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公元618年~907年),是当时世界以及中国古代历史公认的最强盛世之一。唐朝在200多年的历程当中就囊括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历史为数不多的大盛世。大唐高祖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唐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在其鼎盛时的公元7世纪,一度建立了南至罗伏州、北括玄阙州、西及安息州、东临哥勿州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237万平方公里。在690年,67岁的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史称武周。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还都长安。后来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开创了,开元盛世。开元年间国力达到极盛,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李隆基后期志得意满,决意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而后出现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逐渐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灭亡。唐共历经21位(含武则天),共历289年。
李渊
唐朝皇族出自陇西李氏, 一说十六国的西凉开国君主李暠是其远祖,在当时李氏家族也是北魏关陇贵族集团的重要成员。 陇西李氏从秦代开始就是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涌现过西汉飞将军李广和秦国名将李信等著名将军。而《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则称唐朝皇族李氏是李耳(老子)的后代。北周时期,奉行关陇集团的本位政策,李氏被赐胡姓”大野氏”。北周末年,隋文帝恢复其为李氏 。隋朝在大业年间,由于隋炀帝滥用国力与三征高句丽的失败,导致隋末民变。 李渊见天下大乱,隋朝的灭亡不可扭转,便生出取而代之的念头 。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以尊隋之名起兵,一路势如破竹,十一月攻占长安,拥立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义宁二年(618年)三月,隋炀帝死,五月,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国号”唐”,改元武德,定都长安,隋朝灭亡。杨侑降为酅国公,置居长安,次年五月去世。而后,李渊册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
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为了皇位而斗争,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控制长安。李渊深知形势,于是禅让帝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葺洛阳都城,号称洛阳宫,李世民在位时期都洛阳前后共计11年。
唐太宗从隋末农民起义中认识到群众的力量,吸取隋灭教训,重视百姓生活;留心吏治,选贤任能,知人善用,从谏如流,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促进了民族融合,稳固边疆,唐太宗则被四方诸国尊为”天可汗”。在其执政的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李世民画像
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争夺帝位,结果都被废掉,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高宗李治即位,唐朝都城迁至洛阳。 即位之初,他继续执行唐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共同辅政。君臣纷纷牢记太宗的遗训遗嘱,奉行不渝太宗训令纳谏、爱民。
李治即位后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 “并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太宗训令崇俭,唐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 唐高宗君臣们萧规曹随,照唐太宗时法令执行,故永徽年间,边陲安定 ,百姓阜安 ,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其在位期间,唐朝的领土最广国土面积达1237万平方公里 ,(又一说1076万平方公里 )。高宗后来圣体状况不好,许多政事都交给皇后武氏来处理。高宗死后不久,武皇后立太子李显为帝,是为唐中宗。不久又废中宗为庐陵王,改立另一个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平定了徐敬业领导的反叛后,在天授元年(公元690年),皇后武氏废睿宗秸号称帝,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史称“武周”(公元690年-公元705年),自称圣神皇帝。武后也成为了中国王朝历史上唯一自称皇帝的女人。由于谥号中的“则天”二字,所以近代以来一些学者称其为“武则天”,但这是一个不严谨的称号。
