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啸天
有人问我《沙丘》怎么样?
我当然回答太棒了,简直不能再好了!我是坚定的支持派!
导演“牛蛙”丹尼斯·维伦纽瓦已经完成了大卫·林奇、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雷德利·斯科特等一众大牛都完不成的壮举,成功将业界公认最难改编的经典科幻《沙丘》搬上了银幕,展现出了原著中波澜壮阔的世界观,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当然,我看过小说,基于原著,自然觉得还可以更好一点。这是所有原著党的通病,人人心中有一部自己的《红楼梦》,人人心中有一个自己的贾宝玉,总觉得谁改编都不如自己心目中的那个更好。)
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名著的改编,往往会造成没看过原著对故事背景一无所知的普通观众看不懂,甚至一头雾水。就像《红楼梦》,也不是每个人初看的观众就一下子能深入进去并喜欢上的。
这就造成了明显的两极分化,原著党及科幻党会觉得《沙丘》很牛掰,普通观众却觉得都什么跟什么啊一文不值。
明明是未来世纪的科幻片,为毛人物却热衷于冷兵器?明明是高度发达的后现代社会,为啥里面的社会层级/社会制度跟中世纪封建社会没啥两样?人物的服装,为啥也半土半洋,搞得跟古时人物的装扮一样?为什么美国故事,却充满了浓浓的阿拉伯味道?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普通观众所有的这些疑惑,其实都是原著作者弗兰克·赫伯特的有意为之,他就是故意这么设定的。因为整个《沙丘》满满都是政治隐喻,他心目中的未来世界就是倒退后的中世纪。
这个,且容我慢慢讲来。
先让我讲一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以类比的形式来说下《沙丘》这个故事。
这是一个印第安人的故事,发生在美国“西部大开发”时。
美国的“西部大开发”,也叫“西进运动”,这个西进的过程可不是充满诗情画意,而是充满了血腥的杀戮,美国白人在持续的西进过程中,对原住民印第安人进行肆意杀戮。毕竟,美国中西部原本是印第安人的地盘,白人硬要开发,要淘金,要圈地,要修路,印第安人不愿意,势必要发生冲突。美国白人的政策就是展开屠杀,对表示不服的印第安人,就杀到他们服帖为止。
所以,当中国也要进行“西部大开发”时,西方人就想当然地以为北京在复制华盛顿的经验,一定是充满了血腥与暴力的。所以,他们觉得西北边疆的棉花摘采,肯定充满了猫腻。怎么说?以己度人,经验是靠不住的。
我们的小故事,发生在美国西部的加州,首先到达这里的白人开发者是哈家族。哈家对加州的开发是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方式,而且对土著印第安人极其残忍,将他们赶到沙漠深入,与狼共舞,自生自灭。
后来,美国政府想换个统治者来开发加州,于是选了崔家。崔家原本住在一个与世安好的地方,但是美国政府对崔家充满疑虑,总觉得崔家要造反,所以美政府就想让崔家搬迁,因此将他们弄到了加州。
加州到处都是金矿,哈家原本开发的好好的,现在却要让给崔家,肯定老大不愿意。哈家打心底想重新夺回加州,继续垄断那里的黄金开采业务。
