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将关于星座等对号入座的心理称为——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最早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于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他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
01
“星座”这个词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一定不是陌生的。
大多数人都很清楚自己属于哪个星座,并且或多或少地了解一些人们通常对于这个星座的看法。社交平台上铺天盖地的运势分析、日常朋友之间的聊天八卦,似乎都离不开星座这个吸引人的话题。
但这是否意味着, 就像星座书上分析的那样,人们一出生便因为星体的相对位置而拥有了不同的性格特征呢?
双子座的人拥有着跳跃思维与双重人格
摩羯座的人古板无趣,过于严谨
巨蟹座的人优柔寡断多愁善感
……
让我们暂时先把话题岔开一会儿。
现在你需要在脑海中完成两个简单的任务。下面是两个正方形,假设第一个是一幅藏有宝藏的地图,你需要选择5个挖掘点的位置;第二个则需要你在其中画上两个几何图形,其中一个被包含在另一个里。
好了,让我们接着讨论刚才的问题。
假如你了解过有关星座的一些资料,你就会对他精确的描述感到诧异,于是你自然而然地去了解有关它的更多内容,进而对它着了迷——事实上,这就是很多星座的信徒从开始接触它直至深信不疑的过程。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你觉得这些描述如此真实?星座真的有着神奇的魔力么?
02
早在上个世纪,一位心理学家便对有关“性格分析”的问题展开了研究。
心理学家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小纸片,并告诉他们上面的内容是他经过仔细观察并严格分析而得到的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下面这段话来自一张纸上的内容:
你需要别人喜欢你和欣赏你,但你通常对自己要求苛刻。
虽然你在个性上的确有一些弱点,但你通常能够设法加以弥补,你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你是一个讲求自律和自制的人,但内心却常常焦虑不安……
如果让你给这段话的准确度做一个评价,你会如何打分呢?几乎所有学生都给出了高分,他们认为这份描述就是对自己的真实写照,但实际上,每个人拿到的纸片都是一模一样的。
至此,我们应该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了:“星座”是人为的产物。那么,作为心理学家,还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会有很多人相信星座?它又对我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03
①星座可以从很多方面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譬如人类都有一种认识世界、寻求规律的本能。
一直以来,自己和他人的性格特点都是我们想要认识的领域,而星座可以为芸芸众生提供简洁易懂的读心指南,为了解自我铺设了一条捷径。
星座同时也是其信奉者的一个树洞、一个知己和一种慰藉。当我有什么做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时,星座可以安慰我这是天生的缺憾;
当我感到不被他人认可、“怀才不遇”时,星座可以劝诫我不必忧虑;当我想解决他的情感问题时,星座可以为我解疑答惑。总而言之,星座很容易让我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②也许你听说过一种叫做“巴纳姆效应”的心理现象。
如果我们想要相信一件事,那么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它的证据,而对与此相左的证据视而不见。星座的描述通常是模糊的、笼统的和两面性的,方便我们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部分。
至于为什么我们愿意相信这些描述,则是因为一种“自我服务”动机的存在。
我们都喜欢对我们有利的描述,而星座分析通篇几乎就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我们的奉承和吹捧,另一类是对我们的失败或不被认可的开脱。
从星座到心理,虽然涉及的都是对人的研究,但中间隔着的却是理性的思考与探讨。
星座当然可以给我们鼓励和慰藉,甚至引导我们的为人处世,但如果将星座奉为金科玉律,就会失去自己的思考与改变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