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i是什么意思|现代大片中的CGI技术

cgi是什么意思|现代大片中的CGI技术

观看电影本身就是一场盛大的幻觉体验,而电影中也少不了对幻觉的创造。从模仿吸食毒品后眼前的迷幻景象,到现代大片中精心打造的幻觉世界,电脑三维合成技术(CGI)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总是被一种艺术吸引,这种艺术古怪而迷幻,我认为影院是探索这种概念的绝佳场所。从20世纪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开始,电影与致幻影像间有了丰富的联系,讽刺的是,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电影本身却很少试图模仿致幻体验。

不过也有例外,那些影片通常着重于描绘毒品效果,以及相关的个人主义和性解放文化。直到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2001太空漫游》推出开创性的星门宇宙之后,这种致幻影像才被成功搬上实景真人的主流电影,彩虹色隧道效果成为电影致幻体验的基础。

如今的电影制作人们仍在追求这种效果,尽管反主流文化持续影响着70年代及之后的电影,但电影制作人们在电影写实性与致幻性领域的激烈争论,仍然产生了很多创新成果,比如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和肯·罗素,他们都拍摄了几乎能与毒品的致幻效果相匹敌的影片,显然他们也受到了毒品的启发。

但致幻场景,同样出现于60年代前的电影银幕中,这要归功于动画领域和抽象派的影响,以及二十世纪初期的超现实主义艺术运动。在看到1951年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小飞象》中著名的粉色大象以及《幻想曲》几乎全篇后,我们很容易相信,迪士尼总部就有致幻场景爱好者,但是这些电影都制作于娱乐性致幻剂盛行的至少十年前。

20世纪60年代后,动画也随着迷幻艺术繁荣起来,其间也带动了致幻动画的发展,像《迷墙》和《原始星球》这样的电影,更多地在成年人群体中探索这一话题,如我之前所说,而迪士尼似乎也在入世和出离,体现在1970年《猫儿历险记》中的波西米亚风格场景中。

如今随着电脑合成影像的迅速兴起,真人实景电影与动画片越来越相似,所以动画的视觉语言得以延续,这反过来又导致了致幻影像主流大片中盛行成风,所以现在主流的真人电影导演兴致勃勃地从万花筒中寻找灵感,他们是如何使用致幻影像的,能达到什么效果,电脑合成影像这个无底洞的未来是什么。

通常,对致幻型CGI(电脑合成技术)最直接的应用是描绘吸毒经历本身。在加斯帕·诺的《遁入虚无》中,他明目张胆地把整部影片拍成了毒品体验之旅。

以一个二甲基色胺镜头开始,使用情绪化的第一人称视角,这个过程持续了近七分钟,从几何分形淡出到扑面而来的抽象化渲染,这种让人心绪不宁的场景充满了野心,这也能让你准备好去面对接下来的电影,了解它的迷幻情节,接着描述那些死亡体验,这依然是第一人称视角,包括这段漫长的描绘东京的CGI场景,用超自然的方式突出了充满霓虹灯的城市。

而诺兰的电影虽然有着明显的视觉效果,但他的电影对于描述毒品使用本身却兴趣短缺,更多关注如何为广大观众创作出蕴含迷幻场景的主流电影。而其最伟大的实现方式之一,就是将迷幻场景与梦境中的潜意识联系在一起。

从克里斯托弗·诺兰的代表电影《盗梦空间》,我们可以看到城市折叠的景象,这个巴黎的梦境片段要表达的是潜意识体验的力量,和时间变慢带来的危险,但是诺兰的世界里没有致幻药剂,在这里,致幻剂的含义只等同于潜意识,更值得注意的其实是,诺兰的梦境世界是那么的普通。

这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景观,一座豪华酒店,建在冰天雪地的混凝土堡垒中,没有狂野的色彩或是疯狂的抽象概念,我们通常将以上元素与梦境意象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当你将《盗梦空间》和另一部讲述进入做梦者大脑中的电影相比较时。

塔西姆·辛的《入侵脑细胞》电影制作于2000年,CGI技术不甚流行,但仍然是大胆的。影片中,詹妮弗·洛佩兹扮演一名精神病医生,进入了一个连环杀手的梦境,那是一些令人毛骨悚然,又极其寂静的梦。影片用这些致幻的特点来迷惑观众,并让他们感到恐惧,但诺兰的目标是所有受众。

《盗梦空间》使用镜面和现实中的其他东西,将迷幻的意象投射到另一个正常的世界,它是记忆的梦境,而不是幻想的梦境。诺兰更感兴趣的是致幻效果如何在现实中发挥作用,而不是让它去创造另一个现实。塔西姆·辛这样的导演制造迷幻效果时,他会闭上双眼,而诺兰却会睁开眼睛。