正好,美国政府也想除掉崔家。因此华盛顿就与哈家暗中联合,对刚搬迁到加州的崔家,展开讨伐。
最终,崔家被灭门,只有崔家的公子阿保与他妈妈逃了出来,进入了印第安人的腹地。
哈家与华盛顿都以为崔家已彻底玩完了。首先,大漠里的狼可是很凶残的,阿保跑那里去,肯定活不了。其次,即便侥幸活下来,印地人肯定也会宰了他。
但是,阿保却偏偏活了下来,因为他就是命中注定的“天选之子”,注定了要成为救世主,不仅是印第安人的救世主,也是包括崔家及整个美国的救世主。
那接下来就简单了,阿保成功与印第安人打成一片,成为了他们的头领。然后,率领印第安人,完成绝地大反击,不仅打败了哈家,还打败了美国政府,自己还当上了新的总统。
这样讲,这个故事是否感觉清晰了一点。如果把上面的故事移植到《沙丘》里,名字变一下,就一模一样了。
美国,就是《沙丘》里的星际帝国。
美国政府,目前统治着整个星际的是科瑞诺家族,目前王位已经传到了帕迪沙皇帝沙达姆四世手上。有关这个帝国与皇帝,维兰纽瓦版《沙丘》为了故事的紧凑并没有展开刻画,而大卫·林奇版《沙丘》里则有较为详尽的展现。
崔家则是厄崔迪家族,崔家的家族长是雷拖·厄崔迪公爵(奥斯卡·伊萨克 饰),他的儿子叫保罗·厄崔迪(“甜茶”蒂莫西·柴勒梅德 饰),也就是那个“天选之子”。保罗的妈妈是杰西卡(丽贝卡·弗格森 饰)。崔家原本住在卡拉丹星球,是一个环境接近于地球的行星,崔家也被刻画成好人家族。雷拖·厄崔迪是一位公正、善良、勇敢、正直的一方诸侯和一家之主。杰西卡是一位善良、温柔、淳厚的母亲。保罗则是一位面容姣好,正处于成长中的惹人怜爱的孩子,选甜茶来演实在是太形象了。
哈家则是哈克南家族,家族长是“暴君”巴伦·弗拉基米尔·哈克南男爵(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饰),一个巨肥的家伙,残暴冷酷。哈克南男爵的侄子是“野兽”拉班·哈克南(戴夫·巴蒂斯塔 饰),他也是男爵实行铁腕统治的重要打手,嗜血成性、杀戮无数。
至于印第安人,《沙丘》里则叫弗雷曼人,他们是沙漠星球厄拉科斯(也被称为“沙丘”)的原住民,在哈克南家族的残酷的统治下,纷纷进入沙漠避祸,并在那里建立了地下城。
此外,沙漠里还生存着体型巨大的原始虫类---沙虫,在上面的小故事里是荒原狼。沙虫就像荒原狼一样,在大漠里繁衍生息。
沙虫,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功能,就是他的排泄物会成为星际宇宙极其重要的物质---香料(美琅脂)。服用这种物质之后,人类可以拥有预言、高速移动、超级力量、念动力等能力。
正因为沙丘星球是全宇宙唯一的香料生产地,所以尽管这个星球被沙漠盘踞,依旧是星际帝国里人人垂涎的星球。哈克南家族因垄断香料而暴富,也因为沙丘要移交给厄崔迪家族而心生不满。
所以,上面有关加州印第安人的故事,就可以转换为厄崔迪家族与哈克南家族之间的斗争,另外再加上掌控皇权的科瑞诺家族。
哈克南家族占据了“香料”生产地“沙丘星球”厄拉科斯,皇帝派厄崔迪家族取代了哈克南家族。但是,这只是皇帝与哈克南男爵联手除掉厄崔迪家族的一个手段。于是,厄崔迪家族被灭门,只有厄崔迪家族的儿子保罗与母亲逃了出来,进入了弗雷曼人在沙漠中的领地,蓄势待起。
这个故事这么被抽离出来后,就没那么难理解了。
但是,就这?
这看起来不就是一个后现代版的宫廷政治嘛?这又有啥复杂的,连大卫·林奇都拍不出来?
