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忽必烈(1215年—1294年),蒙古族。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大蒙古国第五任可汗,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1251年,蒙哥任忽必烈为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南驻爪忽都之地。
元世祖忽必烈(1215年 —1294年),蒙古族。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 。
大蒙古国第五任可汗,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
1251年,蒙哥任忽必烈为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南驻爪忽都之地。
任汉族儒士整饬邢州吏治,立经略司于汴梁,整顿河南(今洛阳)军政,并屯田唐、邓,收到积极效果。
忽必烈受命与大将兀良合台远征云南,灭大理国。
1258年蒙哥兴师伐南宋,授命忽必烈代总东路军。
1259年9月,蒙哥在合州前线病逝。
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于开平,建元中统。
忽必烈以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为依托,出兵击败阿里不哥。
1271年,建国号为大元,确定以大都为首都。
1274年,命伯颜大举伐宋。
1279年最后消灭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
统一全国后,忽必烈重用回回人阿合马,后阿合马独擅朝政。
1282年,大都发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杀阿合马事件。
忽必烈又先后任卢世荣、桑哥专理财政,都以失败告终。
忽必烈接连派遣军队远征日本、安南、占城、缅甸与爪哇,都遭到失败。
抗击海都、笃哇等西北诸王的侵扰和平服东北诸王乃颜叛乱。
1294年,忽必烈病逝,庙号世祖。
忽必烈生于元太祖1215年,是铁木真之孙,拖雷的第四子 。
忽必烈被认为英明睿智,侍奉母亲以孝闻名 。忽必烈还在潜邸时,就已结识中原文士,熟悉中原汉地的情况。聚集了一大批以汉族为主的知识分子,成为忽必烈的幕僚。
窦默为忽必烈讲解三纲五常、正心诚意之说;姚枢为忽必烈讲解儒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忽必烈在和林结识的僧人子聪(后赐名刘秉忠),是一个于书无所不读、论天下事如指掌的人,由于他博学多能,善于出谋划策,深受忽必烈重视。
主张改革当时的弊政,减赋税差役,劝农桑,兴学校等。
忽必烈长兄蒙哥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即蒙古帝国大汗,是为元宪宗,蒙哥即位后不久即任命忽必烈负责总领漠南汉地事务。
忽必烈在这段时间内任用了大批汉族幕僚和儒士,如刘秉忠、许衡、姚枢、郝经、张文谦、窦默、赵璧等等,并提出了“行汉法”的主张。
儒士元好问和张德辉还请求忽必烈接受“儒教大宗师”的称号,忽必烈悦而受之。忽必烈尊崇儒学,“圣度优宏,开白炳烺,好儒术,喜衣冠,崇礼让。”
1252年,宋军攻打河南边地。忽必烈请准蒙哥在河南设经略司,蒙哥任命史天泽、杨惟中、赵璧为经略使。忽必烈前往草原觐见蒙哥,奉命率军征云南。 [13]
1253年 忽必烈率领大军在六盘山度夏。秋天,大军经过临洮进入藏族地区,进攻位于今云南等地的大理国。
1254年1月2日,忽必烈攻克大理城,国王段兴智投降,忽必烈灭大理国。云南地区并入大蒙古国版图。
1256年,蒙哥正式宣布了攻击南宋的意向。忽必烈势力的发展,引起蒙哥的疑忌。亲自去朝见蒙哥。蒙哥见忽必烈来朝,相对泣下,要他不必再作表白。
1259年初,蒙哥汗在合州城下攻势受阻。忽必烈率军抵达河南汝南,继续向南宋进发,并派命杨惟中、郝经宣抚江淮。
1259年9月3日,忽必烈统领中路军渡过淮河,进攻长江中游的鄂州。
1259年8月11日,蒙哥在四川合州钓鱼山病逝。9月19日,在四川的忽必烈异母弟末哥派来的使者向忽必烈宣布这个消息,并请忽必烈北归继承帝位。
忽必烈则认为“吾奉命南来,岂可无功遽还?”于是进攻南宋,并多次获胜,忽必烈的正妻察必派使者密报,和林众臣谋立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催促忽必烈早日北还。
忽必烈声称要进攻南宋首都临安,留大将继续对鄂州的围攻,增加对南宋的军事压力,南宋丞相贾似道派使者请和,约定南宋割地,并且送岁币,忽必烈于是在当日撤兵北返。
1260年5月5日,忽必烈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即蒙古帝国大汗。忽必烈发布称帝的即位诏书《皇帝登宝位诏》,在诏书中,自称为“朕”,称他的哥哥元宪宗蒙哥为“先皇”。
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从大蒙古国皇帝变为大元皇帝,“大元”国号正式出现,忽必烈成为元朝首任皇帝。
大都代替和林,成为元朝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中心。
1274年,忽必烈命令屯戍高丽的凤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率兵15,000人,大小战船900艘出征日本。在日军坚决抵抗下,首战只获小胜,未能深入。
因台风将大部分战船毁坏,加上已兵疲箭尽,元军只得仓促撤回。
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入临安,宋恭帝奉上传国玉玺和降表,南宋灭亡,元朝掌握全国性政权。
1281年正月,忽必烈命令元军兵分两路远征日本,但仍然失败。
1294年2月18日,忽必烈在大都病逝,享年七十九岁,庙号世祖。
忽必烈恢复的行政机构治愈了一个世纪之久的战争创伤。宋朝灭亡后,元朝保留了宋朝的机构和全部行政官员,尽一切努力得到了当时任职官员们的个人的效忠。
忽必烈注意选用人才,重用汉臣,如董文炳(忽必烈称其为董大)、刘秉忠、张弘范等,任命色目大臣阿合马掌管国家财政。
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如在地方上建立行省,中央设中书省,开创我国省制之端。
设立“司农司”、“劝农司”等专管农业的机构,以劝农成绩作为考核官吏的主要标准,并令人编辑《农桑辑要》于至元二十三年颁行全国。
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开辟中外交通,在各地建立驿站,巩固了对全国各地的统治。
忽必烈发明了“钞”即纸币。他把钞票引入流通领域,并使它成为财政的基础。
忽必烈恢复了王安石之后被取消的国家控粮的政策,在丰年,国家收购余粮,贮藏于国仓。1260年法令要求地方长官对老学者、孤儿、病弱者提供救济。
1264年忽必烈建立总制院管理吐蕃并监督政府和佛教僧徒的关系,八思巴成为总制院的第一位行政长官。
1258年忽必烈在佛道辩论中对佛教的支持使他不为道教所喜爱。然而他为道教驰名的法术所吸引,并承认他们对较低阶层群众有吸引力。因此朝廷为建设道观提供资金,并向他们提供佛教已得到的相同豁免和特权。寻求儒、佛、道三家的和解。
忽必烈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新秩序建立者。是少数能够重视汉文化,推崇儒术的蒙古统治者之一。虽来自游牧民族,但十分重视中原农业的恢复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