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中兴四将中,张俊、刘光世是否名不符实
【南宋“中兴四将”中,张俊、刘光世为什么名不副实】
从北宋末期,一直到南宋和金国订立“绍兴和议”以前,宋、金两国长期处于战争状态,黄河南北和长江东西,战火和硝烟弥漫,金国虽有胜,但完胜不多;南宋虽有败,但完败也不至于。那么,南宋与金国在战争中相持十数年为什么没有亡国?原因就是因为有一大批爱国英雄以血肉之躯抵抗着外族侵略,他们在最重要的关头挽救了南宋政权,使之最后能苟延残喘。因此,后来南宋的功劳簿上便有了“中兴四将”,他们分别是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当然,还有其他与此不同的人物名单,这里不采用)。
这“中兴四将”中,对于军功,岳飞、韩世忠在民间几乎全部赞同,毫无异议,但对于张俊和刘光世,却有很多不同看法,最基本的,便是说这二人入选“中兴四将”名不符实,事情的真相如何呢?
我们来说说张俊。张俊的首功是勤王。1129年,金军突袭宋高宗的临时驻地扬州,宋高守仓皇出逃,到达杭州,扬州失守。面对步步败退的现象,当时驻杭州的鼎州团练使苗傅以及御营副将军刘正彦联合发动兵变,要宋高宗下台,逼他禅位于年仅三岁的儿子,从而架空皇权,拥兵自重。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屯兵吴江的张俊当机立断,率兵勤王,在杭州临平和苗傅、刘正彥的军队激战,最后击败叛军,使宋高宗得以复辟。
张俊的第二功是明州之战。在宋金战争中,金人发动了“搜山检海”的斩首行动,紧随宋高宗的逃跑路线,奋起直追。当时,他从扬州逃到杭州、江宁(今南京)、越州(今绍兴)、明州(今宁波)。在明州,张俊提兵来护驾,宋高宗安排张俊在明州抵抗金兵,并向张俊许诺:“你当竭力御敌,成功拍将封你为王。”然后,他从明州逃到海上。
这年除夕,金兵攻到明州,张俊率军与之交战,结果,在全军上下拼死战斗下,金军战败,死者数千,取得明州之战的胜利,后来,明州之战被南宋评为“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之一。
勤王和明州之战,就是张俊直接领导和参与的最主要的两处功劳。其实,这样的功劳,相对于南宋初期在宋金之间的战争来说,并不算影响最大、决定战局走向的大功劳,那么为什么会成为功劳簿上最耀眼的光环呢?
我们得了解,所谓“中兴四将”,是根据南宋当权者对将士们的印象而形成的朝廷概念,而对于朝廷来说,谁对于政权和皇帝个人有重大帮助,谁就是大功臣。作为皇帝来说,有什么功劳比解救自己于叛军之手,使下台的自己又重新登上皇位还重要呢?没有了,所以,张俊排位在众将之首,朝廷上下毫无异议。而刘光世之所以列入“中兴四将”,也与此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张俊勤王,救宋高宗于阶下囚,平定苗刘之变,他也是最重要的参与者,是直接参与了战斗的功臣,于皇帝有救命之恩的人,皇帝自然不会忘记,所以,刘光世虽有“逃跑将军”的绰号,但他却是宋高宗眼里的大功臣。
而民间则以在抗金战争中,打了多少胜仗,杀了多少金军来评判功劳大小,所以就会对张俊、刘光世入选“中兴四将”持怀疑态度,而抱怨战功赫赫的吴玠、刘锜为何不入选。其实,大可不必抱怨,因为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中兴四将”名单。在老百姓眼里名不副实的张俊、刘光世,在宋高宗的眼里,却是名副其实的。
南宋时期,朝廷并没有实权,如何架空“中兴四将”
*靖康之耻*宋徽宗和宋钦宗还有皇后,嫔妃宫女,宋朝大臣几千人被金国军队掠走后,国一日不可无君,康王赵构在老将军宗泽和大臣李刚的拥戴下在南京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就是史称的*南宋*。金国的大军在主帅金兀术的带领下多次南下侵略,是烧杀抢掠无恶不做,几次都饮马长江地区。后来在朱仙镇、黄天荡、长江流域附近遭罪岳飞、韩世中、张俊、刘光世等中兴四将为首的主战派将领们的打击下,金国军队几次大败,是溃不成军,后来龟缩回金国。
岳家军主帅岳飞喊出豪言:岳家军要打到金国的都城*黄龙府*迎接回被金国军队掠走的徽宗和钦宗二帝,赵构一听害怕了——我爹和我哥哥回来,我这皇帝就得退位。于是和奸臣秦桧合谋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岳飞、岳云、大将张宪斩首在风波亭。其它几位将军后来也都被削弱了兵权。
昏君赵构不顾国家民族大义,只顾自己的私人的小利益做出了伤天害理可耻的事情来,最后和奸臣秦桧留下骂名千载!
