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4124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南方能源观察
微信号:energyobserver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
eomagazine@126.com
eo记者 姜黎 整理报道
9月下旬,中国工程院向国家能源局报送《我国未来电网格局研究(2020年)咨询意见》(中工函【2018】25号),时隔十余年再次挑动起业界对特高压的敏感神经。
支持者认为,交直流特高压配合,将西北部能源输送到中东部,支持东西部经济发展,带动产业技术走出国门,应当坚持;反对者认为,交流特高压投资巨大,利用率不高,同步联网安全风险大。
双方争辩已逾十年,特高压从当年的科技示范项目发展成中国电网的路径选择,如今东西部地区经济和分布式能源技术发展增添了诸多变数,又该如何抉择?
2004:缘起
《国家电网报》曾记载,2004年年底,参加三峡—广东±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验收的时任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与同车赶路的时任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谈起了电力发展。马凯说,电力企业挨骂解决不了问题,有什么好办法?刘振亚回答:“电网薄弱是缺电的重要原因,最好尽快开展特高压电网建设,这是解决煤电油运紧张问题的关键,也是破解能源棋局的一步‘活棋’。”
在随后召开的三广直流工程验收总结会议上,马凯强调,特高压是解决能源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思路和办法,“在电力规划中要研究和考虑”。
“特高压”这个名词首次面世。
2004年,我国“硬缺电”达3000万千瓦,创历史纪录,东部企业过着“开四停三”或“开三停四”的日子。“跑电”是企业家的首要日程,而官员们则在奔往西部“跑煤”的路上。
当时,纵观长江沿岸东部地区,两个电厂之间的平均距离是30千米,从南京到镇江这一段,每10千米就有一个电厂。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禹胜指出,华东地区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全国平均排放量的20倍。长三角还能承受多少电厂?
2005:定调
《国家电网报》记载,2005年新年前5天,国家电网公司召开专门会议,对启动特高压工程进行决策。深入讨论之后,会议决定正式向国家发改委提交特高压立项报告,成立刘振亚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及工作组,并聘请院士、专家组成顾问组。
这一年,晋东南至湖北荆州和淮南至上海的两条100万伏交流输电线路前期工作已经展开。
2005年5月25日,中国投资协会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份《关于特高压电网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报告,三天后,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示,建议发改委会同国家电网公司进一步研究论证特高压电网的问题。
6月21-23日,国家发改委在北戴河组织专家就特高压进行专业讨论。32位专家集中讨论输煤输电优势、特高压技术可行性、特高压同步电网安全性等问题。
据财新《新世纪》报道,参会的原国家计委燃料动力局局长蒋兆祖回忆,当时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以原电力部生产司教授级高工蒙定中等专家为代表的“反对派”,认为交流特高压全国联网破坏我国分层分区电网安全,既不经济,又很危险,长距离输电应用直流;二是“温和派”,认为从探索远程输电前沿技术的角度,试验线路可以搞,但线路总长应控制在200公里以内;三是“支持派”,认为从中国资源禀赋出发,这条线路可以建、必须建。
《国家电网报》这样描述会议的结论:“特高压技术由国家组织研究;可以上马特高压示范工程,但须遵循客观规律。”
三个月后,晋东南—荆门的100万伏交流特高压试验可行性报告上报国家发改委,总长超过600公里,报告一年后获批。
2005年11月4日,中国工程院正式提出《关于我国特高压输电研究和工程建设的咨询意见》的报告。27位院士、7位专家参加这个课题的研究。报告指出,我国有必要加快特高压输电研究和工程应用的步伐,试验示范工程方案符合“全面试验验证”要求,建议作为国产化的依托工程,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高技术产业计划和重大装备自主创新计划。2006年2月9日,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要求重点研究开发大容量远距离直流输电技术和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与装备。
原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国家电网》杂志上透露,第一次把特高压技术写入国家文件的,不是国家发改委,而是国务院文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
张国宝指出,这个《纲要》对特高压有明确定义,就是±800千伏直流和1000千伏交流,文件把特高压列为国家要重点扶持的20项科技发展项目之一。
“严格意义上讲,无论是发改委也好,还是电力部门也好,都是《纲要》的执行者。”
2009:元年
2009年被视为“特高压”元年。
2009年1月6日,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顺利结束168小时试运行,成功投入运行。
据《国家电网报》报道,2008年3月是参与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项目的工程技术人员难以忘怀的“黑色三月”——两家国内顶尖变压器生产商提供的变压器双双实验失败。
时任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舒印彪曾鼓励科研人员:“依靠自己的力量制造特高压设备的决心不能动摇。因为自主创新是一个使命,是一种责任,当然也会冒一定的风险。但到关键时候,一定不能动摇。有失败正说明特高压难,科学的道路本就不会那么平坦。”
一周之后,试验终于成功。
