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置过孔快捷键|放置过孔快捷键是什么

放置过孔快捷键|放置过孔快捷键是什么

放置过孔快捷键是什么

你说的需要通过布总线来操作altium designer支持多条网络同时布线,布线可以起始于焊盘也可以起始于线路开端。按住shift键选择多个网络,或者用鼠标框选多个网络,选择菜单命令PLACE >> Interactive Multi-Routing再单击布线工具栏上的总线布线工具,既可以开始总线布线,在布线过程中可以放置过孔,切换直线层,可以按逗号(,)和句号(。)以及数字键1.2.3.4对分支线间距进行调整。

怎么放置过孔

1. 手动设置两个过孔坐标,使之符合所需间距。

2. 设置网格间距,使所需距离为网格距离的整数倍,之后将过孔放在网格上。3. 先绘制一个过孔并复制,之后利用阵列粘贴将过孔按照所需距离排列好,再删去多余的过孔。方法还有很多了,抛砖引玉。

pcb放置过孔快捷键

有一个作用是防止大面积的铜皮翘起,脱落, 有时对EMC 及ESD 有改善。

放置过孔快捷键是什么意思

举例来说,对于一块厚度为50Mil的PCB板,如果使用的过孔焊盘直径为20Mil(钻孔直径为10Mils),阻焊区直径为40Mil,则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公式近似算出过孔的寄生电容大致是: C=1.41x4.4x0.050x0.020/(0.040-0.020)=0.31pF 这部分电容引起的上升时间变化量大致为: T10-90=2.2C(Z0/2)=2.2x0.31x(50/2)=17.05ps 从这些数值可以看出,尽管单个过孔的寄生电容引起的上升延变缓的效用不是很明显,但是如果走线中多次使用过孔进行层间的切换,就会用到多个过孔,设计时就要慎重考虑。

实际设计中可以通过增大过孔和铺铜区的距离(Anti-pad)或者减小焊盘的直径来减小寄生电容。过孔存在寄生电容的同时也存在着寄生电感,在高速数字电路的设计中,过孔的寄生电感带来的危害往往大于寄生电容的影响。它的寄生串联电感会削弱旁路电容的贡献,减弱整个电源系统的滤波效用。我们可以用下面的经验公式来简单地计算一个过孔近似的寄生电感: L=5.08h[ln(4h/d)+1] 其中L指过孔的电感,h是过孔的长度,d是中心钻孔的直径。从式中可以看出,过孔的直径对电感的影响较小,而对电感影响最大的是过孔的长度。仍然采用上面的例子,可以计算出过孔的电感为: L=5.08x0.050[ln(4x0.050/0.010)+1]=1.015nH 如果信号的上升时间是1ns,那么其等效阻抗大小为:XL=πL/T10-90=3.19Ω。这样的阻抗在有高频电流的通过已经不能够被忽略,特别要注意,旁路电容在连接电源层和地层的时候需要通过两个过孔,这样过孔的寄生电感就会成倍增加。二、如何使用过孔 通过上面对过孔寄生特性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高速PCB设计中,看似简单的过孔往往也会给电路的设计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为了减小过孔的寄生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在设计中可以尽量做到: 1.从成本和信号质量两方面考虑,选择合理尺寸的过孔大小。必要时可以考虑使用不同尺寸的过孔,比如对于电源或地线的过孔,可以考虑使用较大尺寸,以减小阻抗,而对于信号走线,则可以使用较小的过孔。当然随着过孔尺寸减小,相应的成本也会增加。2.上面讨论的两个公式可以得出,使用较薄的PCB板有利于减小过孔的两种寄生参数。3.PCB板上的信号走线尽量不换层,也就是说尽量不要使用不必要的过孔。4.电源和地的管脚要就近打过孔,过孔和管脚之间的引线越短越好。可以考虑并联打多个过孔,以减少等效电感。5.在信号换层的过孔附近放置一些接地的过孔,以便为信号提供最近的回路。甚至可以在PCB板上放置一些多余的接地过孔。

添加过孔的快捷键

1.电气属性(间距):当间距大于6mil时,属于普遍价格,不会有太大的价格区别,越小价格越贵。一般默认6mil即可。萊垍頭條

2.线宽:普通走线线宽6mil即可,然后添加线宽规则,电源线宽为10mil,载流能力要强,要是不能实现规则设置,需要检查两个地方:优先级别,必须先更改优先级,规则才能应用;使能一定要勾选,否则规则也不会应用。一般设置普通走线和电源走线规则即可。萊垍頭條

3.过孔规则:2*H+/-2 过孔直径=2*过孔大小+/-减2 此处设置的是针对于快捷键的,但如果从菜单栏里面选择过孔,大小是28mil,规则没有应用,此时需要更改默认过孔大小,从优选项→PCB edit→default→via→更改大小。條萊垍頭

4.负片层铜设置8mil。頭條萊垍

5.普通设置。萊垍頭條

放置过孔的快捷键

1.常规布线:不详细说了,是个人就知道怎么弄。需要说明的是在布线过程中,可按小键盘的*键或大键盘的数字2键添加一个过孔;按L键可以切换布线层;按数字3可设定最小线宽、典型线宽、最大线宽的值进行切换。2. 总线式布线:通俗的讲就是多条网络同时布线的问题。具体方法是,按住SHIFT,然后依次用光标移到要布线的网络,点击鼠标左键即可选中一条网络,选中所需的所有网络以后,单击工具栏汇的总线布线图标,在被选网络中任意单击即可开始多条网络同时布线。布线过程中可以按键盘上左右尖括号<>调节线间距。

