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是山东人还是河北人(历史上武大郎是什么样的人)

武大郎的祖籍是山东(今河北)清河县。按照我国现在学术界公认的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为北方,以南为南方。可以得出结论,武大郎是北方人。按照小说中描写,武大郎是北宋时期的人,武在阳谷县卖炊饼以此养活全家。

说起武大郎,无数人都为其掬一把同情泪,他实在太惨,不仅长相丑陋,生活经历也颇为坎坷,先父母早亡,后娶妻潘金莲,却被妻子毒死。

《水浒传》原文第二十三回:

这武大郎身不满五尺,面目丑陋,头脑可笑,上身长下身则短;清河县人见他生得短矮,起他一个诨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

小说《金瓶梅》里武大郎和潘金莲的形象,继续沿用了《水浒》,同时夸张渲染武大郎性格“懦弱无能”和潘金莲“妖艳风流”。

比如,当西门庆与潘金莲私通被抓到时,武大郎选择委曲求全,表示只要潘金莲愿意照顾自己,他可以原谅他们的私情,把一切当作没发生过……

作为读者,都有些哀其不争,怒其不幸,直到,了解过历史上真实的武大郎、潘金莲,才发现,小说果然都是编故事的……

01

武大郎:矮丑傻VS相貌不俗

前文已经说过,《水浒》中对武大郎形象描述是:身不满五尺,面目丑陋,头脑可笑,上身长下身则短。

而历史上“武大郎”其人,也是清河县人,并且娶妻潘氏,名金莲。听说……武大郎不仅长得不丑,甚至有点帅~

武大郎,原名武植,山东(今河北)清河县武家那村人。现在武家那村还有武植的坟墓。

明朝官员武植简介:

武植虽出身贫寒,但聪颖过人,崇文尚武,中年即考中进士,出任山东阳谷县县令。其妻乃知州家的千金,住在距武家那村1.5公里处的黄金庄。

他身材高大,相貌不俗,根据墓中骸骨的小腿骨长度,大致判断武大郎身高,约一米七八,而且自幼聪颖好学,知识渊博,崇文尚武

考中进士后,出任山东阳谷县县令,后来高中状元。并且武大郎一生为官清廉,是很难得的好官。

这与《水浒》和《金瓶梅》中武大郎形象相差甚远。

一个不足三尺,一个身材高大;

一个相貌丑陋,一个相貌不俗;

一个头脑可笑,一个聪颖博学;

一个卖炊饼,一个清廉官员……

02

潘金莲:妖艳风流 VS 名门淑媛

既然真实的武大郎与《水浒》《金瓶梅》不同,潘金莲自然也并非传言中那般不堪。

《水浒传》中潘金莲的形象:

清河县里一个大户人家的使女,娘家姓潘,小名唤做金莲,二十余岁,颇有些姿色。因为主家要缠她,便去告诉主人婆,意思是不肯依从。但大户却因此记恨在心,倒陪些房奁,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地把她嫁给武大郎。

嫁给武大郎后,清河县有几个奸诈的浮浪子弟,常到武大家里调戏她。潘金莲是爱风流的人,见武大郎身材短矮,人物猥琐,不会风流,就和那些浮浪子弟勾搭上了。因此街坊邻里都传说她:“无般不好,为头的爱偷汉子。”

后来《金瓶梅》一书撷取此段故事加以创作,仍以潘金莲为女主角,并将其描写成不折不扣的荡妇。

那历史上真实的潘金莲,到底是什么样?

实际上,潘金莲是一位标准大家闺秀,出落得如花似玉,嫁与武大郎后,随夫去了湖南桑植,武大郎在桑植当县令,压根没有淫乱之事。

武大郎的妻子潘氏金莲,是清河县黄金庄人氏(原为“清河县潘家庄”,为避有人泼污,后改名黄金庄)。

少女时期,潘金莲就是远近闻名的大家闺秀,不仅聪颖,且容颜妍丽。后来潘金莲是以“善良贤惠、勤劳仁义”的“贤妻良母”形象闻名于乡里的。

潘金莲的父亲曾官拜邯郸知州,在故乡开有染坊,武大郎家贫,年轻时在潘家做工,因品行端正又能干,知州很欣赏她,资助他学习,还将女儿金莲许配给他。

根据历史记载,武氏夫妻二人和睦恩爱,育有四子。武大郎的墓碑铭文就是最有力证据:

“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爱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似,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 。

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据说,解放初期,有一些说书、唱戏的人来黄金庄表演,说到潘金莲时,还曾被村民撵走。

03

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既然历史上武大郎和潘金莲都是正面形象,那怎么到现在,却划分到“负面人物形象”典型类呢?

