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禁渔十年原因(长江禁渔保护的不只是鱼开始恢复资源)

长江鱼类的进化或者灭绝作为地球上生命进化史的一种自然现象,本来不足为怪,但由于人类为了一己贪念过度的捕捞,导致了长江里生物灭绝的时间表大大地提前。10年的禁渔期也仅仅能让鱼自由繁衍2~3代,。

长江鱼类的进化或者灭绝作为地球上生命进化史的一种自然现象,本来不足为怪,但由于人类为了一己贪念过度的捕捞,导致了长江里生物灭绝的时间表大大地提前。

当人们逐渐意识到了长江已经“无鱼”之后,一则10年之久的禁渔令在2020年终于尘埃落定。

然而,禁渔令才正式执行第一年,人们就开始担忧:长江禁渔10年是不是太严格了?长江禁渔10年,会不会导致鱼太多使得水里面没有食物,鱼再次进化呢?

这篇文章,站长就跟大家畅想一下“长江禁渔10年”的“前世”和“来生”。

长江禁渔10年是否太严格?

10年禁渔令颁布以来,引起了很多人的质疑:往年都是3~4个月的禁渔期,长达10年的禁渔令是否过于严格了?

其实,如果你看了下面这组数据,也许你会改变你的想法。

研究表明,由于人类的参与使得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了1000倍,比物种形成的速度快了近100万倍。

自然情况下,物种灭绝的速度大约为每天1种,而如今早就已经达到了每小时1种,这就意味着,时间每过1小时,就有1种千百年时间进化来的生物从地球上彻底消失,这样的数据简直触目惊心。

由于人类的参与,地球的物种以千百倍的速度加快灭绝 。而作为母亲河的长江,虽然她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却也导致了长江母亲“其他孩子”的灭绝。

1988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数据显示,长江拥有400多种已探明鱼类,其中180种为长江水域的特有鱼类,16种为珍稀野生鱼类。

长江里既有草鱼、青鱼、鲢鱼和鳙鱼“四大家鱼”,又有中华鲟、长江鲟、白鲟等一级保护动物,可谓是鱼类的“基因库”。

然而,由于长江水体的污染、早期大型水利设施的干扰,以及过度的渔业捕捞,导致了鱼类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比如,长江里独有的中华鲟从白垩纪诞生至今,已经经历了1.4亿年之久,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鱼类。可是,就是这么一个见证了恐龙灭绝的古老鱼类,如今栽倒在了人类这个“新物种”里。

中华鲟全长4米,重1000斤,寿命可达40多年,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可是由于早期人们的过度捕捞,再加上1981年葛洲坝的建设阻隔了中华鲟的洄游通道,迫使中华鲟失去了原有的产卵场,使其种群数量迅速下降。

后来,三峡大坝建成后的蓄水通航进一步导致产卵地丧失,如今已很难监测到野生中华鲟的踪迹。

也正因为人们逐渐意识到了长江已经“无鱼”,一则10年之久的禁渔令在2020年终于尘埃落定。

10年禁渔期会导致鱼类进化吗?

此外,长江禁渔10年,会不会导致鱼太多使得水里面没有食物,鱼再次进化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会进化。

进化本来就是物种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的,只是时间跨度太短,我们无法及时发现某种细微的变化而已。

比如,正如站长前几日写的那篇文章,在近150年的时间里,人的体温从最初的37℃逐渐降低到如今36.3℃,这说明我们人类本身也在进化当中。

而长江里的鱼类因为10年禁渔期,导致长江生态环境的改变,也会使得鱼类发生某些细微的改变,只是10年的跨度太短,可能无法让人们及时发现这种变化。

不过,站长需要提醒的是,以草鱼、青鱼、鲢鱼和鳙鱼“四大家鱼”为例,这些鱼类的繁殖成长周期大约为4年。

因此10年的禁渔期也仅仅能让鱼自由繁衍2~3代,而10代以内的繁衍,显然无法让群体特征发生较大的差异,因此,10年禁渔期显然无法让鱼类发生“明显”的进化现象。

写在最后

长江流域的天然捕捞量,从1954年的42.5万吨下降到2020年不足10万吨,而且捕捞的鱼类越来越小,以前十几斤的大鱼非常常见,而如今普遍是几斤的小鱼,如果十年禁渔令还没有颁布,恐怕长江里真的要“无鱼可渔”了。

10年禁渔期有利于长江鱼类的自我恢复和繁衍生息,而保护长江生态,禁渔令也仅仅是第一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