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淮河中游的安徽界首,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民间艺术源远流长。
其中,
被誉为“东方神秀”的界首彩陶以其独特的魅力脱颖而出,
绽放在界首田营十三窑的沃土上,
成为当地灿烂夺目的 “文化名片”。
工艺特色
界首彩陶烧制以被当地窑工称为“黄河淤”的特色性粘土为原料,且运用刻花、划花、堆贴等装饰手法和流淌变幻的三彩釉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间传统手工艺,被赞誉为“东方之秀”。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源于唐代,是淮北手工艺的精华。界首彩陶秉承唐三彩遗风,又吸收了剪纸、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在制陶技艺中自成流派。
界首彩陶在刻画题材上,除以生活中的花、鸟、鱼、虫为创作对象外,还着重吸刷了传统戏曲中的艺术元素,以一幕幕场景的形式加以表现。
界首彩陶体现了农民敦厚朴实的性格和大拙大巧的审美意趣,反映了中国民间艺术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审美趋向。这样的艺术品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就珍藏有界首三彩刻画陶。
烧制技艺
界首彩陶的制作过程分为选泥、拉坯、修皮、上化妆土、刻花、上釉和烧制等环节,中间还要不断地进行阴干,从开始制作到成品完成一般需要两个月时间。为了保证成品的成色,期间的修补和刻花等环节对制作技艺的要求也极高。
01 选泥
制作彩陶所使用的黄胶泥必须纯净、没有掺杂其他杂质土粒,这就要求在刷土的时候,不能挖刷河床表面的土层,而要从离河床表面一米多深的地方开始挖刷。
02 炼泥
陶土经过精选、粉碎、水中浸泡后,搅拌成为均匀、柔软、细腻的胎泥,再进行揉和。
03 拉胚
用传统手工技巧把整块泥料拉制至薄厚均匀,拉出自己设计的造型,上下协调一致,造型美观大方,这是制陶艺人多年功力才能学会的拉坯技术。
04 修胚
成型的陶坯放在凉室内通风处自然干燥,待胎体半干时,修整光滑,采用旋转法用修坯刀修出需要的薄厚度。
05 施化妆土
化妆土是烧制三彩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化妆土包括施粉土和白土两种。最先施的一层是粉土,经过烧制后,粉土能产生绛红釉色,因此可以作为三彩刻画陶坛的底色。第二层施的化妆土为白土,白土比粉土的质地更加细腻,烧出后呈米白色,是刻画线条不可缺少的过程。
06 刻画
用铁笔刻画出花纹,要求下笔刚劲有力、线条流畅,这样刻画出的图案才会生动活泼。花纹刻画完成后 ,还要用刮刀剔去花纹以外的部分,露出第一层化妆土,作为花纹底子。下刀时要用力均匀、干净利落。
07 上釉
釉料的主要原料是铅,辅助材料是石英粉、粉土等。将陶器口部直接插进盛放浆液的盆中,并迅速提起,这样壁口上釉会很均匀。壁口上釉后,将陶器摆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等上面的釉浆自然晾干不黏手时,就可对陶器的外壁进行上釉。
08 烧制
烧制分为素烧和釉烧,素烧是把刻画好的陶器坛罐阴干后,进窑点火控制温度烧制;釉烧是把配好调和均匀的釉料上制素烧过的坯胎外层,进窑点火烧制。
结语
界首彩陶扎根于纯朴的乡村民风之中,融汇了不同地域、不同工艺门类的艺术风格,虽历经千年,仍以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依然保持着古老纯朴的风韵,更形成了“器型古朴厚重,刻花简洁生动,釉色流光溢彩,艺术实用兼备”的艺术特征,具有独树一帜的、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形象地反映了我国民间艺术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审美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