以岳飞为首的南宋中兴四将们,最后都怎样了
南宋中兴四将分别是岳飞、韩世忠、张俊、刘世光,中兴四将最后的结局,尤以刚正不阿、精忠报国的岳飞结局最惨,而与秦桧狼狈为奸陷害忠良的张俊活的最长,日子也过得最奢华,真像老话说的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
精忠岳飞惨遭陷害而死
绍兴十年北伐,岳飞连战连捷,大破金兀术,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进军朱仙镇,眼看就要直捣黄龙,大好的局面下,赵构和秦桧却一意求和,连下十二道金牌,催令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成了议和的绊脚石,杀害岳飞成了和谈的前提条件。于是岳飞就遭受同样是中兴四将的张俊以及秦桧等奸臣的诬陷入狱,随后南宋就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与岳飞长子岳云以及岳飞的部将张宪一并杀害,真实千古奇冤,可悲可叹!
韩世忠心灰意冷学佛修道寄情山水
在宋金议和前,岳飞、张俊、韩世忠等大将都被升为枢密使,明者升官嘉奖,实则解除了他们的兵权,岳飞父子被捕下狱以后,朝中众人汉害怕秦桧的威势,没有人敢为岳飞说句公道话,他当面指着秦桧鼻子问,岳飞父子有什么罪?秦桧说,莫须有,韩世忠怒斥秦桧说,莫须有这三个字能说服天下人吗?
后来韩世忠见岳飞父子被处死后,大好的抗金形势白白丧失,自己又无能为力,上书请求解除兵权,韩世忠被解职后,就学佛修道、游山玩水、自娱自乐。
1151年,韩世忠病故于临安,追赠太师、通义郡王。
刘光世虚有其名被罢官
刘光世一贯畏惧金军,每逢诏令让他去前线,他就设法推诿退避,他治军也不严厉,不少流寇和叛军都愿意投奔他,他还虚报军额,多占军费,作战时又不亲赴前线,而是坐守后方,以便必要时逃跑。但是他又手握大军,赵构又不得不倚靠他,不断对他加官进爵,防止他投奔伪齐。
后来被张俊两次上奏弹劾刘光世,沉溺酒色,不理国事,最终刘光世被罢免,
张俊奴颜求荣、陷害忠良
在宋金议和前,张俊也被升为枢密使,张俊会察言观色,知道赵构想收回兵权,于是就自己主动交权,赵构就顺势收回了岳飞和韩世忠的兵权,此外,张俊还协助秦桧伪造证据陷害岳飞,使岳飞被下狱。
深得赵构满意的张俊也因此加官进爵,他还贪婪好色,大肆兼并土地,巧取豪夺,每年仅收租子就多达 7万多贯,田产遍及六州十县,面积达到百万亩,家里的银子也堆积如山,为了防止被偷,他还将银子铸成1千两的大银球,名叫“没奈何”,就是小偷都偷不走,拿他没办法。
他一直活到69岁才去世,死后的谥号“忠烈”真是讽刺!!
