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有位哲学家,很多女人都很倾慕他。
有一天,一个女人大胆来拜访他,并希望能够嫁给他。
哲学家虽然也很喜欢她,但还是说要再考虑考虑。
他用日常研究学术的态度,将结婚与不结婚的优缺点分别罗列出来,却发现好坏参半,更加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了。
于是,哲学家陷入了长久的苦恼之中。
经过长期的思考,他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人若是在面临抉择而无法取舍的时候,应该选择自己尚未经历过的那一个。
他想:不结婚的处境我是清楚的,但结婚会如何,我还不知道。
于是,这个哲学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答应那个女人的请求。
但是,为做出这个决定,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年,等他来到女人家中,那个爱慕他的女人早已结婚了。
两年后,哲学家抑郁而终。临终前,他将自己所有的著作丢入火堆,只留下一句对批注:
如果将人生一分为二,那么我们前半段的哲学应该是“不犹豫“,而后半段的人生应该是“不后悔”。
鸡汤确实好喝,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呢?
在短暂的人生中,让自己有选项可选很重要,选得对也很重要。但是,让自己“有能力去做选择”,是不是更重要呢?
怎样让自己能够快、准、狠地做出选择,并且减少后悔呢?
世界前沿心理学家希娜·艾扬格,对于“选择”这一主题做出了突破性的研究。
作者出生在印度,幼年时,希娜得了一种严重的视网膜疾病。更残忍的是,她从小就知道,这个病是治不好的,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眼前的世界越来越模糊,最后彻底看不见。
高中时,希娜几乎彻底失明,连学业也没能完成。
失明后,她的人生面临重大的选择。到底该怎么办?是自暴自弃,还是找一份自己能胜任的工作,努力适应生活?
苦苦思索后,希娜猛然间发现,最后自己选了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其实“有的选”。
跟健康的人比起来,她的选项变少了,但是,与那些身患绝症的人,与那些受困监狱的人相比,她依然拥有“选择”本身。
在人生中的每一秒,你都有选择的权利,而且选项通常都有很多。即使身患绝症,你也可以选择让自己乐观一点,还是悲观一点,让自己开心一点,还是伤心一点。
人生中的每一秒,你都可以做出选择,而不是瘫倒在现实面前,抱怨命运的不公,并且感到无能为力。
我还有选择,我还有选择,我还有选择。我们可以记住这句话,并且时刻提醒自己。
通过深入研究,希娜发展出了一套关于选择的理论体系。现在,她已经成为哥伦比亚商学院的首席教授。
在《选择的艺术》一书中,希娜指出,人类的大脑中有两套决策系统,灵活动用它们,你就会做出更多无悔的选择。
人类拥有两个相互联系却又相互独立的信息处理系统,它们相互协助,帮我们做出最终判断。
一个“促使孩子立即吃掉棉花糖”的,叫做“自动系统”,它下意识地、轻松迅速地运行,直接采取行动,是我们的动物脑;
另一个“反应系统”则是以逻辑和理性分析为基础来运行的,它通过思考来做出最好的选择,像计算机一样,是我们的“高级脑”。
为什么我选的不是我要的?通常都是“动物脑”的锅,由于仓促地做出决定,常常会导致失败的结果。
如果我们遇事就慌,总是仓促地做出决定,放弃了理性思考这一步骤,那么就是把决定权交给了自己的“动物脑”,让它根据当下的感受,或是以往的经验、习惯做选择,这时发生错误的概率就会很高。
有时候,我们也想让自己更“高级”一些。比如,面对一块巧克力蛋糕时,理智脑想让自己自律、有毅力、坚持减肥。但是,在诱惑面前,系统1却轻易地就战胜了系统2。
虽然忍耐意味着更健康、更好的身材、更强的自制力,但我们无法忍受吃不到这口的痛苦,而选择了立刻就吃。
所以,不要太相信你的“理智脑”,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有得选,它是战胜不过“动物脑”这种强大的人类天性的。
因此,更聪明的做法是,在诱惑发生之前,你必须已提前有了应对的“预案”:
积极地思考,如何实施自我控制的计划,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必须进行自我控制。
首先,设定好目标。然后看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哪些诱惑是必须抵制的,而在哪些方面可以适当放松要求?
你可能也曾经好奇,怕冷、怕热、怕痛的人类,为什么最终却成了地球上的霸主了呢?
在远古时代,人类是怎么和其他动物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的呢?
其实,除了有更发达的大脑,人类还有一项特质是其它生物缺少的,就是强烈的探索欲。
人类中总有一部分人,在积极主动地探索环境,更早地找到资源。而探索的本质,其实就是选择。
比如,看到火,是像其它动物一样躲起来,还是想办法收集火种,为我所用?
看到没吃过的东西,是红颜而行,还是主动尝一点?
久而之久,探索、选择成了人类的一种本能。人类探索、选择的本能,同食欲一样需要释放。
所以,在现代社会,才会有那么多人难以自制地刷着淘宝和抖音。
人类的选择欲归动物脑支配。只要面前有选项,人的选择欲就会被自动激发。
比如,淘宝满300-30,你的动物脑在面对众多选择时,第一反应不是“这些选择真的是我需要的吗?”,而是“这么多选择,我选哪个好呢?”
