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如今,社会关系越来越多地体现在、群、朋友圈的互动里面。比如,中学、大学同学,因群而活跃起来。”“之前我们限定一个人最多5000个好友,现在有将近一百万人已经接近5000好友。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友,但也促使我们要扩大好友数目了。”好友数量上限可能要超过5000人,这是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的演讲上提到的。
不知从何时开始,手机微信上的好友越来越多,曾经初次见面互换名片的常规操作变成了“扫一扫”。“叮”的一声过后,个人社交的空间得以进一步扩展。同时,小程序、二维码、手机支付等一系列附加功能的出现,让人们可以借助微信实现覆盖全方面的生活体验。可以说,微信基于社交而来,但它所实现的功能已经实现了突破。
图自《2019微信数据报告》
“过去,学术上有个词,叫邓巴数,是说一个人最多有150个好友。但在微信里,显然它被打破了。人们对于好友的维系能力,和移动互联网之前的年代相比,突然增大了很多。” 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演讲时说到。
朋友间耍宝搞笑的表情包、家人群里亲切的问候、朋友圈中不怎么熟悉却异常温暖的点赞之交、平时冷静的群聊突然被几个红包活跃了气氛……以一个个人为纽带的社交媒体出现,不仅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在传递信息,也有情感在流动。每一条分享的状态和照片,都是个人表达和展示的舞台。
图自《2019微信数据报告》
5000个好友,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好友吗?社交的边界又在哪里?也许会有网友质疑。
就像张小龙今天在微信公开课上提到的,“我们扩大5000好友这个限定非常容易,但是对于它所带来的影响,说实话诚惶诚恐。”在算法的助力下,人们社交的边界可能会被重新定义。
在“屏社交”时代,社交媒体上的人际关系作为传统的现实社交的一种补充,不仅是现实社交关系的网络转移,也是参与和倾听集体声音的个体表达聚集地。在今天发布的《2019微信数据报告》给了我们不少这样的启示。比如,在公众号阅读方面,年轻人爱看动漫,中年人爱看孕产育儿。对于内容分享,男性更爱分享工作或,女性更爱分享美食和情感。
传播媒介正在发生着变化,好友的定义不断被重新改写,社交的范围也不断被重构。工业革命以来,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为人类生活带来了新的可能。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催生了一系列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
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微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太多的便利。微信不只是社交工具,现在已经演变为无所不包的互联网生活载体,大部分网络生活的故事都在微信中存在着、发生着。
沟通、表达、记录、联系、参与、互动……移动互联网为人们社交创造了无限的空间。
微信所带来的社交方式的变革正在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正如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所说:“一切媒介都要重新塑造它们所触及的一切生活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