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平滑快捷键|gps怎么进行点平滑

gps平滑快捷键|gps怎么进行点平滑

1. gps怎么进行点平滑

GPS相位平滑伪距差分动态定位可用于精度要求较高的水深测量、 勘界测量以及土地调查测量等场合.在应用前需对其所能达到的定位精度进行认真的测定,着重对事后相位平滑伪距差分模式下的单频GPS接收机定位精度进行测 定,测定结果表明30 km之内单频GPS接收机事后相位平滑伪距差分动态定位点位中误差小于0.8 m.此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国土资源调查中.

2. gps平滑采集怎么操作

一、自由设站法:就是测量当中的后方交会,将仪器架在待定点上,观测两个或两个以上已知点,求解得待定点坐标

1. 打开全站仪,对中,整平

2. 按F3进入“自由设站”程序

3. 按F4进行测站点设置

4. 设置目标点进入设置 

5. 设置完成后,进入测量,对准目标点按F3测存即可,然后按F2下一点进行目标点设置两个及以上的目标点设置测量好后在测量界面

二、极坐标法:

极坐标法是根据一个角度和一段距离测设点的平面位置。

1. 将经纬仪安置于控制点A,照准B点定向。

2. 采用正倒镜分中法测设β角,用钢尺测出距离,定在地面上的位置极坐标法适用于量距方便、距离较短的情况

三、GPS 单点定位法

根据接收到的大于四颗以上卫星,获取的定位坐标

1. 室外架设基准站

2. 打开GPS基准站接收机,打开手簿,设置项目 

3. 设置基准站

4. 设置移动台

5. 求解转换基数

1)到达欲参与求解参数的点位后,将对中杆放置水平,点击测量,进入测量界面。点击平滑采集按钮采集坐标

2)将控制点坐标添加进控制点库

3)将参与参数解算的坐标点对添加进控制点库中。

3. gps平滑精度不符合

gps可以用激光。

GPS激光测距定位系统集成了GPS、激光测距仪、三维数字罗盘等模块,以GPS差分定位技术、三维数字罗盘测角功能与激光测距功能为依托,实现快速、主动、实时、大范围、无棱镜辅助的三维空间定位系统。它的优势是在目标点不可接触或难以接触的情况下,仍可对目标点进行定位。

本文阐述了GPS激光测距定位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GPS激光测距定位系统采集GPS数据、激光测距数据、三维数字罗盘数据,由GPS数据解算出流动点的三维坐标,结合激光数据和罗盘数据,以空间交会技术为手段,确定出目标点的三维坐标。

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介绍了GPS激光测距定位系统的硬件集成方案,详细论述了各模块组件的构成、特点及功能,介绍了GPS数据、激光测距数据和三维数字罗盘数据的输出格式及提取方法,论述了这三个模块与掌上电脑间的通讯技术。

(2)重点介绍并实现了伪距单点定位和相位平滑伪距单点定位,详细阐述了单点定位的主要误差源,分析了伪距单点定位和相位平滑伪距单点定位各自的定位精度。研究了几种常用的周跳探测修复方法,对这几种方法进行比较,提出了一种适合该系统的周跳探测修复方法,既可以探测出大周跳,也可探测小周跳,并通过实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3)研究了在获取不同测量信息的情况下,利用有效信息对数据质量进行控制及解算出目标点三维坐标的方法。总结了对实时获取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的方法,给出了实时数据质量控制流程。编程实现了这些方法,分析实例证明了算法的可行性。

4. GPS平滑

中海达V90rtk平滑步骤: rtk连接手簿,进入手簿碎部测量模式,点选平滑按钮,平滑次数默认为10次,平滑方式有平均,加权平均,窗口平滑,中值滤波。

5. gps如何对点

都准确,只是原理不一样而已。

在“自启动基准站”模式中基站发生移动或者重新假设的情况后,须进行基站平移步骤,使当前基站下再测量的点能和基站关机前相一致。基站平移方法:找已知点,测量该点坐标,来计算基站平移量,并应用。

具体是指移动站固定后找一个已知点(可以是测量点)测量,测量完成后发现和已知坐标不一样,这时候进入“测量-基站平移”,GNSS点选择刚测的点,已知点中选择这个点的已知坐标,然后点击“确定”,在弹出的提示中选择“是”。

RTK点校正就是把WGS84坐标转换为当前项目的坐标系统而进行转换参数的求解。点校正分为单点校正(三参)、两点校正(四参)、三点校正(七参)、四点校正(七参)。

一般来说,三参数应用于小范围的测量,精度比较差。七参数一般采用布尔沙模型,使用平移,Y平移,Z平移,X旋转,Y旋转,Z旋转,尺度变化K,作用范围大。但是七参数的校正精度与已知点的精度及分布情况有直接关系。

为了较为准确地进行点校正操作,我们通常需要3-5个高等级的控制点,应均匀分布于测区的四周及测区的中央。点校正注意事项:已知点最好要分布在整个作业区域的边缘,能控制整个区域,并避免短边控制长边。

