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米note4怎么样(红米note4与红米pro对比评测)

红米note4怎么样(红米note4与红米pro对比评测)

  一款看去亮点不多的手机,隐含着小米公司这一周期相当丰富的信息。

  它就是上周25日发布的Note4。单从配置说,它没有太过出挑的地方。

  它更像为了冲刺2016年出货而生。2016年Q2,小米出货下滑明显。它亟待一个爆款。过去三年,红米累计售出大概1.15亿支。雷军对新品显然有更高期望。

  中移动官方代表李慧镝站台,足以确认这一用意。 3年前,红米与中移动联合发布.那一代销量达2207万支;后来的红米Note4G版,卖了2700万支。

  李慧镝表示,公司正不遗余力发展4G。为实现目标,将重点打造4G+精品网络,大力发展4G用户、推动融合通信商用、引导推动TDD和FDD融合发展、提升服务能力。2016年,中移动计划联合10大手机厂家,推10—15款精品手机,全网统一营销。红米Note 4就是其中一款,由中移动终端公司代理,将在旗下两万多家营业厅同步发售。同时,还将整合社会渠道与小米线上渠道,包括Note 4在内,力争年内发售3000万多部小米手机。

  显然是新一轮变相的集采。上半年,金立、乐视、联想等多家企业已与联通达成合作。而在出货受阻周期,借道中移动的小米,给出的单款出货目标最大。

  雷军为何如此乐观?此刻的红米Note 4,到底还传递着哪些信息?

  这要回到红米Note 4的用心上来。老实说,当雷军再度现身舞台时,我脑海里迅速闪过小米较早时发布的一款手机:小米4。

  两者都主打了一个“金属”概念。当初小米4发布会主题是“一块钢板的艺术”,红米Note4则是“全金属时代”。

  这源于概念营销还是某种精神的回归?我更愿意相信出于后者。因为,一款手机选择金属物料不可能临时起意,它涉及到复杂的工艺。

  单看功能,红米Note 4确实没有很突出的亮点。但它的生产工艺值得强调。全金属一体化成型工艺放在一款千元机身上,一块金属从头到尾涉及32道非常严苛的工序,本身有一种强烈的反差。

  这似乎延续了小米经典小米4的某种精神。我记得发布那天,它打出了一句Slogn:一块钢板的艺术之旅。那是一款边框采用了钢材的手机,通过40道制程、193道工序、8次CNC(数控机床)加工打磨、32 个小时,将一块309克的奥氏304钢板打造成19克边框。而且,为最终量产,雷军不惜增加巨额开支,新增19亿元生产设备,一是投向富士康的生产环节,12亿元,剩余7亿用于赫比一项。

  红米Note 4并没象小米4那样渲染更多。后者那时定位于中端产品。但当意识到红米Note 4的千元机定位时,就很难忽略小米身上某种气质。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长久以来的话题:以高端、中端、低端来区隔的市场,能否反映出真实的品质与体验?被认为是低端品牌的小米,是否有着被忽视的工匠精神与品质?

  我眼中的工匠精神,并非一种高端不可攀的东西。它意味着一种态度与精神:既有超强的技术要素,又有某种强烈的时间沉淀。就是说,你必得忍受寂寞与枯燥。

  我从来就不在“高端“与“精品”、“高端“与“品质”之间直接划等号。本地某些自称高端的手机,往往是硬件多有溢价且有“一招鲜”的产品。但在软件或者关键应用上存在最大的缺憾,从而不但难以称得上精品,更不是“高品质”代名词。因为,它们往往渲染过度的“技术”肌肉,忽视着真正的消费体验。

  红米Note 4的价格定位、瞄准的人群,是否与精品、工匠精神相悖?我觉得这是一个伪命题。它同样忽视了真正的体验与品质。

  红米Note 4不事张扬地呼唤着某种精神。我个人觉得,它就是小米不为浮华思潮左右,没有失去本心的体现。它就是为中国最大多数人移动生活而诞生的精益求精的产品。

  你可能会说到绕不开的性价比。说小米一贯强调这个竞争条件。而红米Note 4似乎只是一款平庸的产品。

  这也是我要澄清的另一种认知。红米Note 4是迄今为止小米系列中软硬件匹配最均衡的一款:全金属一体化机身、10核Helio X20处理器、4100毫安时电池、1300万象素相机、5.5寸全高清屏幕、高速指纹识别、全网通双卡双待、标配小米MIUI8。

  你会说它许多核心零部件都不是最高端、前沿的,功能上也不是最先进。但我觉得,真正的手机,首先是要与需求匹配,并非一定是最前沿的技术、部件、材料,才叫精品。

  现实中,许多手机的技术、硬件已经产生大量冗余。

  我绝不否认手机前沿技术的演进价值、最先进的核心部件或材料的价值。它代表着人类挑战未来的勇气与信心。但是,适合细分市场的产品,不一定非要使用它们,才能真正匹配。

  你知道,苹果手机极少采用前沿的技术与材料。它更擅长采用那种步入量产阶段的成熟材料。当然,这里的时间节奏以及对于供应链的掌控能力,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胜任的。

  红米Note 4出奇的部分不多,但也没有明显瑕疵。我对它的实际体验充满信心的原因在于,5岁的小米,已经有它均衡的力量。红米当初的诞生,本身就是一种平衡、均衡的艺术。

