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三月三节日风俗(壮族三月三的起源及文化习俗)

农历三月三是广西壮、汉、苗、瑶、侗等多民族的共同传统节日,以壮族最为典型。三月三是壮族最古老的情人节,在古代少男少女们齐聚街头欢歌、汇聚江边宴饮,以“山歌传情,绣球传爱”。

上巳节与"三月三"

上巳节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被先秦人视为与万物生命相关的节庆

长期从事农务劳作的先秦人将农历三月视为万物复苏、万物始源的重要时期,为此这一时段被赋予了生命信仰意义。祈祷趋吉避灾、风调雨顺、繁衍子嗣是上巳节的最初目的

上巳,意为农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先民认为在三月上巳这日进行祷祝活动,可将邪气祛除,迎来吉事。《韩诗外传》有云:“溱与洧,三月桃花水下之时,众士女执兰祓除。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两水上招魂,祓除不祥也。”

这记载的是先秦时期郑国关于三月上巳的驱邪活动,先民约于三月上巳至水边手持兰草祓除奸邪,这表明了早期上巳节的原始信仰色彩。

随着时间推移,上巳节延续至魏晋,与“三月三”日渐合流,出现“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的现象,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生命仪式。

上巳节亦被视为求爱与求子的重要生命活动

《礼记·月令》载:“仲春之月,……是月也。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高禖。”这是描述每年农历三月祭祀主管姻缘与生育女神——高禖的活动,先秦时期男女相会、顺应天时的求爱活动是这一时期的风俗。

与此同时,繁衍子嗣亦是农历三月三日活动的重要目的。古人将鸟卵作为子嗣的象征符号,晋人张协的《洛禊赋》写道:“浮素卵以蔽水,洒玄醪于河中。”

三月上巳临水煮卵、浮卵与食卵成为妇女祈求与迎接生命降临的仪式,隐喻着人们的人生态度,寄托渴望万物复苏、重获新生的愿景。

娱乐休闲是上巳节继祭祀信仰后的又一活动目的。

宋人吴自牧的《梦粱录》称:“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水,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点明自晋,上巳节与“三月三”日渐重合,曲水流觞成为三月三上巳节文人雅宴盛行的娱乐活动。

到唐代时,三月上巳的娱乐休闲性质更为明显,皇家、官员亦在每年的三月三日欢庆上巳,举办宴请活动。

由于官方政府的支持,三月上巳娱乐活动大量增加,“春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便说的是唐代春季娱乐活动繁多之景,三月上巳至隋唐时期达到兴盛

至宋元时期,受理学的限制,三月上巳的信仰与娱乐活动日渐式微,而后随着蒙古族入主中原,三月上巳的节俗活动在中原地区逐渐消亡。

南方少数民族由于处在国家权力辐射的边缘地带,加之经济发展迟缓,上巳节的文化内涵与事象得以保存和发展,并以三月三的身份呈现延续至今,成为广西壮族人民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

2014 年,“壮族三月三”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 12 月被广西政府确定为广西地区的法定节假日

文化习俗

1.歌圩

农历三月三是广西壮、汉、苗、瑶、侗等多民族的共同传统节日,以壮族最为典型。三月三是壮族最古老的情人节,在古代少男少女们齐聚街头欢歌、汇聚江边宴饮,以“山歌传情,绣球传爱”。

在明清时期甚至形成上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因此三月三也被称为“歌圩节”或“窝埠坡”、“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也有称歌圩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

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青年男女聚集在歌圩点进行对唱。通常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应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就唱爱慕歌、交情歌

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男方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遂订秦晋之好。

2.祭祖

有些地方的三月三主要是以祭祀为主。全家族人无论老小,全部出动,带上祭祀用品去祭拜祖坟。其仪式主要有:除草添土,修整墓地,烧香上坟,供上祭品,跪拜敬酒,焚烧钱物,插标挂钱,燃放鞭炮,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幸福安康等。

祭拜祖先后,会举行聚餐,共同享用祭祀剩下的美食。通过团结家族参与到祭祀祖宗的活动中来怀念先祖,传递孝敬祖宗和长辈的思想观念。

祈求祖宗保佑,是人们期盼美好生活的表达,也是希望通过这一仪式加强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提高家族凝聚力。同时希望这个仪式以及仪式要表达的观念能够代代相传,增加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和家族归属感

3.五色糯米饭

壮族是稻作民族,有其独具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在广西,糯稻的种植量比粳稻少很多,因其稀少性和黏糯性成为了节日食物中的主角,只有节日人们才舍得拿出来吃。

“三月三”作为壮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当然少不了糯米。节庆开始前,家家户户都会选出优质的糯米,用不同草药的汁液浸泡糯米,使之染色后蒸熟,即为五色糯米饭

五色糯米饭除了象征着五谷丰登、幸福吉祥外,五种颜色还有代表阴阳五行和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说法,用于祭祀祖先,可祈求一年家人平安、庄稼丰收

此外,每年的三四月份正是人体寒气最重的时候,而五色糯米饭有驱寒避邪的功效。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适当进食一些五色糯米饭,能够驱赶身体内的寒气。

4.撞彩蛋

在节庆期间,各家各户精选出鸡蛋,煮熟之后用各种颜料上色。其中大部分以代表着红红火火的好兆头的红色为主

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

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小孩们会将彩蛋挂在身上,在外出游玩时,碰见相同挂彩蛋的伙伴,便可以玩起“撞彩蛋”的游戏,将两只鸡蛋对碰,没有裂痕的一方则为胜。在民间,成功撞破彩蛋的人寓意着撞到好彩头

5.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手工做成的彩球,制作精巧。以球形最为常见,也有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

最初用于人们在茶余饭后相互抛接娱乐身心,后渐渐演变成壮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之物,如今绣球不仅代表爱情,也是壮乡人表达友谊和祝福吉祥物,是壮族文化的标志物之一。

6.跳竹竿舞

跳竹竿是壮族人民最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同样也是黎族、苗族、佤族、傣族、景颇族和台湾高山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喜爱的群众体育活动,已有上千年历史。跳竹竿源于生产生活,动作简单易学,男女老幼均可参与。

跳竹竿时,人们在规律而有节奏的碰击声、呐喊声、欢呼声、笑声中和旋律活拨轻快的音乐伴奏下,通过运动来宣泄情绪,愉悦身心,获得美的享受,同时还可强健体魄。

结语

壮族“三月三”承传中原上巳节祭祀驱邪、求爱求子的文化意蕴,又在文化形式上形成了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呈现出传承性、稳定性、多样性、活态性的文化特质。

壮族“三月三”既是集信仰文化娱乐文化于一体的民族节日,更是促进各民族团结友爱的文化交流纽带,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文化传统功用,同时,伴随着社会变迁,还在持续变异,并产生新的文化功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