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我们经常说,语文阅读理解,英语阅读理解,但是究竟什么是阅读理解,你们真的理解这四个字所代表的含义吗。
世界著名语言教育专家皮姆斯勒,对文字阅读的描述是这样的:“按说出的语言的声音规律进行图像材料的解码,而该语言的声音在阅读开始前就应该已经掌握。”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说一下「阅」、「读」、「理」、「解」分别代表的含义。
?看什么:
因为每个学生的阅读基础各不相同,不能按年龄段去挑选阅读材料。而是要先评测一下,看看自己家孩子阅读水平是什么等级。
这里我给一个小建议,借鉴克拉申博士(Stephen D. Krashen)提出的二语习得理论中的i+1语言输入假说。
i 代表习孩子现有的阅读水平, 1 代表略高于孩子现有水平的阅读材料。
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过于简单,而分散注意力;也不会因为太难,而阻碍「阅」的进行,从而实现有效输入。
?如何看:
那种囫囵吞枣的看肯定是不行的,有些家长为了追求孩子阅读的数量,买了许多大大超出孩子阅读水平的图书,一上来就要求孩子快速阅读,也不管理解多少,重数量不重质量。
极少部分家长是为了在亲戚朋友面前吹嘘自家孩子看了多少本书,满足一下自己小小的虚荣心。经常有家长问我:“我们家孩子从小到大看了上千本书了,为什么阅读水平还是不行”。
阅读是为了理解打基础,所以一开始训练的时候要慢慢的看,当每次看完后,针对相关问题,可以回答八九不离十,那就可以提升看的速度。
相反如果看完之后,一问三不知,或者回答的错误连篇,那这种「阅」就属于无效输入。大部分孩子都是处于这种状态之下,貌似看了很多书,书柜摆的满满的,其实一点用也没有,这也解释了那些家长的疑惑。
?我们家长要做的:
孩子看完一本书之后,要有意识的去和他交流,不要上来就以提问的方式,要求孩子回答,那样只会让孩子对阅读产生反感。我们做家长的要引导孩子,以交流的方式,让孩子主动告诉你这本书都说了什么事,有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嘛?还可以让孩子用思维导图画出来。
有声朗读:
用嘴巴读出声音,自己能听到的同时,让别人也能听到,这就叫有声朗读。我们小时候,刚开始学习阅读时候,喜欢一边看一边读出声音来,甚至有些孩子还会指读。同时学校老师也经常会要求孩子当着家长面朗读当天所学文章。
那么大声朗读学习的效果如何?这不是一边学,一边又听自己的声音来加深印象吗?凭直觉听起来不错,但专家的研究表明,朗读的学习效果非常差,因为大脑这时的注意力放在了朗读这项“任务”上,此时并没有什么信息“输入”的效果,只是徒增噪音而已。在大声朗读的时候,朗读者基本上是忽略所朗读内容的含义的,大脑只是在执行单一的将字形转为语音的处理工作。所以大声朗读式的学习,从50年代起就受到西方教育专家的广泛批判。
建议:低年级孩子,刚开始学习阅读时候可以出声朗读,甚至家长也可以陪同一起大声念出来,这是为了帮助孩子逐渐掌握阅读能力。等他们对文字熟悉后,会慢慢减少出声朗读现象,比如高年级孩子和成年人在阅读时候都是采用默读。
默读:
那么有人问到用什么态度去读,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看过药物说明书吧,每日摄入剂量问题课不能搞错,一天吃几次,一次吃多少。我自己每次都读好几遍才放心,生怕出错。就用这个态度去读,一遍不行就五遍,五遍不行就十遍,读透为止。
低级水平的理解是指知觉水平的理解,就是能辨认和识别对象,并且能对对象命名,知道它“是什么”;中级水平的理解是在知觉水平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的揭露,主要表现为能够理解概念、原理和法则的内涵,知道它是“怎么样”;高级水平的理解属于间接理解,是指在概念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系统化和具体化,重新建立或者调整认知结构,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并使知识得到广泛的迁移,知道它是“为什么”。
这个「理」不是指道理,而是分析和梳理。在阅读的同时,理解并思考这段话或者这篇文章向你传达了什么重要信息。并且根据题目要求从正文中梳理出所需内容,为下一步的「解」做准备。
最后一个字叫做“解”,就是解题和答题。具体的形式就是你刚才看过了仔细思考过了,然后需要写什么都找到了,接着你把这一段你想做的时候,你想输出的这段文字写出来之前稍微的整理一下,最后用你的手通过你的笔把它写出来,写在你的本子上、考卷上、试卷上、练习卷上都可以,这就是文字输出,最后写答案就是解题和答题的过程。 这个是你写的能力,写的速度快不快,就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阅读理解」四个字,代表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否则在你做英语或者语文科目的阅读理解题时候就会出现大问题,严重失分。
同时,掌握阅读理解对我们读懂有些应用题目也有很大帮助,很多孩子,不是不会做题,而是题目根本就读不懂,这种现象不占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