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是的,美食就是我找的乐子,想的办法!小谈食刻和你一起认真对待吃下的食物!
导读:
端午节,吃粽子。这一次无论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都达成了高达一致。作为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黏糯的粽子总能把人的思绪和汨罗江联系在一起,怀念那个高洁的诗人,不朽的屈子。
虽然大部分地区都吃粽子,但是口味和形状却不一样,尤其是这个形状,有秤锤形、斧头形、斜四棱……绑粽子的方式也不一样,比如穿针粽,扎粽等等。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在很久以前,粽子的形状就只有一种,那就是牛角形的,叫做“角黍”。
角黍的历史甚至比屈原还要早。在西周的时候,每逢夏至的时候要祭祀百物之神,此时会效仿古人以牛角祭祀。用菰叶和黍米包裹成牛角形的角黍。那为何后来又叫粽子呢?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给出的解释是,角黍很像棕榈的叶心,所以叫粽子。
看到这里,细心的朋友应该会发现,最早包粽子的叶子,其实是菰叶,只不过现在人们已经很少用这种叶子了,而大多数人会使用箬叶。端午节包粽子,除了箬叶,还有这4种叶子也可以包粽子,了解一下。如今包粽子菰叶很少见了,反而是箬叶最受欢迎,其次还有用苇叶、荷叶、甘蔗叶、芥菜叶。
使用哪种叶子,具体看各地的习惯,叶子不同,最后做出来的粽子香味是不一样的。比如用荷叶包的话,最后做出来肯定是具有荷叶香的粽子,甘蔗叶宽也适合包粽子,其次就是荷叶,不过荷叶一般都是包四方形的比较多,芥菜叶则是一股青菜的味道。
苇叶,是指芦苇的叶子,芦苇是水生植物,它又名“蒹葭”,在全国都有,叶子比箬叶长,但不如箬叶宽,本身的味道闻起来不如箬叶浓。用苇叶包粽子时需要多张叶子并列以增加宽度,才能达到包裹的效果。
那包粽子的叶子到底叫啥,为啥要用它包?吃了这么多年粽子,终于明白了。包粽子的叶子没有统一的规定,但最多的还是箬叶和苇叶,北方人喜欢用苇叶,南方人喜欢用箬叶,作为一个南方包粽子的叶子自然应该叫箬叶。
为啥要用箬叶来包粽子呢?
1、产量多,非常容易获取。在农村,尤其是河岸两边,最容易长箬竹,如今离开农村务工的特别多,家里很多的箬叶都没人要,想要去砍的的话也简单,不过在获取这种叶子的时候,也要小心,箬叶的边还是很锋利的,容易划伤。
2、容易存放,不会变坏。大家遇到的箬叶有的是新鲜的,有的则是晒干的,有些人家到了立秋以后,在山上遇到的话,就会摘一些箬叶回家,不仅可以卖,还可以自己留下一些包粽子。
3、有独特的清香味,此外箬叶晒干以后,浸泡后颜色还会青翠,犹如新生叶子一样。我们包粽子的时候,不仅要让它有香味,同时还要足够大,这些都是大家为什么要选择箬叶包粽子的原因。
箬叶的生命力很强,不管是河边还是山上,基本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随处可见并且还容易存放,最关键的是有独特的清香味,包出来的粽子也比较好看,不像有的叶子,需要几张叠在一起,才能包一个粽子。
包粽子的叶子除了用的最多的箬叶,还有4种也被大家经常使用,苇叶、荷叶、甘蔗叶、芥菜叶。但是主流仍然用的是箬叶。
【本文由“小谈食刻”原创,未经许可不得删改、盗用,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