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衣爸爸:失去女儿的160多个日夜(对痛失爱女的“雨衣爸爸”构陷式质疑)

雨衣爸爸:失去女儿的160多个日夜(对痛失爱女的“雨衣爸爸”构陷式质疑)

造成14人离世的郑州地铁5号线“720”事件,给人心带来的冲击还未平息,一些喷子又开始强挖新的热点了。这一次,他们捕捉到的目标,是7月27日这一天以“怪异方式”出现在悼念人群中的“雨衣爸爸”。这事一度冲上热搜。

当天,一张网友上传的沙口路地铁站现场照片引发网友极大关注。一位身穿深蓝色雨衣的男子坐在地铁站前,戴着墨镜和口罩,口罩嘴巴处还留有一个口,身旁停着的自行车上竖着一块纸板,上面写着:“妞妞:爸爸还想接你回家。”

这张瞬间让人泪目的照片,却引来某些擅长“在不疑处有疑”的网友的质疑,认为这是有心人的炒作,欺骗大家感情。媒体的澄清报道很快刷屏——“雨衣爸爸”确系郑州地铁遇难者父亲,亲友:他不希望被打扰。

“妞妞”的姑姑告诉媒体记者,那天,“雨衣爸爸”是穿着这件雨衣和女儿分别的,戴的墨镜是女儿给他买的,口罩上有洞是不想呼吸时有湿气把眼镜熏模糊。而且,他一直在自责没有教会女儿游泳。这和心理咨询师在接受采访时的说法颇为一致:“雨衣爸爸”可能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对女儿的去世很内疚和自责,他心里不承认女儿已经离开了,他穿着雨衣到地铁站也许是想回到下暴雨那天,再和女儿见一面。

与此同时,@郑州网警巡查执法也转发了这篇报道,以示支持、证明“雨衣爸爸”痛失爱女为真。

但“质疑派”依然大肆喧哗,甚至有大V放话让这个沉默的、不想被打扰的父亲出镜接受采访,自我证明刚刚失去了女儿,否则就是别有用心。以至于知乎上有人对此直言:说实话,从来没有见过良心如此之坏的人。

没有人会认为质疑不可以有,一些“网络悬案”,正是通过不断的质疑才真相大白或者反转的。但是当“质疑”陷入四面楚歌却还要硬撑的时候,只能说明这种所谓的“质疑”已经背叛了质疑的本义和良知。

这种行为比一般意义上的造谣、构陷还要可怕:给人的感觉是,他们并没有无中生有,而是针对事件的细节部分和种种“疑点”而展开“追问”,还能形成闭环性质的逻辑链条。这就很有煽动性和诱导性。

在肆意贬损甚至网暴“雨衣爸爸”的人群中,不乏肚子里充满了正义感却瞬间失去基本判断力的跟风者,但“领衔主演”者却还是一群打着正义旗号干着非正义行为的人。他们所谓基于“常识”“常理”的无端质疑,是典型的“有罪推定”,而“执法者”则由他们毫不谦虚地自任了。

他们之所以敢这么为所欲为,就在于他们从过往的经历中发现,构陷式“质疑”完全可以收放自如。得意时自不必说,就连警方转发媒体澄清新闻都能受到质问;风向不对时也好办——就如一位网友说的那样:他们能做的,就是删帖,然后忙着去给下一个人泼脏水了。

有人提出,网暴“雨衣爸爸”已经涉嫌侵犯其人格权,故而可以追究法律责任。也是愤懑于这些网络职业“质疑家”总能挥洒自如、横竖获益。

法律上的思考可以展开,而无疑,正如要让这些人自律很难一样,通过法律手段让他们闭嘴,也有可以想见的艰辛。因为,他们这些人瞅准了“度”,轻易不会踩高压线。他们吃准了遇难者家属无力与无形的诽谤、挖苦纠缠,因而尽可以用尽挑衅手段,而不必担忧城池失火。毕竟,逼一个痛到无法呼吸的人到聚光灯下走两步,虽然居心不良,但在法律上你很难找到硬伤。而被骂几句,对这些敲敲键盘不嫌事大的人来说,又算什么呢?

这可能是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一种舆情困境。胡说八道、强词夺理,不仅能把一个正常的人洗黑,还能让你进入怎么说都空洞的境地,也许办法就是把纱布揭开,让人看到里面的伤口。可这样一来,又会陷入更多的无望:要么是人家嫌你展示的伤口位置不符合常理,要么是人群一哄而散,留下你在原地不知所措。我年少时不理解祥林嫂为什么那样,现在明白了,网络社会总有人希望痛苦中的人像祥林嫂那样见人就叹苦,好以此获得特别“素材”。《我不是潘金莲》中的李雪莲为了纠正一句侮辱的话而四处求告,没想到十年过去,一件事成了更多的事,一句话引来了更多的话。这个无力的事实,也指向了一些网络构陷的最终结果。

这当然是有良知者无法容忍的局面。在网络平台需要对这些无耻的“猜度”和构陷予以必要的约束外,我们唯有更多地发声、更多地写文、更多地喝止,让被构陷者免于孤独和无措,让世间的道义免于被轻视和戏弄——电影中的李雪莲几乎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我们不能再让现实中那些被网暴的好人看不到“友军”在哪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