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严派参军狐忠告知丞相,粮食不够了,同时出示后主诏令要求丞相班,但没有别的选择,粮草供应不上,的确难以再支撑下去,更重要的是,一向不怎么管事的后主居然下诏让他回师,蜀汉依法治国,丞相不想抗命。
第五次北伐上部: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第一次交手(司马懿和诸葛亮比差在了哪?)
丞相此时率领主力扎营于西汉水与祁山之间的大道,并在汉水与祁山之间修建工事,西汉水之南(以下简称南围)则交由王平领军驻守。
司马懿兵分两路,命张郃带兵攻南围,自己率主力与丞相决战(夏,五月,辛巳,懿乃使张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按中道向亮)
张郃发现打不动王平,王平虽然是偏师,但是手里握有蜀军最精锐的三国第一山地军团无当飞军,尤其在陇西这种地形,更利于无当飞军的发挥(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
另一路,丞相派魏延、高详、吴班与司马懿的中央军决战,取得辉煌的战绩(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看数字似乎只歼敌数千人,但如果解释下这些名词背后的含义就知道司马懿这仗输的有多惨了。
甲首是军中的“伍长”亦泛指小头目,换个理解方式就是军队中的基层军官。
三千军官被杀,这就有点夸张了,基本属于覆灭级的战役。
玄铠就是铁甲,古代军队中,不是人人有盔甲,实现盔甲率达到100%是不可能的(披甲率就是在军队中拥有的盔甲数占军队人数的比率)
为什么呢?
制作起来太复杂,造价高!
曹操当年刚骑兵的时候只有数十局铠甲(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见其少遂不施也,吾遂出奇兵破之。是时士卒精炼,不与今时等也)
玄铠一般只给将军、基层军官或者最精锐的部队装备,五千领玄铠大家自己体会下魏军的战况吧。
卤城之战,司马懿大败亏输。
战后司马懿得出一个结论:蜀军阵法已成,士卒已精,魏国已经无法在正面战场战胜对方。
一直采取进攻为主的司马懿此后在面对蜀汉一直保持防守阵型(人家后来远征辽东又变成积极形的进攻性统帅了哈)
很丢人吗?
不能这么说。
这就是名将的素质,当遇到各方面都比你强的对手时,一定要认识到自己和对方的差距,随后等待对方犯错(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胜可知,而不可为!)
很多人恰恰做不到这点,否则激将法怎么那么好用。
司马懿真的很能忍!
注意司马懿的这个特点,在后来那场惊天巨变中,他会给司马家带来很大的助力。
虽然司马懿还能拢住军队,和丞相对峙,但此时更大的优势在蜀军这面;
1、首先魏军士气已经打崩了。
2、陇西已经没有储备粮草,上邽的麦子又被丞相割走,等待关中运粮耗时良久(时宣王等粮亦尽)
3、丞相还在不断变招,计划派兵断其司马懿的后道(上计断其后道)
司马懿此时已到强弩之末,正在一筹莫展时,蜀汉这面续马谡后,又来送大礼包了。
李严派参军狐忠告知丞相,粮食不够了,同时出示后主诏令要求丞相班师(会天霖雨,平恐运粮不继,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
好不容易打出了大好局面,再坚持一下,也许对面就先撑不住了。
如果你是丞相,是不是真的很无语。。。。。。
但没有别的选择,粮草供应不上,的确难以再支撑下去,更重要的是,一向不怎么管事的后主居然下诏让他回师,蜀汉依法治国,丞相不想抗命。
六月底,蜀军撤退,司马懿派张郃追击,张郃说:军法里面说归军勿追啊!再说对面的人你还不知道他的厉害?司马懿不听,张郃无可奈何,军令如山,他不敢违令(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
一般追击任务,没必要出动车骑将军那么高级别的大将,陈仓城下去追的也只是低级别的将领:王双。
结果呢?王双在追击中被蜀军反杀。
司马懿为什么要这么埋汰张郃呢?
张郃在陇西威望太高!
这次会战,军队内多次出现反对的声音,更有人敢于嘲笑,如果不干掉他,怎么树立权威!(朋友们,当部门来了一位新领导后,一定得给他面子啊,这是职场生存的基本原则)
果然在木门道,中了蜀军的埋伏,丞相布置了一堆弓弩手,张郃中箭后,不久就死了(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在影响三国历史的战役中,有两场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襄樊之战都是因为大将临阵投降逆转了整个战局,张郃,当年你坑了旧主袁绍,导致官渡惨败,当你被司马懿硬逼着去追击时,会不会后悔当初的决定呢?
丞相回到汉中后,李严装作惊讶道:军粮足够啊,丞相你怎么就回军了呢?(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
丞相调查相关奏章后发现,李严问题严重!
丞相随后把李严写给自己的信以及给后主所上的奏章都拿出来,摆在李严的面前(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违错)
前后矛盾之处,李严无法抵赖,只能低头认罪(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
李严为什么会干这种烂事?
1、粮草工作不利,想掩饰自己的失责。
2、利用丞相无功而返来削弱其威信,方便自己这个二把手上位(丞相连年北伐,似乎战果并不大,李严看到了其中的机会)
事情弄清楚了,但怎么处置却让诸葛亮犯了难。
像马谡,直接就斩了,但此事从政治上来讲,关系重大,是一位托孤大臣弹劾另一位托孤大臣,丞相需要考虑更多的方面,避免有人误解为丞相是想借刀杀人。
最终丞相采取了冷处理,联合众人上奏弹劾李严,得注意的是,这份弹劾表并非丞相一人所上,后面还有20多位蜀汉大臣共同联署(包括车骑将军刘琰、征西大将军兼凉州刺史魏延、左将军兼荆州刺史吴壹、右将军高翔、后将军吴班、丞相长史兼绥军将军杨仪、扬武将军邓芝、征南将军刘巴、中护军兼偏将军费祎、征南将军姜维等)
李严的确惹了众怒,那么好的局面被他一人破坏,众将都是义愤填膺!
李严随后被罢掉官职,收回节传、印绶、削去封爵和食邑,流放到梓潼郡。
但丞相没搞株连九族那一套,而是让他的儿子李丰以中郎将的身份到丞相府任参军。
丞相还专门给他写信劝慰他:“我和你父亲同心协力辅佐汉室,不仅世人知晓,也是神明所知的事。所以,我推荐你父亲到汉中任职,委托你在东部要地镇守,也是不想让那些议论是非的人有话柄。我只想实心实意感动于人,始终保持其中的友情,谁又能想到中途会出变故呢?”
一切到此为吧!
咱们蜀汉的内在核心是一个有人情味的政权,从刘备开始就一直这样了,不搞滥杀、不搞清洗!(只是丞相走后,就无人能维持局面,保持这个传统了,杨仪因为私人恩怨居然诛灭了魏延三族)
事实上,李严本人虽被罢免,心里却不恨诸葛亮,后来丞相死了,李严听到消息十分悲痛,认为从此以后不可能有人还能理解他,更不可能再用他,故此发病而死。
第五次北伐就这么结束了,蜀军虽然获得大胜,但并没有彻底完成断陇的计划,而司马懿吃过亏后,再也不会主动应战,攻坚有多难,看过之前篇章的各位也很清楚。
续街亭之战后,丞相失去了北伐的最后一次大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