩版的《黑鹰坠落》。无论是装备,还是战争场面,乃至于战术,都相当还原当时的战场局势。尽管影片没有过多纠结于政治话题,但值得一说的还是有两点:其一,就是在阿富汗腹地,真的是全民皆兵,美国人并不得人心,平民的心思不可测量。其二,就是何以会有普什图族人愿意搭救美国大兵,而且奇怪的是拥有重兵的塔利班为何不去这个普什图家里去要人,而且明知道就在他家里,却眼睁睁看着敌人被援兵救走。这个谜团,就是“普什图法典”在发生作用。

  至于什么是“普什图法典”,《孤独的幸存者》没有过多讲,在《鬣狗之路》里则用了全片来讲到底什么是“普什图法典”。所以,这两部影片从感性与理性两个层面来讲清了“普什图法典”。

  要知道,普什图族是阿富汗第一大民族,塔利班的核心就由普什图人组成。一向强调原则的塔利班,自然不敢挑战“普什图法典”。而这个法典的核心观点之一,就是一旦某个人得到了某个家庭的庇护,那个家庭就拥有了绝对的正义性,一定要用所有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尊严。那么,其他人一般就不会再向这个家庭进行挑战,因为这是在冒犯一个正直的家庭的尊严,是违背普什图人之间根本规则的。所以,《孤独的幸存者》与《鬣狗之路》都强调了“普什图法典”。前者只是蜻蜓点水般地提到,而《鬣狗之路》是一部加拿大影片,里面的加拿大士兵居然像利用“普什图法典”,来挑起塔利班与正直的普什图人之间的战争,最终导致了一场惨案,让人深思。

  要塔利班,有必要了解下普什图人,了解下“普什图法典”,那么《孤独的幸存者》与《鬣狗之路》就很值得看一看。(要了解“普什图法典”,可以看这篇:“普什图法典”背后的无理杀戮)。

  往更大里说,当初911之后,美国向塔利班政权讨要本·拉登,如果塔利班交人了,大概就不会有后面的战争了。但是“普什图法典”讲的就是本·拉登正在得到塔利班的庇护,一旦交出来就与法典的根本原则冲突了,那是绝对不能违背的天条。所以,塔利班坚持拒绝美国的无力要求,这与民族尊严相违。美国则不管你这一套,不仅不引渡还要好好保护本拉登,那你们分明就是一伙的,就得挨打,要打一起打。所以说,美国深陷20年“阿富汗战争”泥潭之中与他们当初的傲慢有关,不肯去了解下什么是“普什图法典”有很大关系。

  《12勇士》+《前哨》。这两部影片可以看到美国人与塔利班作战到底有多难。

  《12勇士》由“雷神”克里斯·海姆斯沃斯主演,讲的是911之后12名美国特种兵深入阿富汗,被派去动员北方联盟的将军来共同对付塔利班及基地组织。12名美国人原本只是战术顾问与教导员,但北方联盟高层将领的腐败无能,使得美国特种兵不得不亲自上阵。最吊诡之处,在于世界上拥有最先进装备的美军,却在阿富汗战场上不得不采用最原始的坐骑,骑上战马进行冲锋。这种最先进与最原时间之间相互违和的场景,极具视觉冲击感,也显得很有意思。

  通过《12勇士》,可以看到北方联盟的孱弱,这样的士兵与塔利班进行作战,失败是必然的。果不其然,美国一撤军,阿富汗政府军立马崩盘,迅速败给塔利班。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阿富汗的地理形势,只能容得下最原始的战马,任你什么坦克、装甲车,全然没有用处。美国再先进,还是没法坚持下去。

  《前哨》由“精灵王子”奥兰多·布鲁姆主演,讲的是美国最靠近塔利班的前线阵地上一个哨所的战斗过程。这部影片的战争场面,也格外好看,值得军迷去看一看。(有关《前哨》的详细介绍,请看这篇:不要被海报骗了,《前哨》是近年来难得的战争片)