武则天统治时期,对以科举进身仕途的官员大力提拔。狄仁杰就是其中的代表。为了防范李氏家族,她又安排她的侄儿党羽武三思和武承嗣等人担任重要官职。如索元礼、来俊臣和周兴等官员在她的鼓励下替她以告密、酷刑等监视群臣。武后又常绕过门下省,中书省直接对官员发号施令,开了破坏官吏制度的先例,武则天称帝期间社会文化艺术亦有所进步,当时佛教大兴,武则天时期的佛寺兴建频繁,扩建的洛阳龙门石窟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史称武则天时期为”上承贞观,下启开元”或”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神龙元年(705年),敬珲和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李显复位,恢复了大唐国号,李旦被立为相王。唐中宗却一直受到韦皇后、女儿安乐公主和武则天的旧有党羽武三思等人的影响,张柬之和敬珲等人先后被流放或诛杀。韦皇后有意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安乐公主则曾要求被立为皇太女。在景龙四年(710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唐中宗,韦皇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唐殇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之子,当时是临淄王的李隆基,在太平公主协助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复位。唐睿宗复位后,其妹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发生权力之争。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让位于李隆基,是为唐玄宗。次年,唐玄宗将太平公主赐死,党羽或杀或逐,结束了政斗。
武则天
唐玄宗继位以来整顿武周以来的弊政,政治上提拔张嘉贞、姚崇、李元纮、张说、宋璟、韩休、张九龄等贤臣为相,整饬腐败的吏治 ,并建立了一套考察制度 ,精简官僚,裁减冗官 ,设采访使发展节度使制度,导致地方权力增大;经济上推崇节俭、抑制佛教,并几近荒废的义仓制度 ,又通过括户等手段缓解土地兼并导致的逃户问题 ;军事上改府兵制为募兵制(这就为以后的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并兴复马政 ,对外收复了辽西营州 ,及唐睿宗时期赐给吐蕃的河西九曲之地 ,并再次降服契丹、奚、室韦、靺鞨等民族政权 ,西域方面吞并大小勃律 并且攻灭突骑施 ,塞北方面降服复国的后突厥 ,后又扶持回鹘剪灭后突厥 。
在唐玄宗统治下,唐朝逐渐步入盛世 ,史称”开元盛世” ,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时期。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在纳(四大美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安禄山掌握重兵,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吓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奉玄宗为太上皇。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历时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至此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
李隆基
宣宗之后,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能昏君,使唐朝的国势一直走下坡。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时唐朝疆域。
中十三年(公元859年)爆发唐末农民起义,经过黄巢的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经过黄巢起义后,把唐朝的基础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所以宰相与宦官争权不断。黄巢起义后,唐僖宗在唐末的动乱中死去,由弟唐昭宗继位。
朱温与李克用成为唐末的风云人物,在朝廷各树党派,在朱全忠的支持下,宰相派胜利,朱全忠入宫尽诛宦官。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朱全忠大肆贬逐朝官,并全部杀死于白马驿,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唐昭宗被朱温毒死。
唐朝历经21位帝王,唐哀帝李柷为朱温所杀,结束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统治,李唐王朝就这样拉下帷幕了。
1 618-626 唐高祖 李渊 毁誉参半
2 626-649 唐太宗 贞观 李世民 凌烟阁。
3 649-683 唐高宗 永徽 等 李治
4 684.1-684.2 唐中宗 李显(哲) 韦后.安乐公主
5 684-684 唐睿宗 李旦
6 684-705 武则天 周 太平公主
7 705年-710 唐中宗 李显(哲)
8 710-712 唐睿宗 李旦
9 712-756 唐玄宗 李隆基 安史之乱
10 756-762 唐肃宗 李玙 唐衰落的开始.惊死
11 762-779 唐代宗 李豫 李辅国,郭子仪
12 779-805 唐德宗 李适Kuò 削藩的挫折
13 805-805 唐顺宗 顺宗 最快太上皇
14 805-820 唐宪宗 李纯 元和中兴被谋害
15 820-824 唐穆宗 李恒 郭氏一系 ,畋游无度,不留意天下之务
16 824-826 唐敬宗 宝历 李湛 宦官谋杀,终年18岁
17 826-840 唐文宗 李昂 唐没落转型.抑郁病死
18 840-846 唐武宗 李炎 信道毁佛.会昌中兴。
19 846-859 唐宣宗 李忱 延缓了唐帝国,小太宗
20 859-873 唐懿宗 李漼 沉湎游乐
21 873-888 唐僖宗 李俨 热衷游乐.黄巢起义
22 888-904 唐昭宗 李晔 如崇祯.悲剧性的皇帝
23 904-907 唐哀帝 李柷 昭宗哀帝为朱温所杀
朱全忠逼唐哀帝李柷禅位,改国号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于开封。唐朝灭亡,立国共2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