3.差分对布线:差分网络是两条存在耦合的传输线,一条携带信号,另一条则携带它的互补信号。使用差分对布线前要对设定差分对网络进行设置。设置可以在原理图中设置,也可以在PCB中进行设置。 a、原理图中添加差分对规则: 在命名差分对网络时,必须保证网络名的前缀是一样的,后缀中用下划线带一个N和一个P字母即可。命名好之后点击菜单Place-Directives-DifferntialPair命令,在差分对上放置两个差分对图标。单击菜单Design-Update PCB Document ****在打开的对话框中重新传差一次修改规则即可在PCB中进行差分对布线。 b、在PCB中添加差分对布线规则:快捷菜单PCB打开PCB面板,从面板第一栏中选择Differential Pairs Editor,单击add,在打开的差分对设置对话框中选定要定义成差分对的网络,然后在Name栏内输入一个差分对名称单击OK退出设置,之后就可以进行差分布线了。 单击工具栏中的差分对布线图标,软件自动将网络高亮显示,在差分对网络上单击开始布线,布线过程中可以添加过孔、换层等操作。

4.蛇形走线:单击工具栏中的交互式布线图标进入交互布线,在布线过程中按键盘SHIFT+A即可切换到蛇形布线模式,按数字1、2键可调整蛇形线倒角,按3、4键可调节间距,按<>键可调节蛇形线幅度。

5.等长布线 :Design->Classes命令,弹出类操作对话框。右键单击Net Classes,左键单击Add Class添加网络类(也就是一个组,对这个组中的所线束进行等长布线操作),可重命名网络类名称。先将等长网络中最长的一根先布好线,并尽量短,其他线布尽量的宽松。按T+R键单击一根走线,再按TAB键,弹出等长线设置对话框,等长线的约束类型选择From Net,选择该网络类中最长的那根,将其设为等长线基准,并设置好蛇形走线布线规则后即可进行等长线调节。布线完成后,按R,L输出报告,查看网络是否是等长。该工具还可以检查其他已布好线的网络长度。

6.单键布线:主要用于短距离的布线。点击工具栏中交互式布线图标,然后按住CTRL键,单击要布线的网络即可。 补充一个添加过孔的知识点:快捷键是小键盘的*键。但是对于笔记本来说就要麻烦了呢,按数字2键,再按L键换层。

放置过孔快捷键是什么键

1. 手动设置两个过孔坐标,使之符合所需间距。

2. 设置网格间距,使所需距离为网格距离的整数倍,之后将过孔放在网格上。3. 先绘制一个过孔并复制,之后利用阵列粘贴将过孔按照所需距离排列好,再删去多余的过孔。方法还有很多了,抛砖引玉。

pcb过孔快捷键

1.从成本和信号质量两方面考虑,选择合理尺寸的过孔大小。必要时可以考虑使用不同尺寸的过孔,比如对于电源或地线的过孔,可以考虑使用较大尺寸,以减小阻抗,而对于信号走线,则可以使用较小的过孔。当然随着过孔尺寸减小,相应的成本也会增加。

2.上面讨论的两个公式可以得出,使用较薄的PCB板有利于减小过孔的两种寄生参数。

3.PCB板上的信号走线尽量不换层,也就是说尽量不要使用不必要的过孔。

4.电源和地的管脚要就近打过孔,过孔和管脚之间的引线越短越好。可以考虑并联打多个过孔,以减少等效电感。

5.在信号换层的过孔附近放置一些接地的过孔,以便为信号提供最近的回路。甚至可以在PCB板上大量放置一些多余的接地过孔。当然,在设计时还需要灵活多变。前面讨论的过孔模型是每层均有焊盘的情况,也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将某些层的焊盘减小甚至去掉。特别是在过孔密度非常大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在铺铜层形成一个隔断回路的断槽,解决这样的问题除了移动过孔的位置,我们还可以考虑将过孔在该铺铜层的焊盘尺寸减小。

6.对于密度较高的高速PCB板,可以考虑使用微型过孔。

如何放置过孔

1.常规布线:不详细说了,是个人就知道怎么弄。需要说明的是在布线过程中,可按小键盘的*键或大键盘的数字2键添加一个过孔;按L键可以切换布线层;按数字3可设定最小线宽、典型线宽、最大线宽的值进行切换。

2. 总线式布线:通俗的讲就是多条网络同时布线的问题。具体方法是,按住SHIFT,然后依次用光标移到要布线的网络,点击鼠标左键即可选中一条网络,选中所需的所有网络以后,单击工具栏汇的总线布线图标,在被选网络中任意单击即可开始多条网络同时布线。布线过程中可以按键盘上左右尖括号<>调节线间距。

3.差分对布线:差分网络是两条存在耦合的传输线,一条携带信号,另一条则携带它的互补信号。使用差分对布线前要对设定差分对网络进行设置。设置可以在原理图中设置,也可以在PCB中进行设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