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的主人公是谁(有关草船借箭的三大人物分析)

草船借箭主角是诸葛亮。因为东吴都督周瑜嫉妒诸葛亮大才不能为己所用,便出谋逼迫诸葛亮就范,让其短时间内造箭十万只。诸葛亮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冷静分析态势,掌握天气变化情况,欣然应允。携带鲁肃,所需船只人马,以及所扎好的草人利用大雾天气,逼近曹营。

“草船借箭”是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也是突出表现诸葛亮学究天人、智慧无双的典型案例之一。在这个故事里,诸葛亮展现出了他对天文、人性等各方面的精确把握。

后人每每阅读至此,不由得从心底里再一次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所折服。但是,依据史书记载来看,虽然“草船借箭”确有其事,但与诸葛亮并无丝毫关系。

一、历史时间不符,两次战役中间相隔五年。

历史上,“草船借箭”是发生于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带兵南下进攻东吴的濡须(安徽无为东南)的时候。

而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展开的一次大战,两者之间前后相差五年之久,怎么会凑到一起呢?

二、史书记载“草船借箭”的是孙权,而且是被动地“借箭”。

裴松之在注《三国志、吴主传第二)时引《雄略》说: “权乘大船来观军,(曹)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意思是说孙权亲自坐着条大船来到江面观察曹军的动向,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于是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

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急中生智将船调个头,让另一面也受箭,以求平衡。

其实孙权并没有借箭的意思,乘坐的也不是什么草船,他只是去察看敌情,结果挨了一顿“枪林弹雨”,差点儿把船给弄翻了。

《魏略》是魏国郎中鱼豢写的,自己人记自己的事,犯不着往孙权脸上贴金搽粉,因此记载是值得相信的。从记载中可以看到,借箭的人本来是孙权,但孙权不是怎么讨罗贯中的欢心,于是罗贯中就给他来个欺下瞒上,拍了下诸葛亮的马屁。

三、因《三国演义》太有名,掩盖了历史真相,造成“张冠李戴”。

《三国演义》并不是史书,而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它没有忠于史实的义务,“七分史实,三分虚构”是后人给予《三国演义》的特点总结之一,所以孙权也没办法。

揭开历史的面纱,我们才哭笑不得地发现,其实我们都进错了庙,拜错了神。在“尊刘贬曹”的主题思想下,所有好事都安排给了刘备一方,特别诸葛亮是正义与智慧的象征,被后人奉为“智绝”。

有这样的一个形象存在,好事自然是被他一个人揽走了。因此,即使是庞统、周瑜、司马懿等这些谋略高人,都被他玩得晕头转向,小小的“草船借箭”当然不在话下。

四、“草船借箭”还有另外的版本,周瑜也被安排去借了箭。

也许是后人看不下去了,到了宋元话本《三国志平话》,草船借箭又换来另一个版本,主角成了《三国演义》中那个被诸葛亮压得没有还击之力的人——周瑜。

“周瑜用帐幕(遮住)船只,曹操一发箭,周瑜船射了左面,令扮棹人回船,却射右面。移时箭满于船。周瑜回,约得数百万支箭。周瑜喜道:“‘谢丞相箭。’曹公听得大怒。”

但是由于《三国志平话》远不及《三国演义》影响深远,所以后人很少有人会把周瑜当成“草船借箭"的主角,但这再一次让我们知道了,文学终究不是历史,但文学创造是可以“创造”历史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