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什么时候开始衰落(清朝是从何时开始走下坡路衰败的)

清朝的时候,嘉庆年间的腐败问题可以说是非常突出。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一位二品官员想进京,却连二百两过路费都拿不出来。因为,当时的官员收入制度十分不合理,朝廷主要实行薄俸制和低薪制。

在中国的历史上,制度腐败可谓是一直以来都存在的问题。若想要从根本上彻底治理腐败,必须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出发。如若不然,无论采用怎样激烈的方式或出奇的手段,都起不到根本性的作用。

清朝的时候,嘉庆年间的腐败问题可以说是非常突出。为什么这么说呢?

比如:一位二品官员想进京,却连二百两过路费都拿不出来。因为,当时的官员收入制度十分不合理,朝廷主要实行薄俸制和低薪制。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嘉庆帝曾多次实行反腐行动。

在他上台以后,立马逮捕了和坤这个大贪官。可是,后来却出现了“嘉庆中衰”,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他没有把反腐败行动彻底的进行下去。

要注意,这里的意思并不是指嘉庆帝没有继续反腐败行动,而是指他几十年来的反腐手段,都只是靠抓贪官这一个办法,并没有从更深的角度思考腐败出现的原因是制度上出现了大的问题。

那么,当年嘉庆帝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制度性腐败问题呢?

关于这一问题的答案,要牵涉到大清财政制度的演变。在经历了康熙时期的盛世以后,大清的人口急剧上升,从一亿多人迅速增加到了三亿多人。

同时,因为海外贸易的频繁和美洲白银的流入,物价随着人口的增长翻了三倍之多。所以,时代变化意味着官员在生活和正常政治活动中的支出也要有同步增长。

但是,康熙帝却在此前定下了一个政策:“即使人口增加了,国家也永远不会增加税收。”

康熙帝之所以会定下这个政策,是他认为前朝的灭亡就是官府对百姓的过度剥削。因此,为了防止历史重蹈覆辙,康熙直接一刀切,把后世的规矩也给定死了。

其实,康熙的这一想法固然好,但却僵化了大清的财政制度。一时间,嘉庆年间的国家财政收入,仅仅能够满足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那剩下的三分之二怎么办呢?只能靠官员自行想办法解决。

可是,国家已经明文规定了不允许增加税收。无奈之下,各个地区的官员只好想尽各种方法找名目收费。

最后,官府在这方面上的收入远远超过了国家的正税收入。

所以,嘉庆帝曾经好几次想从根本上治理腐败,可是,他却一直没有办法突破康熙定下的永不加赋的规矩。按理来说,他本可以通过发展工商业提高税收,让国家的财政能够正常运转。

但此时,性格保守、思想僵化的他,却止步了。而且,他曾写了许多文章来教育官员,让他们不要贪污。

此外,他还杀了许多贪官,树立了一些典型的清官例子。虽然,这些办法在一定范围内有效,但是,在嘉庆年间却已经失去了作用。

其实,在乾隆帝统治中期的时候,大清王朝已经完全被腐败吞噬了。官员们每做一件事都会标明价格,可是,在此之前的官场却十分清正廉明。

那么,为什么大清朝会在短短十年时间里发生这么大变化呢?

其实,这从侧面反映出传统政治上的一个普遍规律:一个王朝的面貌与其统治者的精神面貌,是密不可分的。

在乾隆统治前期,他每天四五点起床等大臣们前来上朝。一般情况下,都是乾隆帝等了一两个小时后,官员们才陆陆续续来上朝。

可是,到了乾隆晚年的时候,由于年纪的增加和精力上的不足,乾隆帝开始慢慢懈怠政务。而且,他还在谕旨中,常常指责大臣们给他的奏折太过繁琐。

除此之外,晚年的乾隆帝觉得自己已经老了,时日不多了,便带头搞贪污,大肆收取官员们价值不菲的贡品。

但根据上文的叙述,官员的收入十分低微,仅仅靠工资是完全没有办法买这些高昂的贡品的。于是,他们只能利用手中的权力搜刮民脂。

所以,在乾隆统治后期,王朝的腐败问题已经渗透到了国家的每一角落。到后来,直接演变成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

其实,并不是没有人向乾隆提出问题的根源所在。

比如:一个叫尹壮图的内阁学士,就曾经给乾隆帝上过奏折。他说:“现如今,各地的财政已经濒临崩溃的状态,普遍出现了亏损的情况。”但是,乾隆帝在看到这封奏折后,非常恼怒。

于是,他和尹壮图作了一个约定:

“我把你派到各处去视察粮仓情况,看看我们的仓库究竟是满的还是空荡荡的。如果视察结果真的像你说的那样,我就向你道歉,承认我统治的失败。可如果粮仓是满的,你就要接受杀头谢罪的惩罚。”

尹壮图听后,很爽快地就接受了这个赌注。但是,乾隆帝又说不能在暗地里访查,要明访。此外,还要提前半个月通知接受检查的省份,因为,暗里访查是对其他官员的不尊重。

结果,尹壮图首站到达山西后,粮仓里的粮食都堆得都快溢出来了。顿时,尹壮图明白了自己是一个很愚蠢的官员。之后,他连忙给皇帝上了一封奏折,说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错,皇帝的统治是正确的。

就这样,乾隆帝错失了一次在晚年审视自己的机会。

由此可见:人治再怎么优秀,那也是有自己的局限性,无论一个人多么的伟大和英明,只要在皇位上待久了,人就会变得愚蠢。所以,人治是不靠谱的,只有法治才能让社会进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