现代大片中另一个常用迷幻效果的场景,是超能力进化场景,通常是一个人获得了某种由神秘力量或化学物质引发的超能力。比如《黑客帝国》中的尼奥。这部电影有关赛博朋克艺术,这本身就可以成为一整篇文章的主题,还有描述增强神经系统能力的《永无止境》,还包括吕克·贝松的《超体》,全片出现了很多超能力进化的镜头,这也是对电影《2001太空漫游》的诚挚致敬。

《2001太空漫游》是现代电影人眼中的致幻效果里程碑,很难不让人产生敬意。这组镜头相当盛行,在《乐高大电影》中也有一个小片段,以一种夸张形式重现了这组镜头,比吕克·贝松拍出来的效果还要好。

在《星际特工:千星之城》中,吕克·贝松带来了一整个幻象宇宙,这部电影或许票房惨淡,但它开启了高成本致幻电影制作的大门。这部电影改编自20世纪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漫画。

所谓的千星之城,是一个联系着无数外星社会的集合体,这是《Horror Vacui》类型的科幻片,一场致幻艺术的实践,所有能看到的地方都充满了细节,从印度教和佛教的曼荼罗,到中世纪欧洲希罗尼穆斯·博施的地狱景观,细节无处不在。

科幻小说和漫画一直如此,它们与致幻效果之间有着恰到好处的联系,因为这样的体裁经常试图将超现实的事物形象化,致幻效果可以变成一种熟悉的抽象概念,作为一种隐喻性的代替品而存在,代替我们无法准确描绘出的世界,这就是漫威影业惯常走在时代前端的做法。

从漫威宇宙的第三阶段开始,漫威电影更热衷于描绘漫画书中的宇宙线,这意味着要在备受尊敬的漫画艺术家史蒂夫·迪特科的奇幻世界中尽情畅游。迪特科是蜘蛛侠的联合创作者,他还负责漫威最伟大的致幻效果探索作品《奇异博士》,这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漫画,很快就收获一批狂热的读者,他们会意地欣赏着充满迷幻效果的画面。

2016年的《奇异博士》电影受此影响,拍出了这个或许是高成本电影中最特意的致幻效果镜头。这是一个螺旋式的镜头,充满细节,包含抽象概念和万花筒的意象,创造了一个穿越多重宇宙的过山车式体验,但《奇异博士》并不是唯一一部包含致幻镜头的漫威电影。

《蚁人》系列也在受到了致幻效果的影响,比如到量子领域的亚原子世界的旅程这段,在第一部电影里,分形效果填补了其他空白,用一系列的衍射图样模拟某些亚原子粒子的行为。

2018年的《蚁人2:黄蜂女现身》再次出现了量子领域,这次细节更多,它同样抽象,但这次导演佩顿·里德决定填补留白,在变形场景中使用深色闪烁的色彩,一眨眼你就会错过这一场景,在量子领域的半衰期,藏匿着像城市的东西,这是一种致幻效果,即看到无中生有的东西,还有致幻效果迷信,也许这些混乱的背后自有秩序。

但也许对致幻效果CGI最有野心的使用,就是不用它代表任何具体的东西,这种用法让观众直面致幻的混乱与复杂,并且不明确解释这一切的意义。

带着这种想法,大卫·林奇带着令人期待的《双峰》第一季,在第八集他丢下一颗炸弹,林奇当然是以其超现实和抽象的画面而闻名,这只是他计划中另一个大胆的视觉实验,在这集他使用了致幻意象,来描绘一个现代恶魔的诞生,这是一场糟糕的致幻体验,也许是最糟糕的,他利用致幻效果的混乱迷惑观众,而观众对这种程度的暴力抽象效果毫无准备。

最令人不安的是,当观众从这场幻觉中回到现实后却发现现实也变了,也许是不可逆转的改变。在2018年的电影《湮灭》中,亚历克斯·加兰遇到了类似的危机。

当诺兰和漫威导演们打算用他们想象中的世界改变我们时,加兰却达到了哥特式定义的“顶点”,它包含了一切,而且同样恐怖,恐怖的是组成我们身体的原子微不足道,而且很容易被更高级的意识体重新利用。

在加兰达闪烁微光的自然世界中,时间不再有意义,生态系统自我复制,甚至会摧毁阻碍它的东西。《湮灭》在致幻体验的中心直面存在性的恐怖,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角色与空虚面对面,空虚也凝视着她,她对自己的身份没有清晰的把握,这就是致幻效果的本质。

我们的身份也许毫无意义,超出我们认识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世界,个体只是一种幻觉。近期对致幻意象的追捧,体现了CGI媒介的可能性。在电影中演员可以变得年轻,效果令人信服,我们能轻易看到标准的大型战斗段落和奇幻的场景。

CGI的未来在哪里,这个问题有许多答案,随着独立电影和实验电影的制作成本越来越低,希望会有更多人去探索致幻效果。除此之外,还有对抽象意象的进一步探索,而不是简单的阐释,无论你对CGI有什么看法,很难想象现代电影没有它会是什么样子。

对我而言,最值得体验的致幻效果就是电影本身。CGI的高速发展已经不可或缺,走进电影院看电影本身也挺致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