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有几个儿女?都有什么成就?

梁启超有几个儿女?都有什么成就?

谈到梁启超,大家对于他的最深印象可能就是他曾经参加过清朝末年中国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和著名的文章——中国少年说中那句“少年强则中国强”代表中国新生的口号。

梁启超是中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文学家,也是一位真正热爱祖国、身怀热血、深爱祖国的知识分子。

其实,梁启超更自豪的是自己对自己儿女的培养。

在梁启超的悉心教育之下,梁家一家子不仅都是知识分子,更整整齐齐都是和他自己一样,热爱祖国,身怀热血、深爱祖国的爱国英才。

梁启超其实出身并不高,他的家境不算太殷实,但也不能算太贫寒,属于半儒半农的乡绅家庭,祖父是村里唯一的秀才,非常重视读书,自小梁启超就跟随祖父读书识字。

最终,梁启超却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自身成就了得,成为一代大家,还让儿女均成国家大才,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

也就是说梁启超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金牌奶爸”!

梁启超是如何将自己的家庭变成举世闻名的爱国英才聚集地的呢?

梁启超一共有9个儿女,4位女儿,5位儿子,其中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更是被称之为“一门三院士”,其他6位儿女基本都是英才,真正意义上的书香门第,满门才俊。

下面来介绍一下梁启超儿女:

  • 梁思顺(1893-1966):梁启超大女儿,著名外交官周希哲的夫人,也是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中国北京文史馆馆员,编有《艺蘅馆词选》。
  • 梁思成(1901-1972):梁启超长子,他最出名的可能是与民国才女林徽因喜结联姻,共结连理。

其实他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工科男(那个年代的工科男是非常精贵的),先后毕业于美国著名大学宾西法尼亚大学、耶鲁大学建筑系,本可以呆在当时安稳和平且富庶的美国国内,学成后的1928年,不顾国内条件艰苦和社会动乱,毅然决然的归国,成为一名大学教授,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

他还参与了新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国徽等作品的设计,是中国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后担任中国北京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 梁思永(1904-1954):梁启超二儿子,中国近代著名考古学家,也是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后来还成为中国北京研究院院士。

他注重田野发掘,后来别人戏称其为“锄头考古学”。

曾经组织、参与过中国近代历史上诸多著名考古遗迹的挖掘工作,比如龙山遗址和殷墟遗址都是梁思永主持下进行挖掘考古的。

他还第一次从近代考古学的角度明确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两个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先后顺序和这两个遗址文化与殷商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这是中国近代考古史上又一次具有划时代的重大发现。

  • 梁思忠(1907-1932):梁启超三儿子,毕业于美国著名军校——西点军校。

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他也和其他兄弟姐妹一样,毅然决然回到国内,成为一名前线战士,后来还参加过淞沪抗战,24岁的他就成为一名炮团团长,前途无量,可惜最后在行军中不幸病逝身亡,为国捐躯。

  • 梁思庄(1908-1986):梁启超二女儿,获得美国著名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学士学位,精通英、法、德、俄等多国语言,熟悉了解各种中西方工具书和相关书刊资料;她熟悉西方图书的分类编目,是中国公认的图书馆西方学术编目方面权威专家。

她重新整理了一遍北京大学图书馆,对里面浩如烟海的书籍进行了全面分类整理,为此奠定了北京大学图书馆西方图书编目的基础。

后来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是中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 梁思达(1912-2001):梁启超四儿子,著名经济学家,参与过编纂《中国近代经济史》,属于中国第一批研究经济这门现代学科的经济学者。
  • 梁思懿(1914-1988):梁启超三女儿,1933年,梁思懿考进燕京大学(现在的北京大学)医学预备班,准备以后进入协和医学院学医救人。

后来,受到鲁迅先生的影响,觉得学医拯救不了国人,救身先救心,国人的思想才是最先要被拯救的。

于是准备参加革命,为了更好的参加革命,她转入燕京大学历史系,学习仁人志士的思想与经历,1935年开始组织学生运动。

她后来担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大队长,是“一二·九”运动中的学生骨干人员,也是燕京大学一位杰出的学生积极分子。

最后变成一位为国家积极奔走的社会活动家。

  • 梁思宁(1916-2006):梁启超四女儿,在南开大学读书,后因学校被日军炸毁而被迫辍学,对日本的厌恶加上受到姐姐梁思懿的影响,最终参加了新四军,在新四军从事宣传工作,成为一位光荣的战士。
  • 梁思礼(1924-2016):梁启超五儿子,中科院院士,中国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也是中国导弹系统的奠基人之一。

在新中国,他是“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得力助手,是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为中国科技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这足以看出梁启超对其子女教育的成功。

梁启超这位“金牌家庭教师”,是进行怎样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全家都是英才的呢?