当然不。
要知道《沙丘》原著出版于1965年。那时候的世界格局是什么样的呢?那时,曾经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以及法兰西共和国、西班牙王国等西方传统帝国势力在全球的殖民地,正在风起云涌地闹独立,一个接一个的新生国家于二战后纷纷独立起来。美国作为新兴全球领袖,正在奉行“民族自决”的原则,在第三世界支持很多国家的自决独立。
当时,从印度到非洲,再到拉丁美洲,大量的国家都在美国的扶持和默许下从英法西等老牌帝国的手中获得了独立。美国通过“民族自决”的手段成功“兵不血刃”地解构了老牌殖民统治体系,进而接管了新世界的霸权,这个过程与《沙丘》保罗·厄崔迪“借”弗里曼人之手推翻宿敌哈克南、并瓦解旧帝国统治神似。
所以,《沙丘》里的厄崔迪家族映射了正义、伟大、光荣的美利坚合众国,哈克南家族则映射了英法西等旧帝国势力。毕竟,在美国人看来,哈克南家族在沙丘星球上那种武力镇压、暴力屠戮、只攫取资源而不了解当地土著的管理方式,与历史上西班牙、英国、法国对亚非拉殖民地的治理方式是十分类似的。
相对于的,厄崔迪家族作为正面家族,带有非常鲜明的美国人自诩拥有的那种特点:施行“仁政”、摆出一副愿意了解当地土著的姿态,并幻想土著们会把自己当做“救世主”来崇拜。甚至,保罗·厄崔迪彻底融入到了弗里曼人之中,并成功驾驭沙虫,一举成为了弗里曼人的领袖,然后率领弗里曼人成功闹革命,推翻了与厄崔迪家族敌对的哈克南家族及皇帝的统治。
这个套路是不是非常熟悉,早年有《阿拉伯的劳伦斯》,中有《与狼共舞》,近有《阿凡达》,无不是白人上帝天神下凡一样来拯救原始土著人,带领他们推翻压在身上的暴虐统治大山,翻身做主人。
所以,厄崔迪家族以及保罗所代表的,就是当时的“美国梦”,梦想创造的是一个自己并不直接出手统治,却在自己隐形管理下存在的,“永远不会灭亡,永远不会过于聚拢,又不会过于分散的文明”。
当然,身上科幻巨匠,弗兰克·赫伯特对于这个“美国梦”有所保留,有所批判。在后续的小说中,曾自信自己是“天选之子”的保罗·厄崔迪最终堕入了黑暗面。他的梦想只能交由其儿子去完成。这里的“堕落梗”又被乔治·卢卡斯抄去,变成了《星球大战》中被玩坏了的烂梗。
说到梗,正直果敢的雷托·厄崔迪,被敌手所杀,然后保罗·厄崔迪走上了“王子复仇记”的道路,这个梗又被乔治·马丁抄去,变成了《权力的游戏》的故事线,雷拖变成了艾德·史塔克公爵,保罗则变成了五个艾德的五个孩子。
这么一套用,是不是觉得《沙丘》有些牛掰了?不是一个简单的开发印第安人居住区的故事,而是要建立一个理想状态下的全球新秩序。
弗兰克·赫伯特一届文人,真好大的野心。
可是,弗兰克·赫伯特明显也有幼稚的一面。且不说他的“美国梦”本身就是幼稚的。《沙丘》里实现“美国梦”的故事场景的,也是相当的幼稚。
很容易就能看出来,“沙丘星球”厄拉科斯的环境看起来很像是中东,小说里人物形象及说辞,都带有明显的阿拉伯风情。对于“香料”的表写,也极其类似“石油”。
要知道第一部《沙丘》出版于1965年,正是1962年上映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影响力日盛之时。那时候,恰逢伊斯兰世俗化的高潮期,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叙利亚、利比里亚、印度尼西亚等传统伊斯兰国家,纷纷改制,走上了世俗化道路,甚至非世俗制的沙特、卡塔尔等国也大搞世俗化的管理方针。
于是,整个伊斯兰世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与现如今的状态完全是两样的。有关伊斯兰世俗化的情况,可以去看下《我在伊朗长大》这部影片,会震惊于伊朗以前居然那样过。
在1960年代,所谓的“圣战”还不见影子,要到很久以后才会到来,即便有苗头,在当时的西方人看来,也是正向的。美国还直接扶持阿富汗“圣战份子”,将他们刻画成一群圣洁纯粹的好人,就是明证。《第一滴血3》里,就有兰博与“圣战分子”联合作战,共同对抗苏联的情节。在当时西方人眼里,苏联所代表的共产主义才是邪恶的所在,“圣战分子”纯粹的信仰是对付秉持“无神论”的共产主义最好的武器。共产主义没有信仰,圣战分子的信仰最诚挚,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当时的美国人觉得圣战分子的心是透明的,但万万没想到,玩火的结果最好是烧到自己的头。
