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诗以什么见称|曹操的诗歌主要风格特点

曹操的诗以什么见称|曹操的诗歌主要风格特点

建安诗坛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这个时期的作家众多,诗人也十分活跃,是诗歌史上的一次创作高潮期,而且还形成了为人称赞的“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建安风骨,这“风骨”二字就很重要了,风骨遒劲、慷慨悲凉,是这个时期说的最多的词,主要还是和年代有关。

建安年代,连年战乱,经济萧条,民生凋敝。在这种动乱时代,恰好激发了诗人们积极进刷的强烈愿望和创作潜能,“哀民生之多艰”是这个时期的一大特点,所以形成了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建安风骨的主要人物是“三曹”、“七子”和蔡琰,光是曹家就占了三个,也就是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

开风气之曹操

一般人谈到曹操,总爱谈论他的政治,毕竟三国这段历史太过耀眼和传奇性,也因此很多人都忽略了曹操真正的才能,谁能想到他其实是个全能型的政治家呢?

曹操是个脚踏实地、重实际的人,他知道在乱世用儒学基本起不到什么效果,所以用刑名法术之学,同时又精通音乐、书法、围棋,虽多疑,但也十分重人才,可以说是人中龙凤了。

动乱的时局,使他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再加上戎马倥偬的人生经历,这些种种都毫无保留地融入到了他的诗歌当中,形成了他古直悲壮、慷慨沉雄的风格。

“跪受之,敬神齐。当如此,道自来。”看曹操的诗,你可以感悟到他的个性和宏大气魄,这是一种心怀巨大抱负的体现,也有很多人说这是他之野心。

曹操的诗歌开创了文人“拟乐府”创作的全盛局面,他的所诗都是乐府诗,如《薤露行》与《蒿里行》,借古题写新事,叙述了汉末董卓之乱的前因后果。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读来就好像当时的景象在眼前展开一样,藏着曹操对汉室倾覆的悲伤与感叹。这两首也被评为是“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正是因为曹操的首开风气,建安诗人才纷纷模仿,诗坛风气一时蔚为可观。而且,曹操的诗歌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与他身为政治领袖人物息息相关,他高远的志向和雄伟的气势,无一不在作品中体现。

最为人称道的是《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纯然描写自然景物的山水诗,气度恢弘。

曹操的诗大都高远阔大,很有一股君临天下的气度,读起来总能让人感到一种坚定而又激昂的意志,让人受益匪浅。

 建安高峰曹植

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曹操的儿子曹植也毫不逊色。但曹植的个人命运比较惨,被曹丕排挤后,一生过得很不如意,最后在忧愤中死去。而他的这种不如意,自然也体现在他的创作中。

史称曹植“年十余岁,诵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十分聪颖,他有着超凡的才华和不羁的性格,一方面有着建功立业的雄心,一方面又因为恃才傲物而饱受压抑,所以他的诗歌可以分成前后两个时期。

还没受到针对时,他是一腔雄心壮志,如在《白马篇》中说“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他对事业的憧憬和豪放的气势一览无余,这就是他早期的诗歌,读起来朝气蓬勃。

后期就是被压抑的那段日子了,因为与曹丕的手足相残,曹植是壮志难酬,心情也变得压抑忧愤——“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抛开个人际遇不讲,曹植是建安诗坛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内容广泛而充实,情感丰富,被誉为是“骨气高奇,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曹操的诗歌多以悲壮为主,曹植也有,他的诗歌雄健豪放,有一种英雄失路的慷慨悲凉之气,正如他诗中所说“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另一方面上,他还十分注重辞藻华美,对仗工整,风格是华丽壮大,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

曹植的诗歌成就有多大?从后世谢灵运称赞他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就可以看出来。

 开创新体制的曹丕

曹家是真的出了不少人才,曹操的次子曹丕虽然在历史中因为和曹植的“相煎何太急”而受到不少负面评价,但是他的艺术建树也是不差的。特别是《燕歌行》二首,不仅为乐府产生了一种新的体制,还为中国诗学开了一个新纪元。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这是纯粹的七言诗,语言绮丽工练,情感深婉细腻,形成了一种纤丽清新的风格。

曹家两代三人之间,虽年龄不同,经历也不同,但其所处的大时代是一样的,乱世之中,他们都目睹了生民忧患,个人也是颠沛不安,所以作品中也往往有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有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三人中,曹操是开风气者,作品雄浑悲壮;曹植是天才型选手,华丽壮大;曹丕则相对较弱,但也为诗歌开了新的形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