张俊现在永远在岳飞墓前长跪就是他应得的报应
刘光世打仗经常逃跑,抗金不积极,战功很少,为什么能入选南宋“中兴四将”
刘光世是南宋抗金名将,南宋『中兴四将』之一,刘光世的名声在当时就不太好,有许多南宋朝臣指责他『骄惰不战』、『沉酣酒色,不恤国事,语以恢复,意气拂然』、『驭军无法』,《宋史》本传中也继承了这些说法,说『(刘)光世于时沉浮,不为秦桧所忌,故能窃宠荣以终其身,方之韩(世忠)、岳(飞)远矣!』,也正由于名声不好,在南宋『中兴四将』的另一种说法中,顺昌之战的主帅刘锜替代了刘光世的位置。
但是这些负面评价未必很准确,刘光世有一个『提举御营使一行事务』的职务,因此之故,他所属的部队收容大批南渡的非战斗人员,其中包括赵氏皇族成员、其他宋朝官民,妇孺老幼都有,所以刘光世相比而言顾忌较多——后来南宋时期大量赵宋宗室成员定居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的起因就是此地最初是刘光世驻军所在地。
刘光世还有中护军、御前巡卫军总指挥、浙西安抚使、知镇江府等各项职务,从战略部署上可以说是拱卫南宋中央政府所在的行在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的最重要的将领。
南宋名相赵鼎曾经指出刘光世在军队中的资历人脉决定了他的兵权不能被随意剥夺,但是宋高宗赵构还是以健康原因罢了刘光世的兵权(这是第一次,第二次是韩世忠岳飞刘光世的兵权一起被解除),果然,刘光世被罢官引起其部将郦琼等的不满,他们投奔伪齐而去,刘光世原先指挥的52000多士兵,只剩下了8000人左右——可见对刘光世不当处理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刘光世追封鄜王,列南宋追封高宗时期的七位抗金将领而成的七王之首(其他六王是鄂王岳飞、蕲王韩世忠、循王张俊、涪王吴玠、信王吴璘、和王杨沂中),这也算是当时主张北伐人士的一种共识,这也间接反映出,刘光世入选『中兴四将』并没有什么不公平。
南宋中兴四将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说法的在南宋有提过中兴四将这个说法吗
“中兴四将”说法最早出现在南宋第二个皇帝宋孝宗时期,当时有个大臣叫章颖,字茂献,新喻人。宋孝宗时为道州教授,历任太常博士、左司谏。宋宁宗时迁刑部侍郎兼侍讲,升吏部侍郎、礼部尚书。嘉定十一年卒,年七十八,谥“文肃”。他曾撰写了一部《中兴四将传》共四卷,进呈给皇帝。但他编写的四将是岳飞、刘锜、魏胜、李显忠。同时期的大臣曹彦约为此写了《中兴四将赞》。
岳飞大家都知道,说说其他三位。
刘锜,字信叔,隆德人。善骑射,声如洪钟。宋高宗初,为陇右都护,与西夏战,屡胜。绍兴中,为东京副留守,驻汴梁。在顺昌,大败金兀朮,金兵震恐。累加太尉。后来金主完颜亮调军六十万南犯,以刘锜为江淮浙西制置使,节制诸路军马。不久因病求解兵权,诏还。绍兴三十二年去世,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武穆”,一说“武忠”。宋孝宗时追封吴王,加太子太保。
魏胜,字彦威,宿迁人。善用大刀,能左右射。金人南侵,魏胜聚三百义士渡淮河,取海州,屡败金兵。授海州知州兼山东路忠义都统。金主完颜亮举兵南犯,魏胜坚守海州,屡战皆胜。金人又派山东路总管,以兵十万攻海州,魏胜坚守,屡战皆胜。金人再遣五斤太师发诸路兵马二十余万来攻海州,魏胜坚守,屡战皆胜。宋孝宗隆兴中,改知楚州。后于淮阳与金兵战,寡不敌众,而且淮东路安抚使刘宝见死不救。魏胜中箭坠马而死。年四十五,赠保宁军节度使,谥曰“忠壮”。并在镇江府江口镇立庙祭祀,赐号“褒忠”。刘宝被孝宗皇帝下旨削职抄家,贬琼州死。
