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鸟在每个产卵期可以产2-10枚左右的蛋,为了保险起见,它们会把自己的蛋分别产在不同的鸟巢中,其中每个鸟巢只产一个蛋。这样的好处是即使对方发现了自己的蛋是冒充的,那么只会损失一枚而已。
有什么比杜鹃鸟更狡诈的鸟类了,它们不像其他鸟儿一样营巢做窝,而是把自己的鸟蛋产在别的鸟窝中,让别的鸟儿替它们做父母,大苇莺就是其中一种鸟类。
那么问题来了,大苇莺为什么会那么笨,竟然认不出对方的鸟蛋?
为什么认不出杜鹃鸟蛋?
杜鹃也叫布谷鸟,在我国古诗词中经常会出现它们的身影,比如:杜鹃啼血猿哀鸣。但是另一方面,人们也为杜鹃的行为感到不齿,认为它们枉为人父、枉为人母。
杜鹃在交配过后,杜鹃父亲就会拍拍屁股走人,杜鹃母亲则会外出寻找合适的寄生巢地点。
据研究发现, 杜鹃会将蛋产在大约125种鸟类的巢穴中,比如:麻雀、画眉、灰喜鹊、大苇莺等。
从外形来看,这些鸟类所产的蛋的尺寸大小、外表、颜色等都有所不同,而且鸟类眼睛中拥有四种视锥细胞,比人类还多一种,这意味着它们看到的世界颜色比人类要丰富多了。
按理来说它们应该完全有能力区分出对方的蛋,那为什么它们没有识别出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杜鹃鸟的智慧了,杜鹃鸟在每个产卵期可以产2-10枚左右的蛋,为了保险起见,它们会把自己的蛋分别产在不同的鸟巢中,其中每个鸟巢只产一个蛋。
这样的好处是即使对方发现了自己的蛋是冒充的,那么只会损失一枚而已,仍旧有一部分蛋可以幸运地躲过寄生鸟巢主人的眼睛,从而存活下来。
其次,杜鹃鸟体型较大,而它们会将蛋产在体型较小的鸟类巢穴中,比如:麻雀、画眉、大苇莺等,由于体型更小,所以它们的捕食能力是有限的,无法满足较多杜鹃鸟的需求。
而一个巢穴中只有一个杜鹃鸟,杜鹃鸟可以完全霸占“养父母”,让它们为自己寻找更多的食物。
至于说不同鸟类所产的蛋外观不同,其实杜鹃也有应对策略,那就是“拟态”。
不同的杜鹃鸟会专门模仿1-2种鸟类的蛋,并且在产蛋之后,还会推走巢穴中的一个蛋,以防对方的父母发现。
但是其他鸟类也不愿意白白为他人做嫁衣裳,它们也会做出相应的改变。
一种策略是通过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从而识别出鸟巢中的杜鹃鸟蛋;另一种就是改变自己产蛋的颜色,从而让杜鹃鸟暴露出来。
只是每隔多久,杜鹃鸟也会改变自己所产的蛋的颜色,以便能够以假乱真,可以说杜鹃鸟与其他鸟类之间,一直展开着军备竞赛,而这又被称为“协同进化”。
杜鹃鸟的智慧
杜鹃鸟之所以要把蛋产在别的鸟巢中,其实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做法。
这是因为孵化鸟蛋以及喂养幼崽需要耗费亲鸟大量的能量,而且由于自然界的能量不够多,亲鸟的精力、体力等有限,无法无限满足幼崽对能量的需求。
此时亲鸟只能优先喂养体型较大、更加强壮的后代,这样可以保证至少有1-2个幼崽存活。
而同一窝中的其他幼鸟用不了太久就会因能量不足而死亡,这种现象在鸟类中非常常见。
而杜鹃鸟的聪明在于,它们将自己的蛋产在不同的巢穴中,而且每个巢穴只留下一个蛋。
当然,也不是随便什么鸟都适合被杜鹃鸟寄生,杜鹃鸟会选择与自己蛋孵化器相似、雏鸟食性基本相似的宿主。而宿主也会误认为杜鹃鸟幼崽是自己的后代。
再加上杜鹃鸟的鸟蛋会比宿主鸟窝中的鸟蛋提前出生1-2天,此时幼崽刚出生后就会把其他鸟蛋推向鸟巢之下,自己霸占“养父母”的所有的爱。
这样可以最大化地提升幼崽的存活率,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杜鹃鸟的这一策略非常成功。
但是,如果所有的鸟都执行杜鹃鸟的策略,那么鸟类的多样性将会大打折扣。
之所以其他鸟类没有执行杜鹃鸟的策略,一来是因为大多数鸟类在繁衍时保持了一夫一妻制的策略,雄性鸟类也投入抚养后代的重任中,大大减轻了母鸟的压力。
二来是因为由自己筑巢,自己孵化,自己养育的鸟儿存活率也非常高,而且不用像杜鹃鸟一样担心别人会识破自己的鸟蛋,所以执行这一策略的鸟儿也经受住了自然选择。
由于这两种策略都能够使自己留下足够数量的后代,所以这两种策略都被保留了下来。
至于说未来杜鹃鸟会不会演化出筑巢育雏的技能,以及会不会有其他鸟儿也像杜鹃鸟一样偷懒,那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