  影片讲述的阿富汗战场的“坎德什之战”,突出的是53名美国士兵对决400塔利班,最终在美国强大的后援下,撤出了基廷前哨。所谓“前哨”,就是基廷哨所。

  由于基廷哨所太过于深入塔利班控制的腹地,直接威胁了塔利班的后勤线,成为塔利班的眼中钉、肉中刺,亟待处之而后快。因此,塔利班集结重兵,扑向了基廷哨所。于是,一场大战爆发了。

  结果是,美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终撤军,并撤销了基廷哨所。塔利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最终获得了自由,逼得美军退出塔利班腹地,塔利班的后方得以安宁。

  这两部片,都属于美国主旋律,是站在美军的角度展开的。但是,透过这些影片,已经能够看出美国最终的结局是必败的,它无法深入持久地将局面控制下去,也控制不住塔利班的发展。

  类似的展现阿富汗战争的影片有很多,就不再展开,其他表现还不错的影片,还包括《卡贾基》《特种部队》《敌对区域》等。

  阿富汗战争的反思

  《兄弟》+《第九突击队》。《兄弟》是一部美国影片,由“蜘蛛侠”托比·马奎尔携手杰克·吉伦哈尔主演,《第九突击队》则是一部俄罗斯影片。《兄弟》反思的美国发起的“阿富汗战争”,《第九突击队》反思的则是前苏联发起的“阿富汗战争”。

  上映于2007年的《兄弟》,翻拍于2004年丹麦影片《血海兄弟》,但在强大的好莱坞工业的加持下,翻拍版反而优越于原版。两部影片讲的都是阿富汗战场上的故事。

  这里只说美国版《兄弟》。影片说的是托比·马奎尔与杰克·吉伦哈尔是一对兄弟,但是哥哥一向是邻居家的哥哥,从小到大在各方面都表现优异,一向为父亲所喜欢。弟弟则是一个小混混,还入了狱。影片从哥哥迎接弟弟入狱开始讲起。弟弟出狱了,哥哥却要出征阿富汗。

  结果,在阿富汗战场上,哥哥搭乘的直升机坠落,他与下属落入塔利班之手,而迫于塔利班的军威,哥哥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下属。后方所有人都以为哥哥已经牺牲,弟弟也是这么认为。弟弟曾经是一个小混混,但是在哥哥离去之后,他承担起了照顾嫂子与侄子侄女的任务。结果,与嫂子日久生情。这个过程中,弟弟也领悟到了责任与担当,开始了蜕变。

  当所有人都以为事情只会朝一个结局进行发展时,结果哥哥意外回来了。他被塔利班释放了。但是,亲手杀死下属的行为,令哥哥的心理发生了异化......

  战争,对个人,对家庭的摧残,由此展露出了极其残酷的一面,引人深思,很有一种《现代启示录》的意味。饰演哥哥的托比·马奎尔难得地展现了一下他不俗的演技。

  《第九突击队》则是一部俄罗斯影片,在2005年上映时,在全俄引起轰动,大获全胜。这部片改编自真实历史。哦,对了,以上各战争片,除了《兄弟》之外(其实原版也改编自真人真事),全都改编自阿富汗战场上的真实历史事件。

  《第九突击队》讲的是1987年的故事。那年末,一支由6人苏联小分队组成了“第九突击队”,前往阿富汗,受命占据3234高地,以掩护苏联士兵撤退。

  这部俄罗斯影片很有点冯小刚执导的《集结号》的感觉。“第九突击队”掩护了大部队撤离,自身却陷入重围,而且弹尽粮绝。在血腥而残酷的战场上,他们视死如归的身影显得异常悲壮。

  俄罗斯人通过本片的镜头,直接追问“阿富汗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在残酷的死亡面前,战争的目的又是什么?无论从政治还是从人性方面,都深入探讨了战争的本质。这部影片非常残酷,而且是越来越残酷,她没有美国商业片中那种希望与感动,更类似于《全金属外壳》。

  哦了。

  通过以上这些影片,已大致能够勾连起大半个阿富汗的历史。

  当然,电影只能是感受,至于更详细的,就得系统去看书了。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