毕竟,政治化的伊斯兰直到1979年的“伊朗宗教革命”才掀起另一个高潮,在那之前世俗化才是主流。
所以,1960年代的中东地区,对于西方人来说,是一个充满了神秘感的所在。既满满都是异域风情,又有至关重要的石油资源。这种陌生的神秘感,异域的特质,对西方人充满了巨大的吸引力,也为文学创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创作空间,就直接促成了《沙丘》小说的创作。
直接的证据,就是《沙丘》里作为原创小说,有大量词汇是阿拉伯语的变种。Padishah,帕迪沙,影片中直接翻译为皇帝,其实是波斯语里“万王之王”的意思,在波斯、奥斯曼帝国及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君王都自称帕迪沙,他们对外称苏丹,对内就称帕迪沙。Shai-Hulud,沙虫,这个浅显的翻译其实来自Sheikh Khulud 两个词汇,前一个是“谢赫”,伊斯兰文化中指德高望重之人,后一个词汇的是真主诸多尊名中的一个,也有不朽、永生的意思,合在一起就有了原始图腾崇拜的意思了。所以,沙虫绝非一个简单无脑的蠕虫,毕竟他的粪便是“香料”最主要的原料。
其他,像Lisan al-Ghaib,李桑·阿尔-盖布,这个词语的意思是“天启之人”,这与保罗后来被称为Mahdi(马赫迪)是相呼应的。Fremen,弗里曼人,很明显参考了居住在沙漠中的柏柏尔人的形象,甚至连他们的罩袍也成为了ABA,现实中的阿拉伯罩袍就叫Abaya(阿巴雅),至于这罩袍后来变成了黑色为主调,那就是极端思想兴起之后的事了。弗里曼人派出的代表被称为HAIB,恰好就是阿拉伯语里的“大使、代表”的意思。
简单列了这几点,(书中这种点非常多),就是说弗兰克·赫伯特在创作自己的小说时,将中东当成了故事的主场景。他想象的就是一个以保罗·厄崔迪统领下的和谐的沙丘星球,也是一个美国主导下的社会新秩序。
可惜的是,赫伯特没能看的更远,万万没有想到后来的中东不仅没有成为美国主导的新秩序,还成为了美国的对立面,成了美国的伤心地。
所以,再总结一下。赫伯特所谓的未来世界,实际上是以中东为原型,力图创建的一个和谐新秩序的地方,并非完全脱空的艺术创作。
然后,这就完了?
《沙丘》讲述的真的这样的故事吗?
还不全是,毕竟作为科幻届的圣经,《沙丘》隐喻的东西还有更多。
但凡伟大的文学作品,背后都有极其复杂的文化体系作为支撑。像《指环王》作为奇幻小说的圣经,背后象征的是英国为核心的世界,毕竟作者托尔金是英国人。他笔下的中土世界,尤其是田园如歌的夏尔郡,其实就是托尔金自己的故乡,是位于英格兰北部湖区萨雷霍尔地区,中土则是整个英国。还有乔治·马丁的《权力的游戏》,也是以英国为范本写作的魔幻故事,很多小说里写的冲突情节都在英国历史上找到影子。《沙丘》同样如此。
《沙丘》男主角保罗·厄崔迪被看作是“天选之子”,在整个故事里都有一种强烈的救世主的意味。尽管他身受厄运,那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所必须要经过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那个过程。
至于“救世主”的梗,来自于《圣经·出埃及记》,是明显的基督情怀,一群受奴役的人预言会出现一个救世主,将他们拯救出苦难。
至于保罗为何是救世主?《沙丘》的背景必须要了解一下。
保罗可不是简单的弗里曼人的救世主,不仅仅是厄崔迪家的救赎主,也不是单纯的沙丘星球的救世主,而是整个星际宇宙里的救世主。他做要的事,不仅是推翻哈克南家族的残暴统治,更是要推翻帕沙迪皇帝的统治,成为新的最高统治者。
这里,就必须要回到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了。就是为啥明明是1000年后的故事,可是故事的设定是中世纪的?
