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小程序名称,帮你快速分清是什么垃圾!

垃圾分类小程序名称,帮你快速分清是什么垃圾!

智能语音识别、趣味分类、拍图识别、垃圾分类随堂测试……本月起,上海市正式启动垃圾分类,一群垃圾分类小程序也相继上线。有趣又好玩的小程序,不仅普及了垃圾分类的知识,还吸引了一群群“粉丝”。

01

“e丢丢”单日浏览量冲破40万

“e丢丢”是一款今年4月下旬上线的智能语音垃圾分类小程序,仅6月30日,小程序的单日访问人数就超过了40万。

创始人Terry在上海定居多年,是一名热爱公益的环保主义者,在今年2月听说上海将于7月1日正式开始实行垃圾分类的时候,他很兴奋。一直对公益环保事业保持关注的他和几个小伙伴,去年就打算兼职做一个可以帮助人们识别垃圾分类的工具——奔着做公益的目的。现在,时机到了。

办公室、居住的小区和常去的网球场都成了市场调研的场所,甚至遛狗的时Terry也会主动和狗爸爸狗妈妈们聊天。Terry发现,无论是家庭主妇,还是老人,甚至高知“海归”,对垃圾分类常常一知半解,在政策实行初期,搞不清楚垃圾分类的人非常多。

“e丢丢”小程序

在明确了这个方向可行后,他开始研究怎么做。Terry和三个小伙伴都不算互联网行业出身,一番比较后,考虑到小程序相比较APP开发成本低、用户无需下载直接可用,团队四人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在小程序上做各种尝试,每人每天都要在原有的工作时间外,花3-4小时琢磨产品。

“e丢丢”有个很大的特色在于语音识别就可查询垃圾分类。这个想法来自他和自己母亲的一次交流。“很多垃圾分类工具都只有文字查询,但有些老人不会拼音、甚至不识字的怎么办?我问我妈,如果可以用语音来查找垃圾分类你会用吗?”得到自己母亲和更多身边人的肯定答案后,Terry和开发团队很快放弃了曾经想过的图像识别、层级查找、包装二维码扫描等其他方案,确定了语音+文字的形式,并在查询结果页提供了“垃圾桶”打开的动画+音效的效果,增加可用性和趣味性,努力做到用户友好。

团队在实用和好用两个原则上打磨产品,在垃圾分类“爆红”之时,“e丢丢”也获得了用户的大量关注。6月30日是上海垃圾分类政策正式执行前夕,“e丢丢”小程序PV(页面浏览量)一下冲破了40万,服务器瞬间被挤爆,连小程序资料页深藏的“反馈”入口也收到了大量用户的点赞。

02

90后创业很“皮”的小程序

可回收垃圾,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湿垃圾,多干都是湿垃圾;……在“垃圾分类拎得清”小程序上,你不仅能找到垃圾分类的答案,还有很多有趣的点评。

这是一个由5个上海90后组成的创业团队。“其实想做垃圾分类小程序的想法很久了,刚好借垃圾分类这个契机,我们就想先从政策推行的垃圾分类做起,现在的目标是提供一个简单好用的垃圾查询服务平台。从长远来说,我们希望可以延伸做一个吐槽垃圾事物的好玩社区。”刘嘉伦聊起创业的想法。

“垃圾分类拎得清”小程序

这种好玩的元素,已经在他们的小程序上体现。这个小程序有点“皮”。“男朋友”“前女友织的围巾”“包着狗屎的塑料袋”……小程序内收录了一些网友大爱的“垃圾”类别,还提供了“热搜榜”给大家参考,同时也提供了用户添加词汇入口。

“产品做了一些人性化的设置,希望让大家感到垃圾分类不是一种压力,而是可以把娱乐、分享植入其中。” 刘嘉伦说。

团队联合创始人王传林说,勇气和快乐,是“垃圾分类拎得清”小程序给团队成员的,也是团队希望给到更多用户的。未来,他们将根据小程序不同地域的用户提供不同服务,也会不断完善和优化垃圾库数据。毕竟,“垃圾”也会让人快乐的,不是么。

03

小程序已有3000多个分类

4个人以“垃圾图片识别”为切入点,从策划到原型设计、前后端开发,只用了一星期,6月18日,“垃圾分类工具”小程序就上线了。团队负责人胡瑛介绍道,选择从图片识别切入主要是考虑实用性。团队发现很多小程序只是停留在政策解读上,并不是真正的实用,比如,部分市民不清楚玉米芯和玉米皮到底是不是都是湿垃圾?用拍照识别的能力,能让垃圾分类查询真正实现可识别,且随时可用。

“垃圾分类工具”小程序

为保证垃圾分类的数据库准确性,团队根据上海市政府官网以及专业知识进行专门的人工提炼。每天傍晚6点半,团队都会更新一次新的数据库。同时,在网友的帮助下,他们也罗列了更多的垃圾分类,目前已经有了3000多个独特的分类。

小程序上线后,胡瑛发给了身边的一些朋友,得到的反馈都不错,大家会帮忙自发转发。他们还打印了小程序码的物料,给到一些线下小区的物业,方便物业张贴给居民使用。小程序上线仅20余天,访问量已经超过了10万,用户量超过了5万。“团队会坚持做下去。”胡瑛说。

04

垃圾分类考试意外受欢迎

垃圾分类火了之后,上海各小区的阿姨们凭借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充分的锻炼,成了“大师级选手”。日前上线的“垃圾分类指南”小程序以科普四种垃圾类型下不同垃圾的分类知识为基础服务,并推出了“全市垃圾分类统一考试”,收获了一大批“粉丝”。

粽子叶属于什么垃圾?木头纽属于什么垃圾?……每天晚上,市民王阿姨都会登录这一小程序,参加垃圾分类“随堂测试”。小程序设计者M介绍道:“很多退休阿姨每天认真刷题多次,她们给我们的留言内容也特别可爱,有些成绩低了会着急,有些得了满分会在姐妹之间炫耀成绩,她们做题做得开心,也很赞同上海实施垃圾分类的政策,给我们产品也提供了很多的反馈和帮助。”

在线测试的形式不仅具有趣味,还有一定的社交属性,也给产品带来了量级的增长。最多的一天,测试模块占到小程序整体访问量的一半。

“垃圾分类指南”小程序

这让初次创业的M和团队感到挺兴奋的。她做垃圾分类小程序的初衷,是受一则央视纪录片的影响,片子记录了一位留学生回国后潜心研究并在一个村庄实施垃圾分类的历程。同为留学生的M很有感触,在国外早已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的她,回国后发现很多人都不熟悉,于是与C探讨后一拍即合,萌生了创建小程序的想法。M找到了同学圈的技术高手J沟通了idea,J也相当认可,拉上了负责后端技术的B,随即拉开了小程序创作的序幕。

上海垃圾分类政策也覆盖了外地游客。考虑到上海有很多海外留学生和外籍游客,团队在“垃圾分类指南”中也提供了中英文的语种切换服务,帮助英文习惯的用户也可以快速学习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政策即将覆盖到全国更多的城市,全民环保行动已经在路上。这条路上,充当助跑者角色的,除了线下的政策执行者们,还有线上的小程序开发者们。现在,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他们解决,比如不同城市对垃圾分类的不同需求,垃圾分类数据库的准确性,更多人的垃圾分类知识教育等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