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电站。世界第一大水电站是三峡水电站。三峡水电站1972年动工,1974年已部分发电,全部建成后将超过总装机容量达2250万千瓦的三峡工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一。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是中国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的水坝。
长江三峡大坝是我国第一大水电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它的装机容量为2250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一。不过三峡的年发电量却仅有847亿千瓦时,还没有世界第二大的伊泰普水电站多。
这样的对比不免令人有些失望,毕竟三峡工程浩大,若是没有发挥出它该有的水平,那岂不是说,三峡的建设是不合格的吗?
别急,让我们来看看这件事的内情,事实远非你想象得那样简单。
为什么三峡水电站的发电量还不如第二名高?
难道是技术原因吗?
不不不,就从世界前二十的发电站数据来看,有超过一半的发电站都来自我国,就知道“技术落后”这个原因根本站不住脚了。更何况,我国的“基建狂魔”,虽然不敢说是无敌的存在,但也不至于输给巴西等国家。
既然不是建造大坝和水电站的技术原因,那就只有可能是自然因素了。
我们知道,发电站是靠水流发电的。将水向下落的势能转化为动能,动能又催动发电机运转,使发电机在运转过程中产生电能。
平缓的水流与湍急的水流所带来的势能是不一样的,水流越湍急,最终产生的电能越大。
长江三峡大坝位于长江中游,平均径流量多年监测下来几乎都在1万亿立方米左右,通过三峡的江水径流量平均约为4500亿立方米,比起多年平均径流量仅到7000亿立方米的巴拉那河,和多年平均径流量也只有2800多亿立方米的伊泰普水电站,三峡水电站优势极大,排名第一十分合理。
两个水电站的水位落差之间的差异也并不大,三峡水电站的大坝高度是185米,上下游落差将近113米;伊泰普水电站稍微高一些,坝体高度达到196米,上下游落差大概120米。
所以目前来看,三峡水电站的优势比较明显。
这就奇怪了,三峡装机量大,发电所需的流量也很有优势,那么为什么发电量却反而落后呢,难道有一半发电机都在“偷懒”吗?
说中了,还真是这个原因。试想一下,一个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发电的水电站,和一个偶尔发电的水电站,如果其他条件差距不大,那么哪一个的发电量会更多?
毫无疑问,是全年发电的那个更多。
由于我国长江流域的降水量受季节影响变化非常大,在夏季降水过于集中,基本上每年的降水量有70%都来自于6、7、8月;冬季降水量极少,只占全年降水量的10%,为了保障长江流域的作物安全与人群安全,三峡大坝必须在蓄水水位超过警戒线时泄洪。
从5月到10月,三峡水电站会把大量的径流排放掉,以保证水位处于一个安全带。而泄洪的水是不经过发电通道,直接从水库流出至下游,无法用于发电。所以前面讲的,通过三峡的4500亿立方米径流量,其实可能只有一半是用于发电的,另外的一半都直接被排放出去了。
而第二名的伊泰普水电站则不一样了,它本身位于巴西和巴拉圭的交界处,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降雨量比较平稳,年均降雨量大概在1300毫米左右,所以并不太需要泄洪。
因为其气候的原因,所以伊泰普水电站可以将极大部分的水流都利用来发电,即便偶尔遇到需要泄洪的时候,也不会有如此大的径流量。
伊泰普水电站的位置和降水量都十分优越,还有23座水库,水库的库容调节性能也很强,基本可以做到满负荷发电,所以主要用途就是发电,提供电能。
但对于三峡大坝来说,发电只是其中一个用途,甚至不是最主要的用途。
两个大坝的定位不同,自然也就决定了发电量会有所差距。
三峡大坝是个“多面兵”
在三峡大坝建造前,长江流域经常爆发洪灾,降水量多的年份,上中下游雨水泛滥,大流量的雨水重叠造成了巨大的洪灾。
那时的长江流域全线崩溃:上游水库蓄洪能力不足,中游的调洪、泄洪区域不大,当远超原有大坝的泄洪能力时,多余的洪水就会冲垮大坝,堤防溃决,这个时候下游就势必只能接受汹涌的洪水洗礼。
“洗礼”最严重的地区当属湖北湖南的荆江河段、洞庭湖区域、武汉市、城陵矶等。
为了免受洪灾威胁,建一个防洪蓄水大坝势在必行。
研究发现,长江湖北宜昌为分界线,宜昌以上流域洪水流量占据汉口段的大半,只要宜昌发生特大洪水,且泄洪防洪不到位,那么中下游地区都会遭殃。于是,经过多方考量,选择在宜昌上段建造一个可以蓄调洪水的特大型水库,也就是现在的三峡大坝。
建立三峡大坝的地区涉及到了大量居民的搬迁,在不知道这个工程是否能成功的前提条件下,专家们征集了许多权威人士的意见,最终,大部分专家都认可了三峡工程,并且在同意书上签字。
但是还是有九位专家拒绝签字。
专家们为什么拒绝建造三峡大坝工程?原因很符合当时的国际情形。
他们认为三峡大坝规模极大,一旦建成就将占据八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如此显眼的目标,倘若英美国家有一点点“冲动”的苗头,在卫星和导弹的双重威胁下,三峡根本扛不住。
甚至还会在大坝储蓄的水失去大坝的阻挡后成为中下游的“索命工程”。好处很明显,威胁也如芒在背。
为了确保三峡工程的安全,专家们不眠不休地研究,终于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方案:大坝采用特殊材料,既能抗旱抗寒,又能阻挡一般武器带来的伤害。
如果还有更厉害的武器,三峡周边的军事管控会让他们望而却步。
另外,专家们还担心,建成三峡大坝后,会不会影响到原本的河流走向,会不会影响到长江下游的居民?会不会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这么多资金从哪里来?
这些问题在现在看来,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三峡大坝目前的使用中,还是会有一些当时没有考虑到的细节问题。
1980年7月,小平同志实地考察了具体情况,提出:“三峡工程应尽快提上日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
专家们已经小心谨慎勘测了几十年,总体来说是利大于弊,所以仍旧选择了继续修建。
经过一番曲折的经历,三峡工程开始了又夭折,三峡省建了又撤。最终总算是修建起来了。
三峡大坝建立之初,是为了防洪,并且以一己之力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了“百年一遇”。
这样一来,长江流域的湖南湖北相关区域就不再受洪水威胁。
三峡大坝建设投入耗资巨大,虽说是利民工程,但是利民并不表示要血本无归。
解决了洪灾的问题,还能以其余力去做其他事情,比如发电、航运、农业灌溉、生态移民、供水等。
三峡水电站每年的发电量可以供全国百分之三的用电量,仅仅是收“电费”就可以得到高额利润,十多年就能把建造时投资所耗费的2400亿连本带利的赚回来。
另外,曾让许多人揪着不放的“三峡发电量比不上伊泰普”,也早已是过去式,近几年,三峡发电量早已超过1000亿千瓦时。
单独比发电量,伊泰普比不上。
比综合性功能,伊泰普更是不知道会被甩几条街。
我国的综合实力在提高,我们自然也不能一直囿于多年前的“这也比不上,那也比不上”的错误看法。
这么多年的发展,三峡周边已经不再是贫穷的村落。
或许,以后可以亲眼去看看三峡,而不是从别人嘴里道听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