李显忠,青涧人,初名李世辅。与父亲李永奇驻守延安。金兵南下,攻陷延安,授二人官,二人不肯。于是伪齐皇帝刘豫派李显忠进驻汴梁。李永奇让李显忠找机会南下归宋。后来李显忠南归事败,全家二百口皆被害。李显忠投奔西夏,借兵二十万攻延安。可当时金、宋正在讲和,延安已归还宋朝,李显忠欲退兵,西夏主帅不肯。于是李显忠擒杀西夏主帅,破其铁鹞子军。并就地招兵自众。四川宣抚使吴玠遣人招抚,于是归宋。宋高宗赐名“显忠”。屡败金兀朮,加保信军节度使、浙东副总管。后败完颜亮,授淮南制置使、京畿等处招讨使、太尉、宁国军节度使。宋孝宗年间,几乎收复河南,被邵宏渊所掣肘,功亏一篑。淳熙四年卒,年六十九,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襄”。
而中兴四将另一说法是“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源自一幅“中兴四将图”,此图作者是刘松年。刘松年,钱塘人,宋光宗绍熙年间待诏画院,师从张敦礼,工画人物山水,宁宗朝曾进“耕织图”。
不管哪一种说法,岳飞都在其首。清朝人蒋敦复曾作《咏宋中兴四将》诗,因鄙夷张俊、刘光世的人品,换成了宗泽和刘锜。
另外,南宋有四个文人,以诗名号“中兴四将”,指的是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南宋中兴四将都是谁有什么功绩
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和岳飞。
靖康二年(1127)正月,宋徽宗和宋钦宗被拘于金军军营,二月二宗被废为庶人,北宋由此灭亡。
幸而赵宋血脉,在宋高宗赵构身上得到延续。
而这位开启了赵宋“偏安一隅“历史的皇帝,其实在为帝时,创造了赵宋的一次“中兴“。而这四位将领,从烽烟里逐渐成长,最终成为南宋的重臣。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这四位大将中我们不太熟悉的张俊和刘光世两位。
张俊,字伯英,凤翔府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人。张俊出身极其普通,在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六岁的张俊便参军,成了一名弓箭手。宋徽宗末年时,张俊先后参与了镇压京东、河北起义军的战斗,然而还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士兵。直到政和六年(1116),在参与了征讨西夏的仁多泉的战争之后,张俊才被提拔为授承信郎,成为最低等的武官。
然而这次提拔,并未成为张俊飞黄腾达的序幕。直到十年以后,即靖康元年(1126),张俊才开始崭露头角。这年 ,金兵围攻榆次,宋军将领不幸战死,宋军危在旦夕。而此时,张俊带领手下的数百人,迎难而上,斩杀了敌军五百余人。这一次猛攻,让张俊一炮打响,成为宋军将领眼中的可用之才。
同年,张俊便再次在东明县城立功,随后因功升任武功大夫。年底,张俊随信德(今河北省邢台市)知府梁杨祖投到赵构麾下,被任命为元帅府后军(一作中军)统制,开始了他在赵构手下拼杀的岁月。在北宋灭亡之前,张俊就官至拱卫大夫。北宋灭亡后,他也成为了首先拥立赵构为新帝的重臣之一。此后,张俊为赵构驰骋于江淮,平定叛乱,阻挡金军,为南宋争取到了宝贵的立足之机。
刘光世,字平叔,镇海节度使刘延庆之子,保安军(今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人。刘光世受父荫庇,初任三班奉职,后历任领防御使、郎延路兵马都监、耀州观察使、鄜延路兵马钤辖、奉国军承宣使,一路走进高级武官的行列。
然而在辽攻南京时,本该率军到达的刘光世却迟迟不到,致使宋军大败,刘光世本人也因此被贬官。之后他又因镇压河北一带的起义军有功,恢复了领承宣使的官职,并升任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
