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不出门八不回家的意思:就是说在家的人不能在每个月的农历初七、十七或者二十七选择外出,在外的人则不能选择在初八、十八和二十八这三天中的任意一天回家,所以这句话也叫“逢七不出门,逢八不回家”。
“七不出门,八不回家”这句俗语,首先要旗帜鲜明地说,这是旧时民间的一种迷信说法,不可信。然后本文再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解说句俗话。
俗语中的“七”和“八”,指的是农历中的逢七和逢八,也就是说,农历每月的初七、十七、二十七和初八、十八、二十八。
俗语中的“出门”,指出行,就是从家里到外面去走亲访朋、办事、经商、求职等。“回家”是说出行在外回到家里来。整句话的意思是说,每月逢七的日子不宜从家里出行,而每月逢八的日子则不宜从外面回家。
旧时民间认为,出门时碰到逢七的日子,宁可推延,也不可从家里启程出门;而逢八的日子,即使在这一天离家不远,可以回到家中,也要想办法在外逗留一天两天,以避开逢八的日子回到家中。
那么为什么说逢七和逢八为什么不能出门和回家呢?民间可谓众说纷纭,各地有各地的说法,但总的来说离不开民俗文化中的禁忌风俗,下面就我国民间带有普遍性说法介绍一下。
“七不出门”,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与古代休妻制度有关。古代的封建婚姻制度是男权制度,没有离婚一说,只有休妻一说。也就是在封建制度层面上,只有男人可以把女人打发回娘家,结束婚姻关系,女人不能提出结束与男人的婚姻关系。男人结束与女人的婚姻关系称之为“休妻”。古代“休妻”的规定为“七出三不去”,简称为“七出”,也就是说女人触犯了“七出之条”,男人就可以休妻。由此,“七不出门”与“七出”之说的语言上相似,为旧时民众列为禁忌。
另一种则与我国丧葬风俗有关。我国民间风俗,不论是什么地方,哪个民族,对丧葬中相关联的人和事均比较忌讳。由此,民间把这些相关联的人和事大多列入民间禁忌。
我国黄河流域的一些地方和其他一些地方,老人去世后,要放在家中停到第七天才能出殡,称之为“逢七出门”。再说,我国还有老人去世后的“七七”的风俗,一七、二七、三七……划分为阶段,到七七为终期,形成了“烧七”“祭七”“送七”等风俗,为丧葬之事的延续。也就因为如此,民间因联想作用,普遍存在忌七的风俗,把逢七出门视为不吉利的日子。
“八不回家”的民间普遍说法。
“八不回家”民间又说成是“八不归”。“八”字,让民间联想到“王八”,“归”字,让人联想到“乌龟”。我国民间对“王八”与“乌龟”之说没有什么好感,是用来骂人的,也是用来羞辱人的,往往与家里的妻子作风问题联系在一起。而过去女人一般不会在外闯荡 ,只有男人在外才经常在外闯荡。古代男人最忌讳的就是后院出事,怕戴绿帽子。因此,逢八回家也就成为出门在外的男人们最忌讳的日子。
每一种习俗都因地域不同,而会出现多样性。
有的地方则认为,“七不出门,八不回家”特指正月初七和初八,因是新春佳节,新的一年开始之时,出门和回家要选择吉利日子,而不是每月的逢七和逢八。比如,南方民间有一句特指春节出行的俗语:“七不出门八不归,初九出门空手回”,这里指的就是正月的初七、初七、初九,与其他日子没有多大关系。
有的地方则有自己的地方出门和回家的吉利日子。如北京门头沟地区,旧时流传一句俗语:“要出走,三六九;要回家,二五八”,这些日子也就被当地认为是出门和回家最吉利的日子。有趣的是,这里回家的吉利日子就有“八”,也就是逢八回家,这里的人不但不忌讳,反而被认为是吉日。这里的人认为,逢八回家,意味着发财发家,与其他地方所说的“八不回家”正好相反。
山东一些地方则忌双日出门,有“要待走,三六九”的说法。我国还有的地方则认为黑道日忌出门,尤其忌出远门和在外留宿,其中最忌每月的初五、十五、二十五出门。还有的地方忌农历十三出门,原因是十三的谐音为“失散”,认为此日出门不吉利。
旧时,我国民间很多地方还信杨公忌,百事禁忌,迷信的人不出门。杨公忌,亦称为杨忌,清朝初期,熊伯龙编著的《无何集》:
“世俗多畏杨公忌,谓不宜出行,皆末悉其原委,故为所惑耳。今按其说,乃是‘室火猪日’。其术元旦起角宿,依二十八宿顺数,值室即为杨公忌。”
同时,这本书中还介绍了杨公忌的计算方式。其计算方式是,从每年的正月十三开始,以后往下推,每个忌出门的日子相隔28天。民间还有一个最简便的计算方法,就是在前一个忌出门的日子基础上依次减去两天,就是下一个忌出门的日,比如说,正月是十三,二月就是十一,三月就是初九,四月就是初七,如此等等。
那么我国民间为什么会有“七不出门,八不回家”这种说法呢?
这种迷信的说法,现在的人看来,非常觉得滑稽可笑。主要是现在人们与古代人们的宇宙观的不同,具体表现,我国古代民众宇宙观,以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和二十八星宿的运行,不同程度地作用于地球生命。
古人认为,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天时、地利、人和。古人认为选择“吉日”,就是为了占“天时”。希望自己在“天时”的助力下,出门远行的路途能够排除险阻,能顺风顺水,趋利避害,一路平安,并且要办的事能够马到成功。也就是因为有这种心理作用,古代民众就把希望寄托通过选择吉日动身启程上。
也就是因为如此,我国旧时民间,择日出行的风俗习惯约定俗成,而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及所产生的禁忌,又使各地方择日出行的风俗有所不同。“七不出门,八不回家”只是一些地方流传的一种说法罢了。各地还有各地流传的俗语。
不过,这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古代无神论者早就有了批判,比如上文提到的《无何集》,就劝世人不要“受惑于神怪祸福”,书中认为“天不故意造作”,选择所谓的吉日一种“惑”,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种迷信。
今天,我们对旧时的俗语,更应该以科学的思想来看待问题,要相信科学,破除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