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的科技电脑系统|电影中的科技

电影里的科技电脑系统|电影中的科技

电影中的科技

电影是一种与科技结合得最为紧密的艺术。人类在科技方面一个微小的动作,就很有可能把电影向前推进一大步。

昔日人类社会出现的多次技术浪潮,在电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溅起了无数朵美丽的浪花。其中有三朵最为关键最为美丽的浪花,标志了电影发展历程中的三次伟大的飞跃。

第一次飞跃:从无声到有声

电影自诞生以来,如何做到声画同步,这一问题一直让电影人和科学家为之头疼。当时的电影放映机和留声机是两个独立的系统,声音的机械记录无法让环形连贯的声音记录方式与线性、不连贯的视觉记录方式相结合。

而且,留声机的音量放大非常有限,无法在广泛的范围内满足影剧厅的放送要求。这些局限使得银幕上的“无声电影”,成为了“伟大的哑巴”。

为了让“哑巴”开口,电影人绞尽脑汁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电影发明家卢米埃尔在地下咖啡厅播放小电影时,就曾请来了管弦乐队为电影进行现场配乐。

电影的发明者:卢米埃尔兄弟

格里菲斯执导的历史剧情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影史上第一部完整配乐的电影《宾虚》,都曾经在放映现场进行过现场配乐。

但是,这种现场配乐的“有声电影”实验,只能粗略地配合银幕的动作,部分弥补观众的听觉遗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声画同步的问题。本文为“大象看戏”原创发布。他处所见,必为偷窃。敬请举报!

1906年,李·德·福莱斯特发明了三松真空管,使得声音信号转化为电子信号成为可能。随后,光电管的诞生,终于让电影从一门纯视觉的艺术,变成了可以综合运用视听手段的艺术。

1927年10月6日,华纳兄弟公司出品的《爵士歌王》,第一次让观众在电影配乐之外,听到了主角在影片中开口唱歌。而且,主角还说了一句简短但颇有意味的台词:“等等,你们还什么都没有听到呢!”正是这句话,把电影从无声时代带入了有声时代。

电影史上第一部“百分之百讲话”的电影,是1928年的犯罪片《纽约之光》。该片也是由华纳兄弟公司出品,它刚一问世就受到了大众的热烈追捧。

与此同时,好莱坞其他公司也纷纷引进录音系统。到了1932年,美国电影基本完成了一次从“无声”到“有声”的大换血。

1928年《纽约之光》剧照

1930年代后半期,出现了挂在吊杆上的微音器,收音变得更加自如;1940年代,诞生了磁性录音技术,为高保真度的音质提供了条件,并增强人声的表现力;1970年代,多声道降噪及信号增益系统,大大增强了声音的表现幅度......

随着录音系统的不断发展,“声音”这一元素逐渐成为电影语言中不可或缺的造型元素。其内涵和外延也被不断打破。人们开始意识到,不但是对白,电影中的自然音响、背景音乐、环境音响都能够被拿来进行灵活地表现。

《一个国家的诞生》海报

所谓“技术推进艺术”。人们慢慢地发现,各种各样的音乐和音响,使得电影世界日趋丰富、日益饱满。声画对立,声画分离,以及逆向使用,声音的加入不仅突破了纯视觉电影的时空结构,而且还丰富了电影的表现手段。

自从电影有了声音,电影院里观众的耳朵就不再寂寞。那一方银幕不再是一个单向、平面的视觉空间,而是一个被各种声浪和乐音包围着的虚拟空间。有声电影真正凸显了电影艺术的造梦特质,使得观众更能身临其境、沉溺其中。

第二次飞跃:从黑白到彩色

早在无声电影时代,就有许多影片尝试着让更多的颜色加入到黑白影像之中。最初使用的是手绘的方式,在胶片上为每个单独的画面按要求涂上色彩。艾德温·波特的《火车大劫案》,就曾采用了手绘的方式上色。

由于一张一张地涂上色彩,手绘方式费时又昂贵,因此极少有人使用。而着色和调色,是两种比较常用的默片彩色处理法。这两种方法,都是在影片冲印阶段实现的。本文为“大象看戏”原创发布。他处所见,必为偷窃。敬请举报!

