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的教师善于用启发的方法教育学生。出自《学记》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据郭沫若考证,《学记》写作于战国晚期,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先秦中国的教育经验。
名言: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句意:有修养的人教育学生是能使人通晓明白的。他们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他走,激励学生而不是推着他走,启迪学生而不是代替他去弄通一切问题。
【教师招聘】教学原则中的“之乎者也”怎么理解?(第5期)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教学原则是比较常考的重要知识点,教学原则共有8个,包括: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这些原则需要大家重点背记,主要考察大家对每个原则的理解。有时候还会出现一些古语让大家分辨体现了哪些原则。
今天我们就来给这些原则做个了断吧!
一、启发性原则
1.《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小明老师:“道”通假字,通“导”,开导的意思;“弗”指“不要、不能”;“强”指的是激励和激发;“开”指开端、开始;“达”是到达、末端的意思。
那么整句话的翻译就是:“要开导学生,而不要牵制学生;要激励学生,而不要压抑学生;要引导学生探索,而不要直接告诉结果。”
2.《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小明老师:“愤”是指用尽全力都想不通;“悱”是指心里明白却说不出来。
那么整句话的意思是:“不到他用尽全力想不明白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说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如果他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3.《论语》:“君子之教,喻也”
小明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是:“好的教育应该是采用启发的方式进行”
二、循序渐进原则
1.《学记》:“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小明老师:“躐”是跨越、超过的意思,“等”是等级、限度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是:年幼的学生只能听而不问,求学之道应该循序渐进,不可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进行教育。
2.《学记》:“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小明老师:这句话中的“孙”是通假字,通“逊”,指的是顺序、规律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是:“教育没有超越学习者的接受程度而进行,就是合理的、合乎顺序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
3.《学记》:“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
小明老师:整句话的意思是:“杂乱无章的进行教育,不按规律办事,打乱条理,最后变得不可收拾。”
4.《孟子·离娄下》:“盈科而后进。”
小明老师:“盈”是丰满和饱满的意思;“科”是指小水沟,水坑。
整句话的意思是:“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只有把前面的坑填满了才能继续向前流动,直到大海”这句话也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应循序渐进。
三、巩固性原则
1.《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小明老师:这个很常见,整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
2.《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小明老师:这句也很简单,意思是:“温习旧知识从而产生新的理解,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四、量力性原则(又叫 可接受原则)
《学记》:“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小明老师:“语”就是说的意思;“舍”就是舍弃、扔掉。
整句话的意思是:“学生不能理解所教的知识的时候,可以暂时停下来。” 这句话启示我们,教学内容要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一旦他无法理解,就说明这个知识已经超出了他的接受范围,因此体现量力性原则。
五、因材施教原则
1.《论语》:“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小明老师:“看他现在在做什么,看他以前做过什么,看他安的什么心。这个人还能如何隐藏呢?这个人还能如何隐藏呢?”说明我们仔细了解他的特点以后才能进行因材施教。
2.朱熹:“夫子施教,各因其材,小有小成,大有大成”
小明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在进行教育的时候,能够因材施教。”
好啦,以上就是常见的教育原则的相关古语啦,如果同学们还知道其他的古语,可以在下方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