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被盗过吗(为什么没有被盗)

从未被盗过。除去定陵被考古发掘外,大多数陵墓都没有被盗墓。明十三陵很少出现被盗的情况主要得益于明朝及以后历代统治者对其特殊的保护。明朝时每修建一座陵墓,都会设一队士兵看守陵墓。在明朝中期,又在陵墓的所在地昌平设昌平镇,在昌平镇驻守着上万的兵将,这样一来既起到了保护京师的作用,又加强了守卫陵墓的力量。

丧葬文化,是一个国家地区或者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死者为大,这一直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认知,不论贫富,都要让死者入土为安。

尤其统治阶级或贵族,会为逝去的亲人准备丰厚的随葬品,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能够继续享乐。毫不考张的说,我们国家的墓葬发展史,也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盗墓史,特别是一些帝王陵墓,基本上都逃脱不了被盗的命运。

这样看,明十三陵确是一个例外,除了1958年在郭沫若、吴晗等人强烈要求下发掘的定陵外,其他的明代皇帝的陵墓至今未被盗扰。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强有力的保护措施。

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后,将大明帝国的首都由南京迁往北京,此后明朝历代帝王(除了代宗朱祁钰)都葬在了北京昌平的天寿山麓。明代时,由于是帝王陵墓,自然会有非常高的保护措施。根据《明史》记载,昌平的天麓山的帝王陵墓,有专门的军队守护,自然不会被盗扰。

清代取代明代之后,为了笼络汉人,清朝政府对明代历代帝王的陵寝同样实行了强有力的保护措施,指派专门的官员保护明十三陵的安全。

百密还是有一疏,清初是十三陵中的一些后妃墓出现了被盗的情况,但是十三座帝王陵几乎未被盗掘。到了民国时期,民国政府将十三陵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派专门的警察保护十三陵。所以,强有力的保护措施,是明十三陵一直未被盗的重要原因。

其次,十三陵的地理位置

与清东陵和清西陵相比,明十三陵的地理位置更加靠近市区,自然也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由于死者为大的观念在中国人心目中烙下了深深地印记,对于偷坟掘墓者有着深深的厌恶,所以一般人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帝王陵进行盗扰,怕引发社会舆论。这就是为什么孙殿英这样的“盗墓贼”,没有盗掘明帝王陵的原因。

第三,明代帝王陵复杂的结构

明十三陵的帝王陵墓,机构非常的复杂。到底有多么复杂,我们举一个历史。1958年的时候,郭沫若等人之意要发掘明十三陵时,其实最先看上的是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奈何长岭规模太过宏伟,而且在考古人员当时去长陵时正好下大雪,在长陵转了两三天,也没有找到可供发掘的线索。

最后专家们几经商讨,决定先试掘朱棣的大儿子朱高炽的献陵,等积累经验再发掘长陵。后来有几经变化,才发觉的定陵。这也可以看出,明代定王陵墓的复杂,不容易盗掘,也正是这样的原因,保护了这些帝王陵。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明十三陵逃脱了历史上其他朝代帝王陵被盗掘的悲剧,一直保留之间,也让我们见识了明代帝王陵的宏伟。只是希望,1958年定陵的悲剧不会再次上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