《火车大劫案》剧照

着色,就是把黑白负片冲印在特别上色的影片上,或者把拷贝在染剂中进行浸染,从而使影像呈现出均匀的单色。比如要表现夜景,就使用蓝色调;要表现战争场面,就使用红色调。

而调色,则是通过化学方法,将黑白影像转换成有色彩的影像。但与着色一样,经过调色而成的影片,其影像也是呈现出一种单色,只是相对来说要奇特一些。

1932年,美国特艺色公司研制出了“特艺色彩”新工艺,逐渐成为电影工作者们的新宠。这种新工艺实际上就是“染印”。

先在一台特制的摄像机里装上三条黑白片,拍摄时就在这三条黑白片的前面,分别加上红绿蓝三个滤色片,从而将景物分别摄制成感红、感绿、感蓝三条分离底片。

然后,用这三条分离底片,制成三条浮雕影片。再将事先已将声带印制好的空白片,和染有与三原色成补色的青、红、黄浮雕片,分三次叠印在一起,彩色影片就制成了。

有了这种新技术,彩色电影便呈现出了黑白电影无法施展的魔法。“特艺色彩”新工艺,宣告了电影可以用彩色的眼睛忠实地记录下周身的世界。电影的发展,实现了第二次飞跃。

1939年,彩色电影《乱世佳人》上映,当郝思嘉一袭红衣出现在人群中时,顿时成为广场中的焦点,成为了那道闪耀着生命力的光芒。而《绿野仙踪》,更是用彩色创造了一个之前只存在于人们脑海中的仙境。若是黑白片,此类电影的艺术魅力和亮色则无以显现。

电影的彩色工艺,在科技的推动下不断发展。1950年代,出现了伊士曼彩色系统,使得单卷底片瞬间就能记录整个看得见的光谱。然后,通过洗印就能够放映,拍摄彩色影片变成越来越简单。

1974年12月,《教父2》成为最后一部以特艺色彩工艺完成的电影。之后,染印拷贝法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三次飞跃:从2D到3D

最早的3D电影出现在1953年,但那时的技术比较粗糙。而且,由于资金所限,当时只能拍摄短片。真正意义上的3D电影,是直到本世纪初才兴起。

2003年,由罗伯特·罗德里格兹导演的《非常小特务3》,首次使用现代3D技术。影片一上映,便迅速攻占了北美各大影院。最终,该片收获了1.11亿美元票房的亮眼成绩。

由于当时其他国家并没有多少3D影院,《非常小特务3》也就只是在北美范围内引起了轰动。但该片的出现,无疑预示了3D立体电影的巨大市场潜力。

3D与2D的不同,在于观众在感受到“上下”和“左右”两个维度的基础上,增加了“前后”这一新的维度。因此,电影的造梦功能又一次得到了更大程度上的展现。

2009年12月,卡梅隆的《阿凡达》横空出世,宣告了电影技术的第三次飞跃正式拉开序幕。

卡梅隆启用了全新的3D技术,运用高清摄像系统、表情捕捉技术和制造外星球的感应舞台系统等等,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尤其是,将IMAX巨幕和3D立体电影相结合,进一步刷新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阿凡达》所创造的奇迹,让所有人不得不承认:之前的各项技术革新,只是为电影的第三次飞跃夯实基础;之前的两次飞跃,只是这次飞跃的前史而已。

因为,电影只有从平面变成立体,才能真正给观众带来声临其境的光影体验,也才能真正至真至美地实现造梦功能。从2D跃升到3D,其意义毋庸置疑是划时代的。

卡梅隆之后,技术日趋成熟的3D立体电影开始扎堆出现。不论是真人电影,还是动画长片,3D立体电影的表现都令人刮目相看。

当《阿凡达》风靡全球之时,美国RealD公司宣布:要在未来十年内,让观众摆脱最后一道障碍——摘下3D眼镜,直接裸眼观看,真切感受立体效果。卡梅隆也憋足了劲,决心在《阿凡达2》中实现裸眼3D技术。

现如今,十年已经悄然过去。万众瞩目的《阿凡达》续集,令全球影迷望穿秋水。好在近日有了新动态:《阿凡达2》的动作捕捉戏份已大体完成,真人戏份正在新西兰开拍。该片定档于2020年12月18日上映——还要等一年多哦!

