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姓的来源和历史颜真卿(颜姓在历史上有哪些人物)

颜在《百家姓》中排第143位。颜姓的起源:源自古曹姓,颛顼帝的儿子叫作称,称的儿子叫作老童,老童生了重黎和吴回两个儿子,都先后担任过帝喾的火正,也就是所谓的祝融氏。其中,吴回的儿子陆终,又生了六个儿子。

颜姓是中国人常见的姓氏,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一百一十八位。在湖南、鲁苏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当今颜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12%,总人口大约在164万。

颜的名义

颜,即印堂,两眉之间的地方。颜由彦与页组成。页,是指人的头,在甲骨文中与首字相近,作为部首以表示人的头脸。彦,本意是贤士,才德出众,具有文采,受到人们的称赞。

颜,又专指面部、脸容表情的丰富。引申出了色彩众多,步步发展,显著之义。往往成为人名、字,以及地名的用字。

颜姓起源

颜姓的起源与演变主要有二:

一、出自曹姓

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之后。颛顼后裔祝融氏吴回,吴回之子陆终第五子安,曹姓。

周武王灭商后,封安的后裔曹挟于邾地,故地在今山东邹县东南,初为鲁侯的附庸国,后来传到五世孙邾武公夷父,夷父字颜,史称邾颜,也称为颜公。

其子被封于郳,称为小邾。邾颜的后代以其字为氏。这支颜氏的历史近2700年。

二、出自姬姓

西周初武王封周公旦于鲁,侯爵,因周公在京城辅政王室,就让长子伯禽到鲁国任国君,伯禽有一儿子被封在颜邑,其后以采邑为氏。

外族基因融入

颜姓大家族中很少融入外族的血液,直到宋朝才出现这一事件,北方金国的著名姓完颜氏改姓汉姓颜。江西的颜姓,有一支出自元朝江西廉访佥事伯颜之后。

清朝时满洲八旗姓颜扎氏,后都集体改姓颜。这些外族颜姓随着时间的推延多数同化为汉族颜姓了。

颜姓分布

自宋朝至今1000年,颜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山东、江苏三省,大约占颜姓总人口的32.7%,其次分布于广东、四川、福建、台湾、浙江、广西。

这六省区又集中了颜姓人口的36.1%。湖南居住了颜姓总人口的15.4%,为颜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南湘粤、北鲁苏相对的二块颜姓分布区。

颜姓血型

颜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

O型占35%,A型占28.9%,B型占27.7%,AB型占8.4%。

颜姓名人

颜回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别称:颜子、颜渊,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孔门十哲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儒家五大圣人之一,《论语》编撰者之一。

其14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孔子赞其好学、仁人。

公元前481年去世,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

颜之推

颜之推(531年—约597年),字介,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南梁至隋朝皆为官员,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生活年代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间。

颜之推博览群书,为文辞情并茂,得梁湘东王赏识,19岁就被任为国左常侍。

公元577年 ,北齐为北周所灭,他被征为御史上士。公元581年 ,隋代北周,他又于隋文帝开皇年间,被召为学士,不久以疾终。

著有北朝后期重要散文作品《颜氏家训》,在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

此作共二十篇,是颜之推为了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孙,以保持自己家庭的传统与地位,而写出的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

颜真卿

颜真卿(709年—784年),字清臣,别号应方,唐代名臣、书法家,与柳公权并称“颜柳”,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等,均佚。

宋人辑有《颜鲁公集》。他曾得罪权臣,被贬为平原太守。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784年,被缢杀,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颜姓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颜姓的郡望主要有琅邪、东鲁、江都。颜姓的重要堂号是复圣堂。“复圣”堂号典出春秋时孔子弟子颜回。

颜回贫而好学,不迁怒,不二过。列孔孟德行科,后世评为复圣。孔子为至圣,孟子为亚圣,颜子为复圣。

颜姓的重要楹联有四副:

圣门好学;王会成图。

复圣渊源;清臣风节。

忠节标兄弟;家训示子孙。

叔子不欺暗室;孝妇当作镇神。

家训格言

颜氏家训当首推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他从耳闻目睹和饱经忧患中提炼出一条安身立命的经验: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求之于自身。

并以作《颜氏家训》20篇以训诫子孙。这部被后人誉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家训,内容广泛,“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堪称我国古代重要的教育典籍。

他认为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影响最大,“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主张爱子不能偏宠,父母威严而有慈,子女畏惧而生孝,反对“无教而有爱”。

又提倡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掠人之美终非己有,抢人之财必绳之以法。读书为己以补不足,读书为人可以利世。这些警句都遵循了儒家的思想,也融合了佛家哲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