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时期四大辅政大臣与同治的八个辅政大臣的区别

虽然都是辅政大臣,可是他们之间的确是有本质区别的。顺治是第一个入关的皇帝,所以他给康熙选拔辅政大臣的时候,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可是到了咸丰给同治选择辅政大臣的时候,清朝已经统治了200多年了。

康熙的四大辅政大臣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

同治的赞襄政务八大臣分别是:肃顺、端华、载垣、景寿、穆荫、匡渊、杜翰、焦佑瀛。

这两组人物都是辅政大臣,可是他们之间的确是有本质区别的。顺治是第一个入关的皇帝,所以他给康熙选拔辅政大臣的时候,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可是到了咸丰给同治选择辅政大臣的时候,清朝已经统治了200多年了,考虑问题自然就更加全面了。

一、顺治所选的四大辅政大臣,清一色没有皇家亲眷。

顺治皇帝从小就吃了摄政王的苦,他6岁登基,虽然这个皇位是多尔衮赏他的,但是多尔衮这个摄政王整天指手画脚,你觉得顺治心里好受吗?

所以说顺治整天都在考虑要除掉摄政王多尔衮,没想到多尔衮在顺治14岁的时候就挂了,这给了顺治亲政的好机会。

从此以后他就恨透了皇族摄政的制度,因为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儿子,也是有皇位继承权的。顺治只要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多尔衮废了,而多尔衮则可以取而代之。

因此顺治在给康熙选择辅政大臣的时候,特地把有继承权的皇族子弟都给排除在外了。这么一来康熙的皇位就相对稳定多了。

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这四个人没有一个是爱新觉罗姓氏,所以说他们彼此制衡的结果就是康熙渔翁得利。

但是这么做也有一个坏处,那就是如果这四个辅政大臣有什么歪心思,合起伙来就能把爱新觉罗家族的江山给推翻了。

相对来说,咸丰皇帝给同治皇帝选拔的赞襄政务八大臣的配置就相当完善了。

首先,肃顺、端华这俩兄弟是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后代,因此也是爱新觉罗氏。此外载垣是怡亲王胤祥的后代,也是爱新觉罗氏的后人。不过这三位都是爱新觉罗氏的旁枝,不具有继承权。

其次,富察景寿是外戚中的代表,富察家族在乾隆朝是著名的外戚,富察皇后便是他们家的人。此外景寿的老婆是道光的女儿寿恩固伦公主。而穆荫则是普通的满族大臣代表。

再者,匡渊、杜翰、焦佑瀛等三人,清一色都是汉臣。他们是汉族大臣的代表人物,和满族大臣相互制衡,共同辅政。

从以上的安排我们就能看得出来,咸丰皇帝是做了一番功课的。首先得有皇族成员,以免出现鳌拜的现象,但是这个皇族又不能有继承权。其次得有大臣代表,皇族和大臣共同执政,更加有保障。此外还得兼顾汉臣们的利益,满汉合作辅政,不会遭人话柄。你说是不是更加完善了?

二、辅政的结果,却截然相反。

康熙皇帝的四大辅政大臣,虽说设计上不够完美,至少还辅政了8年多时间。可是同治皇帝的赞襄政务八大臣却连一天辅政的资格都没有,就彻底被慈禧他们给瓦解了。

这是什么情况?不是说咸丰皇帝对辅政大臣的设计更加完美吗?为啥这么早就完犊子了呢?这里面情况就有点复杂了。

康熙的四位辅政大臣中,索尼和鳌拜,那是正儿八经在战场上真刀真枪打出来的威信,所以没人敢招惹他们。苏克萨哈小人一个,没什么实力,遏必隆虽是努尔哈赤的外孙,但是也没什么实力。

其中比较牛的自然是索尼和鳌拜,索尼去世以后,自然就是鳌拜一个人说了算了,苏克萨哈被灭了,遏必隆则十分低调。这种情况,其实也类似于摄政王辅政的状态。

既然是一家独大的状态,其他人想要夺权,就要看看他们有几斤几两了。放眼当时的康熙朝,还真的没人可以跟鳌拜相抗衡。所以这种辅政是比较成功的。

反观赞襄政务八大臣,好家伙,一下子搞来八个人。莫说这八个人中大多数都没有能力,就算是大家都有能力,七嘴八舌的,这事儿能办好?

亲兄弟还有翻脸的时候,更别说八个人一起辅政了。互相制衡这是好事,可是也得等到辅政格局形成了才行吧?

所以赞襄政务八大臣压根就还没拿到权力,一个个就束手就擒了。这里面没有一个能彻彻底底站出来挑大梁的,这才是致命的。

要么是世袭得来的官位,要么是外戚,要么则是无法真正掌权的汉臣,他们在一起能搞得出什么事情来呢?所以这种辅政格局其实是有很大问题的,一个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没有。最有出息的肃顺,连慈禧的一个回合都招架不了。

三、论太后的重要性。

顺治去世时十分放心,为啥?除了设置了辅政大臣外,他知道他的母亲孝庄也会坐镇后方帮衬着康熙,这才是关键。

因此辅政大臣掌权,却依旧要对孝庄有忌惮之心。而孝庄不贪恋权力,只是负责用威严压住这四大辅政大臣,再拉拢索尼、遏必隆等人制衡鳌拜。这么一来辅政格局便能够成功,而康熙也能顺利掌权。

反观咸丰皇帝在设置辅政大臣时,把自己的亲兄弟恭亲王奕䜣排除在外,首先就多了一个对手。此外咸丰的后宫里,慈禧和慈安两个女人是要做太后的人,而慈禧对权力的欲望实在是太大了。

这么一来慈禧和恭亲王奕䜣一拍即合,再来收拾赞襄政务八大臣,那就太简单了。慈禧为的可不是同治能掌权,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如果为了同治,那把权力留给赞襄政务八大臣也没毛病,这就是慈禧的可怕之处。

所以说,后宫的太后,直接影响了辅政的格局。如果太后对权力的欲望非常大的话,那辅政这事儿很难搞。

总结:自古以来,辅政都是一件麻烦事儿。

最好是让成年的儿子继位,非要搞一个小孩儿做皇帝。往往会在辅政的过程中出现麻烦。比如说汉武帝让8岁的儿子刘弗陵继位,霍光来辅政。结果霍光去世以后,他儿子就想着谋反了,最终全族被汉宣帝刘询所灭。

柴荣去世的时候,让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也设了一堆辅政大臣,结果经不住赵匡胤陈桥兵变。曹叡去世后,曹芳年幼,结果辅政大臣曹爽和司马懿互相撕扯,不死不休。

由此可见,辅政这事儿真不好搞,清朝初期的四大辅政大臣算是比较成功的了,虽然结局也是以康熙用武力结束了这一切。至于同治时期的赞襄政务八大臣,其实就跟历史上众多辅政大臣一样,并没有什么好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