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剩余价值的现实例子

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剩余价值的现实例子

可变资本是资本家购买全部劳动力的总价值的货币表现,可变资本=劳动力平均价值×劳动力总数。

在劳动力价值定量的情况下,可变资本的量同雇佣的工人人数成正比:剩余价值=一个工人在一个工作日生产的剩余价值×工人总数。

一个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量是由剩余价值率确定的:剩余价值=预付的可变量资本×剩余价值率(也就是说剩余价值等于一个劳动力的剩余价值乘以资本家同时剥削的劳动力的总数)。生产一定量的剩余价值时,一种因素的减少可以由另一种因素的增加来补偿。如果可变资本减少,剩余价值量则可由剩余价值率按一定比例提高而保持不变。

在一定范围内,资本所能榨刷的剩余价值并不完全刷决于劳动力人数的多少。反之,如果剩余价值率降低了,只要增加可变资本的数量,或者按比例增加雇佣工人的人数,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仍然不变。但是,靠提高剩余价值率或延长工作日来补偿工人人数的减少是有一定界限的。

在一个工作日内从一个工人身上榨刷的剩余价值量有一个最高界限,资本论想要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就只能增加工人人数(既增加可变资本的数量)。这样就形成剩余价值量了第二个规律:雇佣工人人数的减少可以由劳动力受剥削的程度的提高来补偿。

第三个规律: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已定的情况下,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同预付的可变资本量成正比,也就是与劳动力总数成正比。

在劳动力价值已定和劳动力受剥削的程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资本所生产的价值量和剩余价值量,同这些资本的可变部分(劳动力部分)的量成正比。

雇佣工人的人数是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货币转化为资本有一个最低限额,预付资本只有达到这个最低限额,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货币所有者才能成为资本家。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劳动力价值=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前两个比是价值的比率,第三个比是生产剩余价值所需要的时间的比率。它们都是用来表示剩余价值率的,它们可以相互替代,但在概念上有着严格的区分。

把价值产品分为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两个部分,这种表现形式掩盖了资本关系的特殊性质,即掩盖了可变资本与活劳动力的交换,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工人与产品的分离。

剩余价值/劳动力价值=剩余劳动/必要劳动=无酬劳动/有酬劳动。无酬劳动就是剩余劳动,有酬劳动就是必要劳动,它们只是这个公式的一种通俗表述。

资本家的本质就是对无酬劳动的支配和占有。一切剩余价值,不论是以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表现,还是以其他的特殊形式表现,在实质上都是无酬劳动的化身。资本自行增殖的秘密,归结起来就是资本家对别人的一定数量的无酬劳动的支配和占有。

知道了剩余价值率,也就认清了资本家的贪婪本质。

个人理解:也就是薄利多销的日用品盈利模式和暴利限量的奢侈品的盈利模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