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打假的有力和无力

阿里打假的有力和无力

  马云说了一句大意如此的话:“假货是人脸上的麻子。人们认为平台是镜子。如果去掉镜子,人们脸上的痘印还在。”但是阿里是多边形,反射的痘印比较多。阿里一度被列入“臭名昭著的市场”名单,直到2012年12月14日,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的《特别301报告》中被删除。

  另一方给出了阿里被除名的原因:“在过去的一年里,阿里做出了显著的努力,直接与版权所有者或行业组织合作,在其网站上清理假货。”

  是的,阿里一直在强调他打击假冒的态度和努力。根据阿里官方声明,2014年前三季度,阿里主动清除了9000多万件物品,90%以上的问题是通过阿里系统发现的。今年,阿里还从监控业务延伸到追踪自然人,利用大数据从商品、自然人等多个维度打击假货。

  从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1月30日,阿里巴巴集团在消费者保护和防伪方面的投入超过10亿元。看看阿里的打假会员组织。组长陆兆禧和副组长邵晓锋有2000多名全职员工,明年还将增加200名。邵说,阿里打假资源没有上限,需要多少人,需要多少钱。通过大数据挖掘结果,派出多个团队对假冒产业链进行调查。时机成熟后,阿里会定期发布假地图,与外界分享数据。

  但阿里的努力并不完全等同于他的成就,很难有数据或标准来衡量造假本身的效果。“电子商务更容易滋生假货”的说法不时被抛出。就在阿里组织的网上交易平台打假工作汇报会前两天,央视也在《每周质量报告》中明确指出,用户从淘宝、天猫平台购买了假冒的亚麻汽车坐垫。

  阿里的态度也很爽快。“我们不需要讨论有没有假货,而是如何打假。”2015年,阿里对假货的态度是零容忍,关键是建立防伪机制,将假货曝光。

  与政府合作,2014年,质监部门与电商平台的合作更进一步。国家质检总局在杭州成立了“国家质检总局电子商务产品质量风险监测中心”,阿里巴巴集团与该中心合作开展在线商品监督抽检。

  在与知识产权权利人的联动层面,阿里建立了——“知识产权投诉平台”,知识产权保护的线上渠道。该平台集成了提交和验证权利人资格、备份所有权、处理反通知、数据分析等多种功能。目前,已有56000多名权利人注册使用。今年前三季度,系统受理各类权利人投诉近54万件,删除涉嫌侵犯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的商品近600万件。至于阿里自己,他也在不断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也就是所谓的大数据。比如通过智能图像识别、数据捕捉与交叉分析、智能跟踪、大数据建模系统等技术,可以从10亿量级的线上产品中捞出假冒产品。近年来,阿里巴巴开发的文本识别引擎将关键词过滤升级为语法语义分析,引入机器学习算法代替人工搜索和经验判断。基于此,信息筛选平台可在全网检索处理10亿级商品数据,可支持60维组合条件筛选,日消息处理能力超过2亿条。

  不过,邵晓锋表示,这套鉴定原则不能公开,假货卖家也在逃避被发现的手段。即使阿里通通过大数据发现卖家涉假,也未必能证明对方真的在卖假货。“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复杂的东西,攻守双方都在不停地打游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