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令大还是中书令大(西汉中书令是什么级别官职)

中书令比尚书令官大。尚书令,是中国古代的官名,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汉沿置,职轻,而权重。中书令,官名。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中书,称中书令,置令与仆射为其长,掌传宣诏命等。中书令、尚书令在西汉并置,与谒庭令、内者令等都是由宦官士人担当。

事实上,历朝历代,在维护皇权和中央集权思想的主导下,都实行了不同的中央行政管理制度,设置了不同的行政管理机构。

比如三公、三省、六部、九卿等,这些中央机构的核心使命是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达到“政通人和,国运昌盛”的理想目标。

后来,尚书台的权力渐渐加重。历史上称光武帝刘秀此举是“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事实上,这些制度、机构有的应朝代而生,有的随朝代更迭而自我发展并保有持久而强大的生命力。

如果说三公九卿制是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秦汉时期政治制度的代表形式的话。

那么,三省六部制则是中国文明发展中的第二个高峰期,它是隋唐宋时期政治制度的代表形式。

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是隋唐时形成的三省六部制。

这种制度在隋、唐、宋盛行,在元、明、清时期虽有改制,但其根基仍为三省六部制。

1

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时期正式确立下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及执行

三省六部制是开创于隋文帝年间的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事实上,隋文帝时期设立五省:内史、尚书、门下、秘书、内侍。

其中,秘书省和内侍省职权较轻,这两省几乎可以省略不计,故又有“三省”之称。

内史省主掌诏书草拟,起设于曹魏初年,唐朝的时候更名为中书省。

尚书省负责行政事务的执行,原型为汉代尚书台。

尚书省又分为六部:吏部、礼部、兵部、度支、都官及工部,唐朝更名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原型为汉代侍从官、侍中,后职权逐渐扩大,主掌审查封驳。

有此可见,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职能是:

中书省管帮皇帝起草诏书。

门下省管复核诏书内容,有退回诏书不许颁布的权力。

尚书省管下面的六个部,负责具体执行。

简言之,中书省制定政策,门下省审核政策,尚书省执行政策。

六部,指吏部、兵部、户部、礼部、刑部、工部,合在一起,叫三省六部制,它是我国古代王朝的一整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事实上,三省六部制不是隋朝的发明,但其作为中央官制的核心地位,是在隋朝确立的。

杨坚将门下省独立出来,摆脱了皇帝侍从、顾问的地位,与中书省、尚书省地位平行了。

可以说,三省长官均为丞相。

他们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也分散了相权,自然就增强了皇权的实际控制力了。

三省六部制是隋文帝统治时期正式确立下来的,主要负责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及执行。

2

三省六部制|什么人可以成为宰相?具体如何运作?

隋文帝将三省六部制确立下来,具有很多好处。

首先,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三省之间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国家最主要的政务部门。

三省长官的职责,相当于以前宰相的职责。这是中国宰相制度的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使得宰相由一个人变成了三个人,这就避免了宰相集大权于一身的局面。

如遇有三品以下的小官儿想当宰相怎么办?可以经皇帝指令,这就是给个头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是了。

意思就是,别因为自己官小而自卑,要和中书令、侍中、尚书令这些中书门下的三品官一样平章国事,平等发表意见。

在朝廷的各种高级会议上有了话语权的人,自然就是宰相了。

事实上,中书省以内史令为长官,以内史待郎为副长官,以中书舍人为主要职官,以起草诏救为主要职责,起草之责主要由中书舍人负担。

门下省以纳言为长官,以黄门侍郎为副长官,以给事郎为主要职官,以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为主要职责,如发现有不当之处,有权封还或加以驳正,称“封驳”。

说白了,三省就是朝廷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

六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吏部负责官吏的考核任务、户部负责户口赋税、礼部负责礼仪制度、兵部负责军政、刑部负责法律和刑狱,工部负责水路工程。

各部长官均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隋唐三省六部制,大体就是这样一个运行状态。

但隋朝开创的三省六部制,并不只在唐朝得以延续。其中“三省”直到明朝朱元璋永远废除丞相、让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时才取消,延续近千年。

“六部”延续时间更长,直到清朝灭亡才算完全取消。

总而言之,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的中央官制,起源于西汉,真正确立于隋朝,成熟于唐朝。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每部又各辖四司,一共24司。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为:将掌握在丞相和中央机构手中的实权分散开来,把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制约。

与此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力分给六部,避免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同时强化了部门监管,也稳固了皇权。

事实上,后来尚书省取代丞相府执掌中央政权同样也遇到了那个导致丞相制被替代的问题,即尚书省权势过度扩张,引起皇权猜忌。

于是,皇帝开始培植其他力量,分化削夺和制约尚书省之权,这其他的力量可以说就是中书省和门下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