  • 一、强烈而有个性的父爱之情。

中国对爱的表达一直都是很含蓄,有些人甚至羞于表达爱的情感。

就算在开放宽容的今天,很多中国父亲都很难直接的对自己孩子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

但是梁启超与众不同,他一直都在用自己的独特语言和行动证明自己有多爱自己的孩子。

梁启超家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肉麻”,最让人掉鸡皮疙瘩的家书,比如梁启超对自己几位孩子的书信中这样写:“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九个儿女,各个性格不同,梁启超要确保他们都能感受到父爱,而且都觉得自己是父亲心中特殊的一个。”

他给自己的三位女儿都刷了一个昵称,大女儿梁思顺叫“大宝贝”,有时候也称呼为“我最爱的孩子”;二女儿梁思庄叫“庄庄”或“小宝贝庄庄”;三女儿梁思懿因为小时候最为聪慧机敏,于是被梁启超叫她“司马懿懿”,后来全家人都叫顺路了,都不叫梁思懿的真名,直接叫她为司马懿。

儿子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梁启超对他们的态度是严厉严谨且严格,可能是因为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父爱越来越慈蔼的缘故,他的教育对大儿子是抓得最严的,对小儿子抓的最松的(相比于别人,依旧是非常严厉的)。

女儿是小棉袄,那儿子就是皮大衣,比较抗揍。

五个儿子中最小的儿子梁思礼有个奇奇怪怪的称号“老北鼻”(老baby),这代号刷的真不走心,只能说,肯定是亲生的。

至于自己的大儿子梁思成,梁启超一向很是正经,导致梁思成做事也是一板一眼,当然也有逗梁思成的时候,比如他在信中这样写到:“在西洋礼堂里行礼,你的名字应该入乡随俗,按照西洋习俗,需要加上我的全名,就叫作“思成·梁启超”(从没有看过这样的习俗,梁启超就是在逗自己大儿子玩),这样就表示你以长子身份继承了你老爸的所有的名誉。”

  • 二、对儿女教育的目的一直都很明确,就是不管儿女学习成绩如何,都要在社会上尽力做事,多实践。

梁启超经常告诫儿女们,一定不要骄傲自满,但也不可自懦弱,做人要心怀梦想,做事要脚踏实地,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要尽自己全力去做,能做多好就做多好,只有如此才能有所成长,有所学习,也能对得起自己的努力和才能。

而这才是对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表现。

梁启超儿女大多数都去国外留过学,在这儿女先先后后去国外留学学习行的时间内,梁启超与儿女家书来往更多了。

在梁启超的那些家书中,梁启超对儿女们学习、专业、职业、兴趣爱好、习惯、学校、未来发展等等方方面面都给予细心的指导。

他与孩子们之间除了是父子之外,还是一位知心的老朋友,一位严厉且关心的人生导师。

  • 三、梁启超的教育方式结合中国传统与西方开放,既自由又严格。

梁启超认为:如果成为一个人,智识肯定是越多越好;如果做不成一个人,智识却是越多越坏。

梁启超对自己儿女的教育原则是不干涉兴趣爱好,也不要求学习成绩,只进行指导,不强制儿女的选择。

但是梁启超对孩子唯一的干涉也是最重要的干涉就是关于品行的。

关于孩子们的品行,他一向都是传统中国“严师出高徒”教育方法的方式,那就是严谨、严厉、严格,而且做对了一定要奖励,犯错了一定要惩罚。

而且有意识的加强对孩子们的爱国教育。

这也是梁家儿女们养成良好的品德、强烈的爱国情操和专业的职业素养的重要原因。

比如在抗日战争中,梁思成、梁思永是美国留学生,完全可以带着全家人和弟弟妹妹们去往美国,但是他们却不在国家危难之际离开,而是义无反顾的带着全家踏上一条颠沛流离、吉凶难测的流亡之路;

梁思顺在自己的丈夫病逝后独自抚养四个孩子,就算生活极为艰难困苦艰辛,但依然坚决不为日本人做事;

梁思忠更是热血青年,直接参军对抗日军,在“一二八淞沪抗战”的前线上为国家浴血奋战;

其他两位小女儿梁思懿、梁思宁则选择了成为一名新四军,来报效祖国。

梁启超所有儿女中,大多数都有留学海外的经历,而且都是耶鲁、哥伦比亚大学这样的全世界都非常有名的名校,是真正的国家精英。

但是他们所有人学成学业之后,全部选择了回到自己满目苍痍、一贫如洗的祖国。

无一例外,无一例外,无一例外。

重要的说三遍。

在梁家所有人心里,“报效祖国”这四个大字,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他们为之践行一生的崇高信念。

这才是梁氏一家倍受世人尊崇的真正原因。

故而梁启超“启蒙思想家”的称号当之无愧。

在这个急功近利,崇尚金钱至上的时代,当全国上下都认为出国留学就是为了加入外国籍,成为高人一等的外国人的时候,总会有贤人来提醒芸芸众生,什么才是真正的国家精英、国家英才,什么才是真正的富有,什么才是爱国精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