然而刘光世在南宋的种种表现,简直像极了南宋末年的“常败将军“范文虎。刘光世虽然在面对起义军时还算有所作为,然而他对上金军,就像老鼠见了猫,能躲就躲,跑得甚至比平民还快。可是他极其善于经营人际关系,顶着一头的罪过,还一路升职,官至宣抚使,先后驻守池州和南京。也正是如此,刘光世到底能不能被列为“中兴四将“之一,至今仍存有争议。
在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四月到六月间,赵构为了攻固皇权,先后剥夺了中兴四将的兵权。这四位大将,张俊为了保自己的荣华富贵,主动亲近秦桧,开始支持主和;刘光世顶着虚职病卒;韩世忠毅然辞官病卒;岳飞被迫害致死。
为南宋建立,赵宋续存立下赫赫战功的中兴四将,遇上卸磨杀驴的宋高宗,实在可悲。
然而最初,这些满腔热血的男儿,想的不过是保家卫国,建功立业。可是封狼居胥只一人,勒石燕然也他功,四位中兴大将,虽欲为国灭烽烟,然天不遂人愿。
南宋的中兴四将到底是哪四个人
中兴四将,指的是南宋初年的四位抗金大将: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
论资历,论年龄,岳飞都晚于前三人,但其声名、品德与功绩,却在四人之首。
韩世忠逊于岳飞,但也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位主战名将。至于官资较老的张俊、刘光世(尤其是出身将门的刘光世)来说,可谓受到不断的恶评了。
至于有人认为的刘锜、吴氏兄弟(吴玠、吴璘)为何不入中兴四将,我想是因为:
刘锜资历不够,扬名的战役主要是顺昌之战,在此之前,他虽然智勇兼备,但也只是同第二梯队的王德一队的。即使是在顺昌大显神威后,刘锜除去拓皋之战,也没有更多的大战功了,更何况他晚年病重主持淮西防务失利,使得威名大挫,故而不可能列入四将(当然,如蔡东藩等人认为刘锜应取代刘光世,这也可以理解)。
- 吴玠、吴璘在四川数十年,与在京湖两淮对抗金军的中兴四将及王德、刘锜等人无甚干系,应该视之为独立于中兴四将的特殊存在。
鉴于岳飞被“神化”,其事迹也多为世人所知,故而我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我印象中的其他三将:韩世忠、张俊、刘光世。
韩世忠
韩世忠在三人中名声最佳,且是四人中较晚离世的(岳飞于1142年被杀;刘光世卒于1142年;韩世忠卒于1151年;张俊最晚逝世,卒于1154年),善始善终。
韩世忠忠勇无双,治军有方,自早年对抗西夏、击破方腊开始,就在军中崛起。后于南渡途中,逐渐掌握了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并在苗刘之乱时与诸将率先勤王,与宋高宗结下了深厚的君臣清分,这也是他后来作为所谓主战派却免遭毒手的重要原因。
在抗金战役中,韩世忠以数万兵力保卫一方,在黄天荡、大仪镇等战斗中屡屡立下奇功,成为南宋抗金的一大旗帜。
晚年的韩世忠闭门谢客,悠游终老,留下词作数篇,惊艳后人。其人的传奇色彩或许略逊于岳飞,但放眼中国古代,恐怕也没有太多人可以与他比拟了。
张俊
张俊出身不好,早年也是从抗夏战场上成长起来的,并在北宋末年的大乱中成为了康王赵构(也就是后来的宋高宗)的心腹。
作为抗金将领,张俊有所谓明州小捷(后来的撤退还导致了明州被金军屠戮)、拓皋之战等等。但他更为人所关注的,是他联合秦桧算计岳飞的恶毒诡计。实际上,张俊针对的不仅仅是岳飞,他联合秦桧,收缴三大将兵权,是企图以一人之力,收并其他诸将兵力的。可惜,张俊最后也被秦桧(也可以说是高宗)将了一军,武臣独大的局面不可能实现,文官联合君主才是最后的赢家。
张俊的贪婪吝啬也是为世人公知的,他有一席流传千古的“宴会”,其奢靡程度远超皇宫供宴。除此之外,张俊还将银钱熔铸成一个个大球,取名“没奈何”,这也是颇为可笑的。
刘光世