而《阿凡达2》最大的卖点,便是“裸眼3D+激光全息”。借助最新的技术,若能真正体验一把从未有过的梦一般的感受,十多年的等待显然是值得的。

科技为电影插上翅膀,电影让梦想瞬间“成真”。在科技的推动下,电影之梦越发至真至美。

电影中的科技与文化论文

不可以,文献是研究文章。

电影中的科技公司

大家好,我是追影发烧友。对于说电影是一门以科技为支撑的艺术,我是完全认可赞同的。

电影是影像的动态延续,一部电影拍的好坏,票房号召力都是与科技息息相关的,像以前刚接触电影拍摄时,想都不敢想有现在的彩色影像,更别提能在电影中有啥黑科技,甚至特效镜头了。电影主要是拍摄设备和放映设备。拍摄设备,摄像机是以照相机为基础的,从最早期的无声电影黑白电影到后来的有声电影,再到后来的彩色电影,比如89年拍摄西游记,其中一个海底龙宫镜头居然是对着一个鱼缸拍摄而成的,而孙悟空翻天入地的本领更是通过干冰和滑着滑板靠人工拉动而成的。可以说以前的没有科技技术的支持,使得电影拍摄异常的耗时和艰辛。而今日的3d4d等电影的出现,以及如今电影华丽的特效,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支持将无法实现其视觉效果。技术作为实现完成电影的方式同时电影也促进了电影技术的发现与创新。现在的电影创作也是非常快速的,一部完全靠特效而大获票房成功的电影《阿凡达》,顺利进入现在百亿票房行列。可以说是科技技术支撑的电影,有了特技,才在能在电影中感叹黑科技的无穷魅力,甚至可以说现在21世纪,电影中没有掉科技支撑的特效都没什么观赏性,当然,除了爱情综艺叙实类除外。比如由周星驰导演拍摄的《西游降魔篇》中的鲤鱼精,猪妖和猴精,都是黑科技的支撑,给了我们视觉上的冲动魅力。再到后来的《捉妖记》等。

我们从这个逻辑想: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的科幻电影拍得越来越好了(就算是国外),先暂且不说剧情安排和演员的安排(这不是讨论的重点),仅仅从特技,音效,拍摄技术等等电影特效的角度来看,科幻电影的确在科技的进步下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改善。就从几十年前的科幻电影的特效与现在进行对比,科技在其中起到的重大推动型作用就是显而易见不可忽视的。比如今年的科技票房保障《流浪地球》,就是靠着强大的特效支撑看起动作场面还是比较带感,没有科技,是不可能根据场景拍摄这么精彩纷呈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帮助是不可忽视的,无论是国外还是我国,即使现在不尽人意,但是也不能够否认科技发展的帮助。

所以我认为电影是以科技为支撑的一门艺术。同时科技也可以通过电影的观赏带给更多的人。

电影中的科技创意

1.中国电影华表奖

中国电影华表奖简称华表奖,也称政府优秀影片奖,创办于1994年,由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办,是中国(内地)电影界的政府奖,体现党和国家对电影事业的热情鼓励和大力扶持 。与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并称中国电影三大奖 。

2.中国电影金鸡奖

中国电影金鸡奖于1981年创办,是中国大陆电影界权威、专业的电影奖,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因当年属中国农历鸡年,故取名中国电影金鸡奖。金鸡奖评奖委员会是由中国最具权威的导演艺术家、表演艺术家、电影剧作家、摄影家、音乐家、美术家,以及电影理论家、教育家、事业家共同组成,因此又被称为“专家奖”。

3.大众电影百花奖

大众电影百花奖创办于1962年,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中国文联联合主办,由周恩来总理发起的电影大奖。百花奖代表观众对电影的看法和评价,并由观众投票产生奖项,因此又被称为“观众奖”。百花奖之所以用“百花”命名是为了体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奖杯为铜质镀金花神。百花奖也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和最有群众基础的电影大奖。

4.中国台湾电影金马奖

中国台湾电影金马奖(Golden Horse Award)是中国台湾地区的电影奖项,在华语圈中它历史最为悠久。由于早期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并未设置类似音像制品竞赛奖励,金马奖成为华人区最受注目的电影盛会之一。直至今日,金马奖的颁发仍对华人电影具有指标性意义,特别是在艺术性电影方面。而港台电影界知名导演与演员,仍相当重视金马奖的竞赛;这从其发奖名单中仍可窥知。金马奖创办于1962年,原由台湾“行政院新闻局”主办,后由台湾“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赞助。当年主要是为了促进台湾地区电影制作事业和表扬对中华电影文化有杰出贡献的电影人。