避免已知点的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一个区域比较大,控制点比较多,要分区做校正,不要一个区域十几个点或更多的点全部参与校正。

如果有3个以上的点作点校正,检查一下水平残差和垂直残差的数值,看其是否满足用户的测量精度要求,残差不要超过2厘米,如果太大先检查已知点输入是否有误,如果无误的话,就是已知点的匹配有问题,要更换已知点了。注意一个区域只做一次点校正即可,后面的再测量只需要基站平移即可。

6. gps点平移

gps通过以下方法设计参数:

点法首先可以直接把所有交点坐标都输入软件,然后再依次在软件对应的地方输入半径、入缓和曲线长度,出缓和曲线长度就可以了,因为已经输入交点坐标了,所以这些曲线要素也是不用分左右的。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特殊曲线,如卵形曲线等用交点法是不可以输入的,必须用元素法(积木法)输入。

7. gps点平移和点校正区别

地球上任何一个固定的点都可以用确定的经纬度表示,一般从GPS得到的数据是经纬度,经纬度有多种表示方法。

1.) ddd.ddddd, 度 . 度的十进制小数部分(5位)例如:31.12035o

2.) ddd.mm.mmm,度 . 分 . 分的十进制小数部分(3位)例如 31o10.335′

3.) ddd.mm.ss, 度 . 分 . 秒 例如 31o12’42″

关于经纬度坐标转换的方法

一、经纬度转换成十进制(方法很简单)

例如:57°55’56.6″

简单换算可得 57+55/60+56.6/3600= 57.9323888888888

二、十进制转换成经纬度(方法也很简单)

例如:105.955833

1、取度:105

2、取分:0.955833*60=57.34998,取整数得到 分:57

3、取秒:0.34998*60=20.9988,按位数取 秒:20.99

结果得到: 105°57′20.99″

8. gps平滑怎么设置

在GPS测量中用得最多,同时从数学角度来说也是最严格、最精密的转换方法,为经典的三维赫尔墨特转换方法(Classical)。

地方局部坐标系的原点相对于WGS84系统的原点(地心)的偏差(DX,DY, DZ),称为地方局部坐标系统对于WGS84地心坐标系统的三个平移参数。

由于地方局部坐标系的三个坐标轴不可能严格与WGS84地心坐标系统的对应轴平行,需要分别旋转一个微小的角度才能达到平行的要求,所以产生了三个所谓定向参数(wX,wY,wZ)。

最后考虑到两个椭球的大小彼此不一样,存在一个地方坐标系相对于WGS84地心坐标系统的尺度因子(m)。

根据以上思路建立起来的坐标转换模型,因为含有七个参数,所以通常被称为7参数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保持GPS测量的计算精度。只要地方坐标足够精密(包括平面与高程),公共点的分布合理,不管区域的大小都能适用。

2、一步法

这种转换方法通过将高程与点位分开进行转换. 在平面点位转换中,首先将WGS84地心坐标投影到临时的横轴墨卡托投影, 然后通过平移、旋转和尺度变换使之与计算的”真实”投影相符合.

高程转换则采用简单的一维高程拟合.

由于用这种方法进行平面点位转换, 因而不需要知道地方坐标系统的参考椭球与地图投影类型.

高程和平面点位的转换是分开进行的, 因此高程误差不会传播给平面点位, 如果地方高程的资料不是很好或根本没有,你仍然可以仅对平面点位进行转换. 还有, 高程已知点和平面点位已知点不必是同一个点.

用这种方法进行转换, 能够在只有一个公共点的情况下进行坐标和高程的转换.

优点: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利用较少的信息即可计算出转换参数 不需要已知地方椭球和地图通用模型就可以利用最少的点计算出转换参数. 值得注意的是当使用一个或两个地方点计算参数时, 作为计算的参数仅对于附近的点的转换来说是有效的.

缺点: <这种转换方法的缺点与 插值转换 方法一样, 转换的区域限制在10km2 以内 (使用 4 个公共点).

平面点的数量 可计算的转换参数

1 二维经典赫尔墨特转换法,仅产生两个平移参数dX与dY

2 二维经典赫尔墨特转换法,产生两个平移参数dX与dY,一个 坐标系旋转参数q,和一个尺度比m

多余2个 二维经典转换法,产生两个平移参数dX与dY,一个坐标系旋 转参数q和一个尺度比m

转换中包括的高程点的数量直接影响高程转换的类型.

高程点的数量 转换方式

0 无高程转换

1 高程按常数插值套合

2 由两个高程点推算的平均改正数进行套合

3 通过三个高程点进行平面拟合

多余3个 平面拟合

3、分片平滑插值方法

分片平滑插值转换方法是 经典 3D 转换 方法和 插值转换 方法的结合. 平面点位和高程的转换分开进行处理. 前者采用经典的转换技术,后者采用了插值方法.

