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1年,高仙芝率领安西四镇的唐军以及葛逻禄等藩属军队,主动出击。唐朝的怛罗斯之战,是唐朝名将高仙芝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一场战争,因为高仙芝采用了错误的民族政策,血洗已经归降的石国,并且错误的相信了葛逻禄部落,结果导致大败。
公元751年,盛唐天宝年间,大唐帝国的统治者正是唐玄宗李隆基,此时的唐朝国力达到了顶点。
表面上看唐朝是天下的中心,为万邦所敬仰,人民富足而经济繁荣。但在这些光鲜的表面下,正埋伏着种种的危机。
此时的西域,自汉代张骞凿空之后,沟通了东西方贸易路线,建立起了丝绸之路,同时也成为了中华文明保持强盛的大动脉,一直为中原王朝所重视,而这时的高仙芝正是安西节度使。
高仙芝所面对的阿巴斯王朝,是一个新兴的阿拉伯帝国,作为伊斯兰教布道世界的先锋,继阿拉伯半岛、北非和伊朗高原之后,中亚也成为了他们的下一个目标。
怛罗斯战役在不期而遇中展开,这时的高仙芝手中拥有的唐军兵力加上仆从军也仅有不到30000人,而对面的阿拉伯帝国加上仆从军则有200000人。
尽管唐军的武器配备更为精良,由陌刀兵及双马骑兵所组成,而阿拉伯人基本只有长矛和盾牌。
但数量上的劣势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次战争的最后结果,更遑论葛罗禄部众的突然反叛,将唐军步骑军分割开,造成唐军军阵极大破坏,最后仅有数千人突围。
这场战役的失败,其实更多的是输在了唐军的军事体制和后勤补给方面以及节度使制度上。
唐朝建国之初采用府兵制,这种与农业地产相挂钩的制度在唐朝长期用兵的情况下,最终使得军户入不敷出而自行崩溃,进而出现了募兵制。
到怛罗斯之战时,唐军的建军思路已经完全走的是精兵路线了。所以在冷兵器时代,军队数量不如敌方,是唐军战败的原因之一。
而后勤补给方面,由于西域自然环境大多以荒漠为主,交通环境恶劣。
唐军的补给要从中原经由丝绸之路遥遥数千里的运输才能送到前线,而阿拉伯人则背靠着伊朗高原,补给极为便利,这是唐军战败的原因之二。
而第三个原因则出在高仙芝身上,唐朝自出现节度使制度后,赋予了节度使非常高的权限, 节度使可以在边疆拥有极高的军事和政治权力。
其初衷是希望这些处于边疆的节度使们能够拥有更高的自主性,更好的为国家开疆拓土争取利益,但同时也造成了这些封疆大吏为求功名利益而破坏了国家原本的政策。
如高仙芝在西域主持灭亡的石国,原本是唐皇亲封的怀化王,只因高仙芝垂涎石国的财富,就采用骗和灭国的方式接连灭了石国和突骑施。
这一系列的操作葬送了唐王朝在中原西域区域的根基,把当地的民心直接送给了阿拉伯人,也是导致了葛罗禄部众的突然反叛,怛罗斯战役失败的最大原因。
怛罗斯之战结束后,阿拉伯帝国伤亡70000人,唐军伤亡15000人,阿拉伯帝国只能说是惨胜,而唐军也未完全失败,双方都进入了修养期,准备蓄势再战。
但可惜此后不到5年安禄山反叛,这里就可以看到唐朝的节度使制度固然在开疆拓土方面有着不错的效果。
但是一旦这把双刃剑不对外,而转向对内时,它的破坏力更加可怕,自此唐朝由盛而衰,再无实力与阿拉伯一战,而西域也慢慢的被伊斯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