  还记得它将联发科所谓高端四核MT6589T首度用于第一代红米时引发的争论么?那是小米通过一种田忌赛马式的策略,平衡了自身产品定位与供应链之间的利益关系。它是一种博弈,扭转着一直以来所谓高配高价带来的技术与硬件冗余。当手机变成消费品之后,后者多年来促成了一个极为浪费的结局,中国每年手机产业产生的电子垃圾已经是超过了过去的PC时代、功能机时代。

  你能从小米每款产品出来后,竞品匆忙大降价的举动中就能感觉到这种产业的误区。这两天,同样业没有例外。

  这是我欣赏小米产品的一面,它充满了一种可贵的简洁、简单、平衡、实用的美感。从商业竞争角度来说,它失去部分产品区隔机会、导致内部品牌之间缺乏分层,走向所谓高端的努力持续受到一定压制,但从消费者角度来说,它比其他许多企业要务实得多。小米不靠硬件终端暴利获得生存,而是依靠一个利基市场、长尾市场获得长期的生命力。

  可以这么说,小米真正的生命力不在于“二八原则”里的高端人群,而在于一个纺锤市场里的中间部分。脱离这个基础去盲目竞逐高端,会是小米的灾难。

  这种简单、实用、平衡的产品美学观念,从正面影响着海内外产业链。半年多来,小米虽然出货受到一定抑制,但它这种着眼于广阔大众的定位,让它在多次供应链危机中都能化险为夷。这是小米商业哲学的魅力之一。而这种供应链也会因为小米们的存在,多了一些稳定性。

  小米4也是当初小米软硬件匹配最佳的一款金属经典。红米Note 4延续了它的精神,结合价格,它展示了相当的自信。就是说,小米没有为外界浮华的产品潮流裹挟、失去自己的立场与价值观。

  当然,你也可以说,小米没有三星、华为、中兴的技术储备,所以才会有它商业的平衡。这部分应该属实,但也要看到小米软件与应用体验,以及触达服务的能力,要远胜过许多品牌。某些公司出货虽然多,但操作系统、应用层面存在许多瑕疵,拉低了整体体验。在我体验过的本地诸多手机品牌中,小米操作系统的体验依然最好。小米手机虽然定位不那么高大上,它的综合体验并不逊色。

  红米Note 4展示了这个阶段小米公司的基本态度与价值观。当然,它也是研发、成本、消费者认知、运营日益成熟的体现。我觉得,它与中移动的第三次牵手,有望创下新的营销记录。

  当然,小米并非没有压力。Q1出货下滑幅度确实超出了我的预料。我相信,除了外部环境变化之外,有它自身商业模式、产品以及等定位层面的问题。

  譬如小米过去过于侧重线上营销,而随着城市市场饱和,各路品牌开始竞逐三至六级市场,小米的品牌覆盖就出现短板。过去一段它开始强化线下布局,包括自建体验店以及嫁接运营商等门店资源的举动,都开始扩大它与消费者的接触面;还有小米的产品,因为长期侧重性价比,导致品牌内部缺乏更为有效的区隔,在寻求毛利较高的细分市场,它的定价体系受到抑制,从而压制了它的品牌在更高消费力的人群中获得认同。此外,还有技术的沉淀,导致它无法在海外更大规模的复制与落地服务。

  这都是小米出货受到抑制的原因之一。但我个人觉得,更为合理、正常的一面是,小米前4年冲得太猛了。

  这是一个马拉松市场,不是百米赛跑。在度过了一轮狂飙突进的时光后,脚步放慢的小米,确实暴露了一些运营中的问题。如今,这一年来的表现,可以视为它主动调整的周期,它需要补课。我觉得这不但不是坏事,反而是它自我修复的最好窗口期。

  我们看到,小米不但在渠道、产品、品牌、组织结构、生态方面有所调整,甚至还开始了一轮更高文化愿景、商业理论层面的探寻。

  当初我曾担心这家年轻的公司会因外界质疑、也包括竞品持续暗黑,竞争动作可能会出现扭曲、变形。如今看来,它并没有为此失去初心与基本立场。红米Note 4里渗透着小米的价值观。

  就像一匹狂奔的马,倏尔放慢脚步,甚至短暂静止下来后,小米依然保持着平衡之美。

  这得益于它日益丰富的生态力量。

  这个阶段的小米,速度、出货可能都不会是领先者。不过,一旦补课、补好短板,调整完毕,面对一个庞大的利基市场,它应该会重新捕获更大范围的目光,立于不败之地。随着小米生态布局走向深入,它在软件、内容、服务、平台、大数据、云计算、手机周边以及多维智能终端领域的布局,将会释放更大的价值。

  小米离不开手机。未来多年,手机仍将是小米主业。但小米早已不等于单纯的手机,它的平衡美学正延伸在智能家居以及广阔的O2O化场景里,未来可能会成为线上线下高度协同的企业。它竞争的焦点,将慢慢走向手机背后的世界。

  这需要一个较长周期的坚持,它考验着这家年轻的公司。两个月前的天津达沃斯论坛上,雷军谈到小米IPO时,调整了预期,即从过去的所谓“未来五年”调整“未来十五年”。在他看来,小米需要得到消费者由衷的信任。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判断。因为,未来10年,中国互联网与实体经济之间将持续发生大规模的融合。小米眼下还无法真正走出手机概念,如果执意寻求IPO,不要说外部环境,它的估值业将会受到抑制。人们会忽视它的互联网企业属性,忽视它的链接人与人、人与服务、人与物以及物与服务的能力。

  而十年之间,相信一切会发生变化。如今手机业惨烈、扭曲到变异的竞争,无限的暗黑,未来可能会沦为一个个笑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