特高压的“品牌效应”也开始“崭露头角”:2010年7月,时任巴西能源矿业部长带团到中国参观上海世博会,修改行程前往山西参观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部长向更高层汇报,建议引进中国特高压输电技术。《国家电网报》报道,这直接促成了国家电网公司在巴西的合作项目,特高压成为该国远距离输送能源的战略要素。2010年,沈阳特变电工获得印度国家电网公司逾1亿美元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采购合同。
2018年9月27日,《国家电网报》撰文总结说,特高压实现了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引领,带来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011年到2013年是特高压的第一轮建设高峰。根据当时的计划,从2013年起的8年间,国家电网将走出特高压发展的三大步,到2015年、2017年和2020年,分别建成“两纵两横”、“三纵三横”和“五纵五横”特高压“三华”同步电网,同时到2020年建成27回特高压直流工程。
2010:争论
就在特高压高速发展的三年间,争论始终没有停止过。其中,围绕通过交流特高压形成“三华”同步电网的争议最为突出。
财新《新世纪》报道,2010年12月,23位电力行业老专家集体联名上书,题为《关于交流特高压“三华联网”的问题和我们的建议》(下称《建议》)。这些人中,除一人为原电监会在职官员,其余22人均为退休官员和专家。建议在2011年1月7日被呈至时任国务院总理案前,总理批阅后由国家能源局辗转至国家电网公司。
在反对者看来,试验示范线证明,这是一个耗资巨大但最终只能降低输电能力运行的气泡工程。
据了解,主流的反对理由有二,一是美东大停电,建设更大的同步电网,如果发生停电就跟美东大停电一样,可能在更大范围内把电网拉垮了。所以,应该分层分级用直流隔开,不同意搞特高压交流电网。二是国家电网公司是为了阻碍改革(才搞交流特高压),认为国家电网公司怕进一步被改革拆分,所以他们用坚强的电网,用特高压把各大区都联起来,使得以后就是想改也改不成。
但中国电科院开发的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证明,不搞特高压反倒不行,因为随着今后各个大区装机容量越来越大,一旦出现跨区的直流特高压出现双极闭锁,缺少有功、无功补偿,反而容易把电网拉垮。
技术与非技术因素交织,争论不止。
张国宝回忆,“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制定完成,分规划也都制定结束时,输变电规划却迟迟出不来,因为对特高压无法达成一致。
此时却正值电源大发展时期。
这就陷入了一个怪圈:电源盲目投资,大干快上,以为能大量外送;电网建设规划迟迟落定不下,电力送出受到掣肘。
张国宝在文章末尾写道:衡量一项改革或体制好不好,还是应该以生产力作为标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就是对的,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就要改革。
2018:再议
但在“十二五”的最末两年,特高压迎来了第二轮大建设。
国务院在2013年9月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针对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环保情况提出了要求,2014年5月,国家能源局就推出了《关于加快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12条重点输电通道建设的通知》,一度打破特高压备受争议的僵局。2017年12月27日,该批通道全部竣工。
2018年很多场合都能听到“特高压几乎无工程可干”的呼吁,伴随着一纸通知第三轮特高压建设“高潮”近在眼前。
9月3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一批输变电重点工程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为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发挥重点电网工程在优化投资结构、清洁能源消纳、电力精准扶贫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青海至河南特高压直流、白鹤滩至江苏、白鹤滩至浙江特高压直流等9项重点输变电工程建设,合计输电能力5700万千瓦。
重点工程计划主要项目涉及西北、西南清洁能源外送至江苏、浙江等负荷中心,核准开工时间集中在年内及2019年,可谓时间紧迫。
eo记者曾报道,本轮特高压线路加速的原因,除了西部省区仍然存在消纳清洁能源的压力,在继续化解煤电过剩产能,严格控制煤电发展的要求下,用电大省火电装机建设放缓,用电负荷增长却快于预期,部分省份缺电形势明显,有赖于加快跨省区输变电重点工程建设来进一步缓解供需矛盾。
还有业内人士指出,国内经济转型压力巨大,投资拉动增长的思路又一次推动了特高压“前进”。
正值此时,中国工程院9月19日向国家能源局报送《我国未来电网格局研究(2020年)咨询意见》。《咨询意见》称,应继续坚持以六大区域电网为主体,区域电网之间的直流异步互联;反对“三华”同步联网;应继续坚持西电东送;特高压1000kV交流工程技术是先进的,带动了电力技术的发展和电工制造水平的进步,但现已建成的交流工程利用率低,发挥的作用有限,未来在某些高负荷密度区域要根据电网实际需求进行论证使用。
2018年8月23日,20余位院士、10余位全国著名电力专家和大型国有电力企业负责人曾围绕《我国未来电网格局研究》课题进行座谈并逐一发表意见。
与会者提出,现在讨论的实际上不是2020年的事,而是“十四五”,甚至2030-2035年的趋势。特高压本质上是一种输电技术,不能等同于中国电网;直流不能单兵突进;未来电网格局必然是多能互补的,是集中和分布相结合的。
那么,刚刚准备核准开工的特高压线路这次又将命运如何?
参考资料:
1.http://www.sgcc.com.cn/html/sgcc_main/col2017021449/2018-09/28/20180928095136172648012_1.shtml 特高压:世界上最先进的输电技术,《国家电网报》,2018年9月27日发布于国家电网官方网站
2. http://www.indaa.com.cn/zz/gjdwzz/gjdwzz201412/201412/P020141229382247839151.pdf 争论应从科学理论出发,《国家电网》杂志,2014年12月刊
3. http://www.indaa.com.cn/dwxw2011/tgy/201301/t20130122_1214355.html 国家动力—特高压电网发展纪实,《国家电网报》,2013年1月22日发布于英大网
4. 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4-25/140522353933.shtml 特高压成败,《新世纪》周刊,2011年第16期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