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衣是什么意思|包衣奴才和奴才的区别

包衣是什么意思|包衣奴才和奴才的区别

今天我们看清宫剧,我们常常会注意到有这么一个群体,专门服侍满清皇室,贵族的包衣奴才,像曹雪芹一家就属于包衣奴才,那么包衣人到底是群怎样的人呢?包衣奴才在满语中读作“包衣阿哈”,意思就是家生奴才,包衣奴才就是我们说的家奴的意思。

包衣奴才是满族的封建奴仆制度,形成还在八旗制度之前,在努尔哈赤统治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之前,女真各部落之间互相连年征战,被活捉的俘虏,要么被编入军队参战,要么被贩卖为奴隶,各部落之间通过这样的方式补充人口,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之后组成八旗,又将这些被抓获的女真族人,分配补充到了各旗之中,去服务每旗的首领贵族,还有少数是女真贵族世袭的家奴,这样就形成了包衣奴才制度的雏形。后来满清入关之后,这些包衣奴才也随主子进入关内,因为也是满人,地位比其他民族的人要高些,但是在满人中,包衣奴才是地位最低的一等人。

最初八旗的地位是均等的,但是后来逐渐分化为上三旗和下五旗,包衣奴才的地位也开始逐渐出现了划分,毕竟皇室还是要和一般的贵族做出区分的。在顺治皇帝定都北平之后,就设立专门服务皇室的组织——内务府,内务府就属于包衣奴才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最初内务府的人员构成全是从上三旗中选拔出来的(镶黄、正黄、正白旗)。又从满族的王公大臣中选出内务府总管大臣,所以内务府的人员又被称为内务府三旗包衣,皇帝一概的衣食住行,吃喝用度均由内务府负责。

这样的包衣奴才制度带来的一个好处就是避免了宦官专权,在其他的朝代,皇帝的吃喝用度是由宫中太监们负责,在明朝时期,太监人数最多时到了两万多人,东厂一度权倾朝野,清朝雍正时期的太监也就两千多人,所以虽然清朝在慈禧时期出了个比较有名的李莲英,但是也不像魏忠贤有擅权的机会。

内务府在清朝还有一项重要职能就是组织选秀,顺治皇帝时期规定,旗人女子13-16岁时必须参加内务府组织的皇帝选秀女,没被选中的女孩才可以去嫁人,选秀女就包括了内务府包衣奴才家的女孩,这给了包衣奴才一个阶级跳跃的机会,虽然被选中的女孩很多可能从事的只是宫中的杂役工作,但是也有一些比较幸运的被升格为妃子。

那么内务府包衣除了负责皇上的生活起居外,他们还有些什么职责呢?为皇帝服务的毕竟只是少数人,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包衣奴才要负责的是生产经营活动,这个情况在下五旗包衣里也一样,满清入关之后把很多良田分给了八旗贵族,皇室也有自己的耕田,但是这些贵族子弟怎么可能去种田呢,按清朝律令耕地还不能卖,所以只能将耕地分给手下的包衣们去种,还有一部分租给了农户,另外有些本事的包衣奴才,还要去做生意,代替主子去从商赚钱,比如曹寅就被任命为江宁织造。

上三旗的包衣主子就是皇上,地位自然也就随着主人水涨船高,下五旗的一些包衣奴才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在满清中晚期落魄贵族比比皆是,很多包衣奴才比主人还混的好,甚至还有人当上了朝中高官,但是他们回到了主人家还是家奴的身份,要给这些落魄贵族行礼,在地位上来说这也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