5.中国香港电影金像奖

“香港电影金像奖”于1982年开始举行,并于1993年12月正式注册成为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有限公司。香港电影金像奖是从《电影双周刊》每年邀请影评人评选十大电影的扩大和延续。此奖项每年评选一次,旨在通过评选与颁奖形式,对表现优异的电影工作者加以表扬。它是目前香港最具代表性、最具权威性的电影颁奖礼活动。香港金像奖也是香港电影人心中的“奥斯卡”,是香港最具权威性的电影活动。

6.上海国际电影节

上海国际电影节(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是中国第一个获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可的全球15个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 。1993年首次举办;1994年,获得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承认。每年6月上旬举行,为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最高奖名称为“金爵奖”,下设8个奖项,都由来自各国的国际评委评审产生。

7.北京国际电影节

北京国际电影节(Beiji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前身为北京国际电影季,创办于2011年,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具有国际性、专业性、创新性、开放性和高端化、市场化的大型电影主题活动,旨在融汇国内国际电影资源,搭建展示交流交易平台,将成为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的重点文化活动,打造东方影视之都的核心活动。2012年2月,北京国际电影季更名为北京国际电影节,每年举办一届并设立评奖单元,但由于准备不够充分直到2013年才进行奖项评选,自此,主竞赛单元天坛奖正式设立。

8.中国长春电影节

中国长春电影节是1992年经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同意正式创办,国际制片人协会承认的,具有国际性质的电影赛事,是中国第一个以城市命名的国家级电影节 。中国长春电影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吉林省人民政府、长春市人民政府主办;长春市人民政府、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事业管理局、吉林省文化厅、中国电影发行放映输出输入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和长春电影制片厂联合承办。

9.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是由《南方都市报》于2000年发起并主办的传媒评选的电影奖项,该奖联合中国多家有影响力的媒体,是国内唯一将内地、香港、台湾三地公映的华语片进行共同评选的电影奖,该奖由来自两岸三地的知名电影文化工作者共同参与评审,是为了表彰在电影艺术上勇于创新,在表现人性上深度发掘的作品及其创作人员。

10.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 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报社、 中国教育电视台、 北京电视台 、北京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一项文化活动。

电影中的高科技

1、《洛杉矶之战》

电影讲述了一个海军陆战排在洛杉矶街头与外星入侵者进行巷战的故事,该片凭借展示全球最先进的武器,把战争场面做到了极致。在近三个小时里,观众可以在有限空间里,感受如游戏一般的爽快打击感。

2、《明日边缘》

该片以神秘外星生物袭击地球为背景,少校比尔凯奇首次出战就折戟沙场,惨烈牺牲,但他却由于某种不明原因重获新生,在不断重复登陆那天的战斗的同时,于一名拳击手女战士,开始了时空循环作战,而最终走向胜利。

3、《遗落战境》

在末日后满目疮痍的未来地球球上,一段不断涌现的昨日记忆,带领正为人类生存奋战的主人公,踏上一段救赎与发现之旅,时至2077年,经过数10年与外星人的征战外,这些入侵者仍不放弃掠夺地球的剩余资源。

电影中的科技有哪些

《月球旅行记》是由乔治·梅里爱根据凡尔纳和威尔斯的小说改编成的影片,被称为“史上第一部科幻片”。

这部由乔治·梅里埃根据凡尔纳和威尔斯的小说改编成的影片,被称为“史上第一部科幻片”。在14分钟的时间里,讲述了一个从发明机器到登陆月球再到凯旋而归的完整故事,创造了充满幻想色彩的服装和布景,显得蔚为壮观。当满脸含笑的月亮,突然被一颗炮弹射中脸颊,神色顿时沮丧下来,很萌很可爱。

电影中的科技元素

叙事手法有:影像、声音符号化。影像,声音符号化,叙事学至此开始用于电影作品的实际分析上,变成研究电影文本的科学方法。 可以通过三个层面描述叙事结构:

1.第一个层面: 叙事结构的组织关系和表达方式,可称为本文结构或总体结构,它与蒙太奇结构含义相当,是影片的总体架构方式。

2.第二个层面: 叙事结构是电影整体系统的组织关系,如类型片结构模式,它在总体结构之上。

3.第三个层面: 在总体结构之下,即影片内部各元素的组合关系,如情节、画面、剪辑组合关系。电影叙事结构参与元素更多,因而更复杂,需有精细的情节设计和精巧的结构布局才能讲好故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