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和高丽的区别(历史上高句丽和高丽有什么关系)

高句丽和高丽王朝的民族是完全不同的。高句丽政权为西汉建昭2年由扶余人朱蒙建立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的边疆政权,其领土横跨中国东北的部分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高丽王朝政权法统来自于统一朝鲜半岛的新罗政权

直到现在,中国很多历史爱好者依然分不清楚高句丽和高丽的区别,也搞不清楚高句丽和高丽的关系。

本文就简单介绍下从高句丽到高丽的发展脉络,让人们更加清楚高句丽和高丽的关系和区别。

历史上存在两个高丽政权,一个是中国东北的民族政权,建立者是扶余人朱蒙;另外一个高丽是韩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是三韩民族建立的。

两个在地域上有重合的部分,但是并非是一脉相承的。前高丽和后高丽的区别,就如同秦朝和前秦、西晋和后晋、唐朝和后唐的区别,只是用了同一个国号。

高句丽建立后,不断侵蚀东北的朝鲜四郡,最终到了南北朝占据了整个辽东和朝鲜地区。随着疆域的扩张,高句丽的疆域也不断迁徙。

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于“国内城”,也就是吉林省的集安市,高句丽在此定都400余年。427年,高句丽迁都了平壤。

到了南北朝,高句丽改名为了“高丽”。“高丽”之名不知道最早出现于何时。

根据考古出土的碑文来看,高句丽至少在文咨明王(492年—519年)时期就已经改名为“高丽”,文咨明王就自称为“高丽大王”。

《简明高句丽史》的资料

从史书方面也大概反映出了这次改名。过去的《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等将之称为“高句丽”,而《北史》《南史》《宋书》《魏书》《周书》《北齐书》《南齐书》《陈书》等就开始称为“高丽”了。

在隋朝时期,高丽之名随着隋炀帝“三征高丽”而名扬全国。

《旧唐书》记载的“高丽”

那么,我们现在应该将该政权称为“高句丽”还是“高丽”呢?

很简单,两汉魏晋时期就称为“高句丽”,但是到了南北朝,隋唐就应该称呼为“高丽”。我们从最新的高中历史教材也能够看出这样的称呼方法。

新教材明确写道:“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又3次大举征伐高丽”。教材备注道:“高丽,是当时中国东北边疆的民族政权。本称高句丽,高丽一名始见于南北朝。

在隋朝,人们都是说“三征高丽”,没有“三征高句丽”之说。同样,我们也可以说唐朝灭高丽,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都有《高丽传》。

当然,后来韩民族建立了一个高丽王朝(918年-1392年),这是韩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并不是前高丽。

实际上,古代人们往往将高丽王朝称为“后高丽”,以和高丽相区别,韩国历史上将高丽、百济、新罗称为“前三国”,将后高丽、后百济、新罗称为“后三国”。

前三国

后高丽的建立者是王建,为辰韩人。当时他占据的地方基本是前高丽之地,也就是朝鲜之地,因而他自认为他是继承了高丽的大统,于是就采用了“高丽”这个国号。

高丽成宗时期的大臣徐熙曾明确表示:“我国即高勾丽之旧也,故号高丽”。这和历史上氐族采用“秦”为国号,鲜卑族采用“魏”为国号是一种现象。

现代为了区分两者,将前者称为“高氏高丽”,后者称为“王氏高丽”。

实际上,按照中国历史上的传统管理,前者不用改变称呼,直接称呼为“高丽”,后者用了高丽的名字,需要加一个“后”,叫做“后高丽”。

过去,中国史学家对高丽的认识也出现过问题。在90年代之前,史学家认为高丽是朝鲜历史上的政权,有人则主张至少迁都平壤的高丽已经不属于中国了。

但是90年代后,我们开始认为高丽就是中国的民族政权。由于中朝韩三国外交关系的不断变化,特别是牵扯到某些边界问题,于是在90年区分高丽和后高丽成为了一种政治任务。

于是当时人们就前高丽一律称为“高句丽”。这种现象导致很多人不知道“高丽”就是“高句丽”的名称简化而来。如今,我们在文化上更加自信,就直接采用“高丽”一词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