与张俊相比,刘光世的评价更差,许多人认为他最擅长的是逃跑,而不是防守或进攻。
但我们如果认真看看刘光世的资料,就可以知道,此人出身将门,早在宋徽宗宣和伐燕之役时,就已经是独立领军的一镇节度使了,可以说是中兴四将中资历最老的。
无奈的是,懦弱畏事的刘光世老喜欢逃跑,为躲避根本就还未到达的金军,他连圣旨都敢抗拒。有一次,才有消息说金军准备入侵,刘光世就一口气从淮南跑到了长江边,要不是最高文官张浚下令“敢有一人过江,立斩不赦”,估计刘光世就跑到临安府了。
后来,刘光世第一次被罢去兵权的时候,因为处置不当,还导致了著名的“淮西兵变”事件。在军中的资历,麾下众多的旧部,是刘光世无功避战却也迟迟不被撤职的缘故。当然,刘光世还应该感谢部下的第一勇将王德,王德的智勇兼备,为刘光世赚回了不少脸面。
晚年的刘光世,闲居无事,除了在拓皋之战前后被短暂起用,并不参与任何军政事务。也正因如此,他活的似乎比其他三人潇洒自在许多,也可以说是一位奇人、福将(当然,只对自己有福;对南宋朝廷来说,恐怕无福消受)了。
同为南宋中兴四将的张俊,为何要陷害岳飞呢
张俊没有害岳f,他被定为凶手,主要是为宋高宗赵构背锅了。因为关于岳的材料很大一部分是他孙子岳珂提供的,而在南宋岳珂是不敢“骂”赵构的。
其实就真实历史来说,张俊被赵构“卖”的非常惨,以至于前期是猛将的张俊,后期直接向刘光世学习了。
先说说张俊作为猛将的前期。
张俊是甘肃天水人,本身在西北边境长期与西夏作战,个人武力是有保证的。因为不是官绅出生,所以没啥长辈提携,只得靠拼命攒军功。
史籍记载张俊早期多次“先登”,(先登差不多是敢死队的含义,第一个登上城楼),宣和年间1116年被授为承信郎,成为入品的最低的武官。
张俊早期比较猛的战绩是跟着名将种师道抵抗金军,在主帅被杀,大军溃败,张俊领着百人小队反杀金兵500人。
“靖康中,从种师中攻太原,与大金战榆次,夺马千匹。及师中死,俊溃围走乌河川,敌来追,俊大呼死战,斩首五百级,加武翼大夫。”
之后再凭战绩,成功在河北立足,成为当时在河北地区能指挥全军的13名将军之一。
所以张俊前期是真的猛,然后张俊就遇到了从另一个方面“更猛”的男人——赵构。
赵构只能用一个字形容——怂,怂的不要脸。
建炎元年(1127年),金军南下,抄山检海捉赵构,赵构一面上书称臣,一面往南面跑。
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赵构跑到明州(今天宁波),没路跑了,只得乘船去海上。正好成为一方大将的张俊带兵来救赵构,张俊兵少,想与赵构坐船一起跑,结果赵构不要脸,决定将张俊留在明州,以争取时间让自己跑路,并且承诺“一战成功,当封王爵”。
惟卿忠勇,事朕累年。朕非卿,则倡义谁先;卿非朕,则前功俱废。卿宜戮力共扦敌兵,一战成功,当封王爵。”
张俊一个大老粗,遇到赵构这样不要脸的皇帝,心里有多少个神兽,可想而知。
此时的张俊还有猛将的影子,没办法,只有拼老命了。张俊在杨沂中(即杨存中)、田师中等众多支援下,打赢了明州之战。
明州之战即南宋列“十三处战功”之首。金军回撤之后就在黄天荡遇到了韩世忠。
张俊在明州之战后,就开始“摆烂”了,让他领军可以,可他不亲自指挥,打仗就靠手下将领,比如刘琦,还有我们所说的岳f。
是的,岳是张俊的部下,张俊还特别看好岳,“江淮平,俊奏飞功第一,加神武右军
副统制”。当然,随岳军功上升,官越做越大,张俊心里有不平衡,“时淮东宣抚使韩世忠,江东宣抚使张俊皆已立功,而飞以列校拔起,世忠、俊不能平…”。
不平归不平,张俊、岳、韩世忠这三人都是从底层士兵起来的,再怎么不平,三人之间也没真正开打过。
张俊与岳被害只有一处记载,当岳被赵构抓回后,岳的部将张宪想“据襄阳为变”而迫使朝廷让岳复掌兵权,岳部将之一王贵随即逮捕张宪送镇江枢密府,张俊立即让枢密府审理此时事。
除此之外,张俊就没再参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