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 社会观察
政府机关出台的政策文件,往往因表述严谨让群众觉得“高冷”、不易懂。据新华社报道,河南省日前要求,政府机关出台的“红头文件”要配套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
过去,政府出台的“红头文件”让老百姓看不懂摸不透,原因有三:首先,文件本身的“严谨性”要求,公文书写所用的专业术语或措辞本是为了避免产生歧义,但往往令人难以看懂;其次,的确存在部分红头文件的起草者与签发者“高高在上”、官话连篇的情况;再次,还有部分官员不愿意让群众明白文件内容,通过玩文字游戏的方式试图给自己的工作留下余地,最终将之打造成自己逃避责任的“保护伞”。
如今,“红头文件白话版”在政府公文文风上动手术,也是给官场陋习开出良方。从要求来看,红头文件从此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多角度、多侧面解读,提供相关背景、案例、数据等,把政策文件讲透讲清,让群众听得懂、信得过、用得上。解读可通过数字化、图表图解等方式展现,使解读信息可视、可读、可感,换言之,特别是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一些“红头文件”,要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
政府机关文风突变,不只是个技术活,从根本来看还是要求工作作风做出改变。红头文件本就是关系民生福祉的文件,只有在拉家常、说大白话的过程中,才能逼迫政府少绕弯子,民众能清楚明了地获悉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决策与方案,最终实现官民互信,提升政府公信力。张传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