一旦动物脑启动人的选择欲,理性脑只会去帮忙分析选项,而不是质疑“选择”本身。
负责做出选择决策的,是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前额叶皮层除了决策分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感知选择权。一旦它发现自己失去了选择权,就会立马引发一系列负面的生理反应。
而选择欲一旦被满足了,大脑就会释放积极的信号来缓解压力。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个婴儿对面有一把琴。当他拉动琴弦,旁边有个机器就会播放音乐。每根琴弦,都对应一首特定的音乐。想听哪首就点哪首。婴儿玩得非常开心。
后来,工作人员打乱了次序。音乐还是那些,但是播放是随机的。拉动同一根弦,每回播放的音乐都不一样。这时,婴儿就会变得烦躁、愤怒、大哭。
既然选择如此重要,我们要如何让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呢?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甲乙丙三个人,有天晚上都决定第二天出门办事。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第二天下起了大雨。
甲想:既然下雨了,干脆不去了!
乙说:管它下雨不下雨,我还是要出去,于是就冒雨出门。
丙考虑了一会没有说话,直接拿起一把雨伞,走了出去。
这样的选择就造成了三种结果:
甲耽误了一天的时间,什么事情也没有做成;
乙虽然办成了事,但因为淋雨生病很难受;
丙不但办成了事,还在伞下悠闲地观赏了雨中风景。
他是最舒适的那个人,因为他做对了选择。
做决策,最快速且有效的办法,是建立锚点。
比如,当我们面对“下雨了,还要不要去办事”的时候,如果没有建立锚点,那么就可能因为一时的懒惰,而耽误重要的时机。
但是,当我们建立了锚点以后,这个问题就会变得容易解决。
左右为难时,先停下来,让动物脑休息一下,用理智脑思考问题,建立锚点:
眼下什么是最重要的?为什么?(就当前环境来说,这件事有必要做吗?)
什么是更适合我的?为什么?(对我个人来说,它很重要吗?)
对这件事,怎么做我会更舒服,结果会更好?(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能够取得最满意的效果)
只需要简单的几个问题,就能找到一个接近自己心意的答案。下次遇到同样的选择时,思路也会瞬间明晰。
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寓言:
如果有两堆一模一样的干草,一只驴到两堆干草的距离完全相同,它就会无法选择,最后活活饿死。
事实上,如果你真的做这样的实验,是饿不死任何一只驴的,因为驴一定随机走向一堆干草,饱餐一顿。
与之相比,人却没有那么聪明了。因为与驴相比,人是一种常常会“纠结”和“后悔”的生物。
人的大脑太“聪明”了,既不想付出,又害怕损失。
明明选择方案A了,又不愿意付出相应的成本,心里还念叨着:如果选择B,结果会不会更好?是不是不用付出那么多了?
这就是人性,因此无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可能会后悔。
那怎么办呢?从技术层面来说,选项分层可以帮助你降低选择的焦虑。
比如说,投递简历时,网络上有那么多公司,到底要投哪几家呢?是距离家的远近,是公司的规划,还是与自己专业对口,又或是入职时的薪资呢呢?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给选项分层。
如果你手头有10家公司可投。那么,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就可以选择一个排序标准。
“我懒,不喜欢早上起得太早”,那就按照距离排序,排除清单上的几家。
“我胸无大志,不想让自己过得太累”,那就排除那几个需要996的公司。
“我性格内向,不适合在特别讲人情世故的小公司混”,那就留下清单上的大公司。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在不同的梯度中逐渐缩小范围。
选择做出来了,但还是很担心会后悔怎么破?答案很简单,就是不要后悔。
思考了,选择了,不后悔。没思考,选择了,也不用后悔。
没有人能天天像机器人一样理性,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做对。因此,已经选择了,不管结果如何,都接受它。
选错了?没关系,只要坦然把手头的事情做好,一样是活在当下,一样可以很幸福。
“我们是不仅能选择,还能把一时选错的事情做好,不是你做了更好的选择,而是你能够让自己的选择更好。”
同样是交通拥堵,有人路怒骂娘,有人趁机静心休息;同样是做一份普通的工作,有人天天磨洋工,有人兢兢业业。
同样的选择,结果却大不相同,为什么?因为第二种人不用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后悔和抱怨,因此能够活得更加踏实、坦然。
“如果你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小路;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当一颗星星。”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不是选择什么的生活方式,而是在任何情况下能够真实地做自己。
无论你愿不愿意,你的一生都在面临着选择;无论你选还是不选,你都作出了选择。
选择,即是创造。你的选择,决定了你是什么人。
总结一下:先思考(建立锚点)再选择;选项太多时,通过分层去除干扰;面对不确定时,要勇于选择,哪怕选错也没关系:不是你做了更好的选择,而是你能够让自己的选择更好。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职场人,头条签约作者。
我坚信“脑内千山万水,不如脚下一步,哪怕是跌出去的一步。”
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我,或者帮我转发一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