对于这种方法, 建议已知至少4个点的格网坐标和WGS84坐标. 仅使用三个公共点计算转换参数也可以, 但使用4个公共点可进行残差计算. 另外需要已知地图投影的类型, 地方坐标和它的参数以及使用的地方椭球都是基于地图投影上的.

由于这种方法将转换分成两个部分, 与插值方法一样, 平面点位和高程分别独立. 这就意味着用于平面点位转换的点和高程转换的点不必是同一个点.

由于平面点位转换使用经典3D转换方法, 转换区域比插值方法大. 适用区域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高程转换的精度.

操作步骤如下:

1.计算公共点的重心.

2.推算WGS84与地方椭球之间的平移参数.

3.地图投影应用于 WGS84 点.

4.确定经典二维转换参数.

5.建立高程插值模型.

在平坦地区及比较平坦的地区, 地方坐标系统中可得到的高程精度较好. 那么构造一个精度比较良好的大面积高程转换模型并没有什么困难. 包含的高程点越多, 高程转换就越好.

在大地水准面起伏有可能较大的地区, 如果要求良好的转换高程,实施转换的区域必须大大地缩小. 请注意:大地水准面的不规则起伏对点位的转换没有任何影响.

优点:

地方高程的误差不影响平面点位转换.

用来确定平面点位和高程转换的点不一定是同一个点.

只要大地水准面/椭球差距保持常量并且不包含突然的变化, 高程转换方法在不需要知道大地水准面差距的情况下可以提供精确的高程转换模型. 包含的高程点越多, 模型就越好.

缺点:

需要地方投影和地方椭球的信息.

4、插值方法

将GPS测量成果通过一种合理的、均匀的弹性形变方式,纳入地方格网坐标系统. 地方系统的格网是由输入的点位平面格网坐标所定义的.

平面点位与高程在转换中分别作出处理. 这就意味着测量的平面点位不一定是高程已知的同一个点, 地方高程中的误差将不会传播到平面点位转换部分.

插值转换方法在某些方面较传统的 3D 经典转换 方法有利, 如可在无地图投影或地方椭球资料的情况下计算转换参数. 另外, 高程和平面点位的转换是彼此独立的. 这就意味着地方坐标不必要包含高程信息. 高程信息可从不同的点中获得.

插值转换方法趋向于将GPS测量值扭曲以适合现有的地方格网测量值. 这是一个优点也可能是缺点, 由于GPS坐标通常被发现好于现有的格网坐标. 这就是说整体均匀性好.

这就意味着当使用这种方法时, GPS坐标的精度可能稍有些降低. 如果你希望将GPS观测值纳入已有的地方坐标系统, 这将是优先选择.

优点:

高程误差不影响平面点位的转换

无地图投影或地方椭球资料的情况下可计算转换参数

用来确定平面点位和高程转换的点不一定是同一个点.

缺点:

插值转换方法最主要的缺点是严格限制在它可应用的区域内。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将尺度因子应用于投影. 在实践中, 这种方法适用于10一15km平方公里以内.

哪种方法最合适?

准确回答如何选择转换方法是不可能的, 因为各种转换的适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测区环境和信息资料.

如果你希望保持GPS观测值的整体均匀性的话, 并且希望得到地图投影的信息, 经典 3D 转换 方法将是最适合的.

如果你地方高程信不可靠,但平面点位信息是精确的, 你希望保持GPS观测值在平面点位上保持整体均匀, 分片平滑插值转换 方法将是最合适的的选择。

如果你无法获取地方坐标系统所采用的参考椭球与/地图投影的参数信息,而且你希望将GPS观测值纳入已有的地方坐标系统。此时 一步法 将是最合适的. 另外如果可得到较多的公共点并且需要较高精度的近似值时, 可使用 插值转换 方法.

坐标的最小需求

对于使用不同的转换类型,计算转换参数是必要的. 坐标必须符合最小配置或附加的坐标系统必须允许将坐标转换成满足需要的坐标类型. E.g. 如果需要的是直角坐标但转换后仅得到大地坐标, 必须定义一个椭球才能将系统转换成你需要的坐标格式.

9. gps平滑次数怎么修改

应用于坐标测量的GPS 一般是指GPS RTK 。

我们以中海达GPS V9为例来简单说明下: 先把基准站架好,用手簿设置成基准站,然后用移动站采集2个已知点,进行平滑。先反测下已知点,看误差是否在误差范围内,如不是,解决了再测,在范围内了,继续下一步。然后拿着移动站到需要测的点把对中杆整平,用手簿采集数据就可,依次慢慢采集就可以了。如果想了解更详细情况,请留下邮箱,可以发说明书给你参考!

10. gps怎么输入平曲线

gps通过以下方法设计参数:

点法首先可以直接把所有交点坐标都输入软件,然后再依次在软件对应的地方输入半径、入缓和曲线长度,出缓和曲线长度就可以了,因为已经输入交点坐标了,所以这些曲线要素也是不用分左右的。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特殊曲线,如卵形曲线等用交点法是不可以输入的,必须用元素法(积木法)输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