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知开封府和宰相比,在品级上最少差一级,但包拯任权知开封府时只差半级。最大的话,差三级。但在权力上,宰相的权力要比权知开封府大太多了。如果是开封府尹,那么一般由储君担任,地位自然比宰相高得多。
明确地说,开封府尹的级别要比丞相高,可是包拯并没有做过开封府尹,只担任过权知开封府的职务,宋朝也没有丞相,只有宰相,仁宗朝23位宰相中,只有三位姓王,而且他们去世时包拯还只是一个小知县。
包拯没有做过开封府尹
开封府,即是北宋京师东京的首府衙门。开封府尹,就是开封府的最高长官。
开封府负责京师的民政、司法、捕盗、赋役、户口等政务,权力极大。因为地位重要,所以朝廷不得不选派信得过的人来负责。
通常来说,开封府尹的位子,都是由储君在来当的。宋太祖赵匡胤时,开封府尹是赵光义。赵光义做了皇帝,弟弟赵廷美来当开封府尹。后来,赵光义害死赵廷美,又让儿子赵恒来当,就是后来的宋真宗。
如果是储君担任开封府尹,那么这个职位就是正一品的级别,地位之高,恐怕没有任何一个官员能与之相比较。但是,自真宗之后,开封府尹的位置就一直空缺,直到宋徽宗年间才任命户部尚书时彦为开封府尹,但时彦坐这个位子,级别就只有二品了。
没有开封府尹,那么开封府的最高长官就是权知开封府了,包拯担任的就是这个职务。虽然名义上是二把手,但一把手位置空缺,所以包拯就是实际上的开封府最高长官了。中央派遣的官员谓之“权”,也是常设官职。全称应该念作“权—知—开封府—事”,直译为“中央任命的管理开封府事务的官员”。
开封府权力虽然很大,但权知开封府只是正四品的官员。包拯的前任名叫王珪,后来做到了宰相;继任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想必很多人上学时都背诵过他的《醉翁亭记》,后来也做到了参知政事。
宋朝没有丞相
东汉之前,都是有丞相的,有一人担任的,也有两人、三人担任的,但无论几人,都是皇帝的左右手,辅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权力非常大。东汉之后,便不再设丞相一职了,虽然期间也偶有设立,比如曹操曾自任丞相、诸葛亮也是蜀国的丞相,但那时间都很短。
之所以历朝历代都不设丞相,是因为丞相的权力过大,威胁到了皇权,所以隋朝建立之后,实行了一种新的官僚制度,称为“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地位类似于丞相,通俗来说就叫“宰相”。后来随着权力制度的,凡是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加一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都算宰相了,反而三省长官如果不加这几个字,反而不算宰相。
到了宋朝,三省虽然还存在,但形同虚设,已经被架空了,真正的权力掌握在“二府三司”的手中,所以又称“二府三司制”。二府即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东府)和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三司即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工作。中书门下的最高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为宋朝的宰相,同时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仁宗在位42年,期间出了23位宰相。包拯1043年到中央任职,1052年为龙图阁直学士,1056年为权知开封府,1060年因弹劾三司使张方平,以及继任者宋祁,反被欧阳修弹劾,不得已避祸在家。所以包拯权知开封府不过三年多的时间而已。
在此期间,有两人曾先后担任中书门下同平章事,前面这位叫做刘沆,1054年任宰相,后一位叫做韩琦,1058年任宰相,直到仁宗去世。显然,这两位显然都不是小说演义中的王丞相。
这两个官职哪个大?
包拯权知开封府的前三年,已被授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为从三品级别,高于权知开封府的正四品。
宋朝没有丞相,宰相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同平章事并不是一个单独的职务,更多的是像一个权力象征,一般作为附加的官职,比如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吏部尚书、同平章事。
因为自尚书左、右丞、六部侍郎以上至三师,都有资格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所以其官品视其所带本官官阶而定,但最低也是正三品起步。
但是,不管是几品官,一旦成为宰相,便执掌文武大权,是朝廷中权力最大的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论什么官职都无法与之相比。
综上,权知开封府和宰相比,在品级上最少差一级,但包拯任权知开封府时只差半级。最大的话,差三级。但在权力上,宰相的权力要比权知开封府大太多了。如果是开封府尹,那么一般由储君担任,地位自然比宰相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