这就是一个“得罪小人”的故事,关于这个有好几个版本:

版本一:

武大郎在湖南桑植为官的时候,他的老师孔二先生千里迢迢到桑植来找武大郎,一开口要钱要房子。(你现在这么有出息,那是我教得好啊,你得孝敬孝敬我)

武大郎此人为官一向清政廉洁,哪有钱给他的老师孔二先生呢?

但是老师远道而来,又不好当面直接拒绝,就吩咐妻子潘金莲好酒好菜先招待着。

孔二先生在武大郎家住了一个多月,看武大郎一直犹犹豫豫,没有要答应的意思,于是想出了一条报复武大郎的毒计:把武大郎夫妇编成故事,骂他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但事实上,武大郎已经让妻子把积蓄一一取出来,早已派人将孔二先生家乡的茅屋拆了,并重新为他盖了三间好房子。

孔二先生怒而回家,到家之后才知道这些事情,内心感觉很愧疚,就自尽了……后来施耐庵写《水浒传》时,将传言听到的武大郎故事一一信手用上。

版本二:

武大郎昔日有个同窗叫黄堂,有一年黄堂家中失火,希望武大郎能接济一下他,过了半个月,看武大郎丝毫没有借钱的意思,黄堂心中十分不愉,黄堂以为武大郎是故意不借,所以一气之下回了清河县。

为泄私愤,他一路走一路散播谣言,丑化武大郎,并说他的妻子“风流淫荡”,还在路边树上、墙上写很多武大郎的坏话,如“武大郎攀杠子——上下够不着”等等。Emmm……还画了很多讥讽武大郎形象的图画。

黄堂肆意造谣的时候,恰巧被路过的施耐庵听到、看到,于是就写进了《水浒传》中。

但事实是,武大郎知道黄堂家中失火之事后,悄悄为他出钱重建,想给好友一个惊喜,结果……

后来黄堂回到自己家,发现原本残败的房子,已经变成了一个新房子,询问别人知道,这是武大郎给他的惊喜。

虽然他后来一路解释回去,把一路所写所画全部涂抹掉,可施耐庵已经走了,随着《水浒传》越来越流传,武大郎的形象就……直到后来考古学家打开武大郎的墓葬……

版本三:

据河北省清河县县志记载,武大郎姓武名植,曾经在山东阳谷县做县令,他少年时候的盟兄弟王某家败破落,逃难到他那里,希望看在多年情谊的面子上,拉兄弟一把。

武县令平时就乐善好施,对这位落于窘迫的兄弟自然招呼倍至了。王某却不知道武大郎已经暗中为其在原籍盖房修屋,久不见武兄弟资助,便愤然离去。

这一走不要紧,他却遂生邪念,忘恩负义,村村说唱,乡乡张贴,谣言惑众,极尽对武县令恶意中伤污辱诋毁之能事。

加之曾被武大郎治过罪的乡里恶少西门庆的助纣为虐,同流合污,武大郎的清官形象从此被毁于一旦。

版本四:

武植朋友很多,在他上任之后,有一个朋友找他帮忙,想在衙门里弄一个一官半职。

但武植公私分明,一口就回绝了他的朋友。

他的朋友生气离开了,武植却并没有在意,结果就是他的这个朋友毁掉了他的一世英名。

他这个朋友后来认识了当地的地痞流氓西门庆,因西门庆数次犯错,受到武植多次惩罚,于是西门庆就和武植的朋友一起四处散布谣言,谁知传着传着就收不住了。最后被施耐庵听闻,写入了《水浒传》中,因此就有了如今我们看到的这样。

这几个故事告诉我们,做好事一定要留名!而且不要得罪小人啊!

在这个世界上,庸碌小人并没什么真才实学,却凭着“能把咸鱼说得游水、让死人开口说话”的本领,从而春风得意、前途无量。

论实力,小人并不强大。但他们不择手段,什么下三滥的招数都可能使出来。

冲突起来,纵使赢了小人,也会付出代价,惹得一身腥。

要知道,小人之所以为小人,是因为他们始终在暗处,用的始终是不法的手段,而且不会善罢甘休。

对于那些既不要脸面又不要命的小人,还是避而远之为好。

生活里几乎人人都会碰到小人,我们除了避而远之,似乎没有其他方法。小人固然厉害,但并不是怕,避开只是因为不值得浪费时间和精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