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七擒孟获在我国的三国时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刘备的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拜为军师就己经为三国的鼎立打下了基础,后来经过多年的征战,确定了蜀国的地位,而诸葛亮在统一少数民族的过程中曾经七擒孟获而使其心服口服,服从统一,拜倒在诸葛亮的麾下,为四川的统一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孟获七擒诸葛亮没听说过。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蜀国位于西南地区,此处地貌复杂,少数民族众多。诸葛亮七擒孟获就发生在这里。
故事主要人物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为忠武侯。
所创八阵图,木牛流马,孔明灯都是冷兵器时代军事战术的进步,他的《隆中对》是三国最杰出的战略规划之一,在军事史上的地位很高,体现了出色的军事谋略。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相信大家对他都比较了解,在此我就不过多介绍了。
孟获(出生日期不详)据说出生在云南昭通县,彝族人,南中地区蛮族的首领。
当时南中地区生活着北狄、南蛮、西戎、东夷等民族、部落,统称为“蛮夷”。
实际上,蛮夷是一个歧视性的称呼,是文明程度较高的中原民族,对落后地区的蔑称(说白了就是看不起)。
南蛮的所在地,是整个南中地区,今四川(大渡河以南)、云南、贵州等地,三国时期季汉的根据地在巴蜀,南中在根据地以南,故称“南中”,诸葛亮平定南蛮,实际上就是平定南中。
由于这里民族众多,各方势力都想当老大,于是就发生了南中叛乱,这才有了之后的七擒孟获的故事。
故事经过
刘备在夷陵大败,精锐尽损,诸葛亮(既要当爹又得当妈)一边要收拾刘备留下残局,一边还要着手北伐,此时后方一定要坚固,所以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要亲自去平定南中之乱。
诸葛亮南征最开始是要攻打雍闿,而并非孟获。
雍闿原本是益州豪强,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雍齿的后人,并不是什么南蛮首领,刘备夷陵战败后,雍闿感觉蜀汉大势已去,于是杀了益州郡太守正昂,跑去投靠孙权了。
雍闿是一个颇有谋略的人,而且十分善于煽动人心,他先后煽动了牂牁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这时他们还不足以抗衡蜀汉,于是他们就打算拉拢南中的首领孟获,最终孟获被雍闿说服,和他们一起对抗蜀汉。
结果诸葛亮在率军南征路的上,叛军内部起了内讧,雍闿被鄂焕刺死,雍闿死后,剩余下的叛军投靠了孟获,继续叛乱。
诸葛亮率军来到南蛮之地后,孟获派出手下攻打永昌失败,诸葛亮命王平诈败,诱孟获入峡谷追赶赵云,最终,魏延断后生擒了孟获。
但孟获却不服气,说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诸葛亮听后微微一笑,便命军士把兵器坐骑还他,放他回去。
放走孟获后,诸葛亮找来他的副将,故意说孟获将此次叛乱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头上。副将听了十分生气,大声喊冤,于是孔明将他也放了回去。副将回营后,心里一直愤愤不平。
一天,他将孟获请入自己帐内,将孟获捆绑后送至了汉营。
孔明用计二次擒获了孟获,之后诸葛亮来来回回纵擒孟获四次,孟获以“胜败兵家常事”、“自家弟弟喝酒误事”等各种理由表示不服,第六次甚至说假如能擒他七次,他才真服。
诸葛亮每每都微笑松绑放归。 到了第七次,孟获联合乌戈国王兀突骨的三万藤甲军在桃花渡口与蜀军决战。
诸葛亮先让魏延假装败绩诱敌深入,再一计“火烧藤甲军”成功破敌。
孟获则在单骑突围时被生擒,此次诸葛亮仍要放了他。
孟获却流着眼泪说:“作战中七纵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丞相对我仁至义尽,我没有脸再回去了。”
就这样孟获对诸葛亮才彻底的心悦诚服,回去之后说服各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区就此重归蜀汉控制。
战后分析
战后蜀汉这边的很多将领非常不解,不懂丞相为什么要这样浪费时间,便请教丞相:”为什么不直接派兵接管南中所有地盘。”
诸葛亮解释说:“是因为自己了解孟获的性格,他被打败之后定是不服,所以就会发起下一次攻势。
而这一次次的战争,让南部的资源彻底被掏空,人力物力也都消耗殆尽,这样南中就再也不能够对蜀国有威胁,此为攻心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