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这次“黑天鹅”事件,跟百度做搜索的竞价排名后,遭遇的“魏则西事件”是一个性质的事情吗?
还是有差别的。
同样是竞价排名和提供曝光,但是花钱上热搜,是这样操作的:
首先要买热搜的甲方下单给第三方公司,第三方公司用机器人账号刷话题,把某个话题刷上热搜。
但如果全是机器人在讨论你的话题也未免太假,所以甲方通常会买部分KOL资源带话题发微博,KOL的选刷原则一般是大V+小V,所以一些如鼓山文化之类的公司就会拿出媒介投放策略把自己公司的账号打包给一个折扣给客户。
最终呈现出来的,就是出现在前几名的是真实的营销号,而后面全部是一些看起来很像蹭热度,实际上牛头不对马嘴的机器人账号。
是不是觉得很眼熟?对,大部分靠刷上去的话题都是这样的。
仔细想想这个过程,微博参与了哪个环节吗?
没有。
所以跟百度的竞价排名最大的不同是,微博并不赚你刷榜的这个钱,它在热榜上的广告位是带了“荐”的图标的,而这些位置都是给有年度合作的大客户的。
虽然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但微博对于热搜上的话题还是会严格管理的,但毕竟不像百度那样把钱收到自己口袋里作恶。
然而,微博真的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赚钱吗?
当然不是,前面提到了KOL配合发微博,而所有带品牌信息的微博发出来,平台都是要抽成的,就是“微任务”。
微任务的抽成比例,具体是根据账号来的,但这个数字并不低。而且,这种KOL组合投放的费用如果太低是没有效果的,想要看到效果至少要几万块。
这个就很像苹果虽然不做手游,但它是全球手游收入排第三的公司,这就是赚钱的最高境界——躺赚。
所以,刷热搜当然是可以说微博监管不力,但这次处罚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这个。
微博早就2014年,就培养了一个成熟的生态,让他们可以躺赚,在这个生态里,制造和曝光信息固然是营销刚需,但在它的反面,封锁和删除信息,亦是拥有海量需求。
前面已经说明白了,在买热搜这件事上,微博只要谨慎规避敏感内容,便能持续躺赚,但是撤热搜和删微博,则是非常容易踩雷的。
得加钱。
以前如果想找平台删帖,都可以直接找编辑,然后他们会告诉你直删多少钱,补一篇澄清的稿件又得多少钱,或者给你打个包算便宜点。
但是现在模式变了,拿XX财经举例,财经类往往是黑稿高发区,有时候用春秋笔法随便做一篇稿子,就可能影响一个公司的股价,而这个公司也没办法,只能同样花钱去公关。
正义的小伙伴们会说,你可以去告他诽谤啊,理论上确实如此,但是现实中操作难度很大。一方面,写黑稿也有专业的高手,他们可以规避法律风险,而另一方面,整个过程和投入的金钱和精力都很多,并且要得罪了平台和媒体,后患无穷。
所以,一般的公司都会选择花钱保平安。
以前这笔钱叫删稿费,XX财经以前删一篇稿子是几千块,但是现在玩法不一样了,你得先跟他达成XX万元以上的合作,才会提供删稿的服务,这笔钱好听点说是公关费,其实跟保护费没区别。
这是一种常见的商业模式,每个公关公司都十分了解。
但凡是大一点的企业,基本上都给各大平台交了这个费,每个平台方式不一样,有的是签一个年度合同,比如说你一年给我发20篇正面宣传的稿子,我给你20万,有的是直接充值到广告主账号里,一年以内去做广告投放投放消耗掉。
总之,平台都是躺赚。
这次整顿背后的主因,大概就是因为某企业为保公司的名誉不受蒋某家事的影响,动用了巨大的公关力量,干扰了网上言论传播的秩序。
但是你细想,微博在这里面,其实就是个工具而已。
今年3月19日就有消息称微博已经泄露了超过5亿用户信息,后来被证实是真的。
后来在暗网交易平台上,卖家声称“有5.38亿微博用户绑定手机号数据,其中1.72亿有账号基本信息。”
调查记者只用了12块钱就能买201条用户信息,也就是说你的姓名、电话、身份证、邮箱等信息被黑客扒得精光,并贱价出售。
微博在那时候也被约谈了,当然回应是积极整改、全力保护用户信息安全,但是5.38亿用户的个人信息已经被泄露了,整改也改不回来啊。
再加上微博越来越多的广告,治秃发的、薅羊毛的、卖各种神奇产品的,作为上市公司,为了好看的数据和营收,商业上的大步流星,让微博早就不择手段了。
停更一个星期的热搜,虽对于微博的收入来说损失并不大,却是一次很好的警醒。赚钱不寒碜,但是微博作为国民级应用,还是应该守好底线,不要“有钱都好说”,操控舆论风向固然可以赚得盆满钵满,却容易玩坏了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