在赫伯特的小说拟定中,在未来,科技当然也是非常发达的。人类成功征服了宇宙,但是在星际之间穿梭时,遇到了问题,就是宇宙系统过于复杂,想要完成星际航行就必须依靠人工智能精密而巨量的计算能力。但时间一长,人工智能就反客为主,反而奴役了全人类,人类进入了由人工智能统治的时代。人类由于过于依赖于科技,反而退化了。
人类退化到了哪一步?即如果没有计算机的帮助,人类就一下退回到了中世纪。看到没,《沙丘》里的中世纪设定,就是这么来的。
机器奴役人类的结果,导致机器进行自我推演,算出了人类必将产生一位救世主,进而推翻机器的统治,带领人类重新走向前台。是不是看起来很熟悉?嗯,《终结者》里的“天网”及救世主的设定,就是从《沙丘》里偷来的灵感。
《沙丘》的设定里,人类社会在“香料”的加持下,有一个半宗教半异能的势力,叫贝尼·杰瑟里特姐妹会,这个姐妹会里的女性都是一群能遇见未来的女半仙。保罗的妈妈杰西卡就是其中的一员。女先知们做过一个伟大的预言,说她们可以通过人工的优生优育诞育出一位“救世主”魁萨茨·哈德拉克(也就电影中主人公保罗神智不清醒时一直念叨的那个词)。
不过,姐妹会能预言的事,机器同样推算了出来,于是制造了一次人工流产,将预言中的“救世主”魁萨茨·哈德拉克给打掉了。
这一下,激起了人类的暴动,在姐妹会中一位圣女贞德·巴特勒的带领下,人类与机器之间的战争爆发了,也即“巴特勒圣战”。
战争的结果,是人类战胜了机器。同时,另外一个恶果是,由于没有了机器的帮助,人类文明急剧倒退,社会文明停滞了一万多年,直接造就了《沙丘》中那个类中世纪的世界。
而且,由于销毁了人工智能,人类也无法再廉价而顺畅的在宇宙中自由航行、沟通,星际航行变得特别漫长、危险而又昂贵。
战争的另外一个结果,是在圣战中功勋卓著的三大家族脱颖而出,其中科瑞诺家族直接化国为家,登基称帝,厄崔迪家族与哈克南家族则被分封到不同的地区,厄崔迪家族占据了卡拉丹,哈克南家族则占据了沙丘。
三大家族的设定,分别暗合了罗马历史上同样显赫的西庇阿家族、尤利乌斯家族和布鲁图家族。历史上在战争正式开打之前,几个家族博弈主要场所也同样是帝国议会(元老院),最后几个派别矛盾无法调和,斗争公开化,帝国陷入内战,由一个父亲被阴谋杀害的“神选之子”复仇成功,重新建立了帝国新秩序。所有这些,都跟罗马前后三巨头的内战故事有神似之处。
甚至,《沙丘》世界中,几个家族之间的具体斗争模式,还是中世纪式风格的,无不充满了中世纪欧洲的那种王权与算计。
这样再来看《沙丘》,那些奇怪的中世纪设定,会明白赫伯特本来是这样设定的。为了再现原著,牛蛙导演在《沙丘》里的影像风格,包括人物造型,建筑样式等,也都刻意往宫廷风格上靠拢,甚至连人物的语调都往莎翁宫廷剧上看齐。
但是,还没有完。这里还涉及到了为何要用中世纪冷兵器的问题。
那是因为整个中世纪故事背景的设定,自然需要与之相应的中世纪打斗方式。赫伯特亲口承认,他就是想让那种崇尚个人格斗技艺的“骑士”们能重出江湖。
为了将逻辑说得通,赫伯特还专门虚构了一种“能量护盾”的黑科技。这种能量护盾的特点就是“慢穿快不穿”,高速、高能物体会被护盾阻挡或发生随机爆炸,只有低速物体才能够穿过,子弹可以被防住,刀剑慢戳就不行了。于是热兵器都不管用了,人类重新回到了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肉搏时代。
在大卫·林奇版《沙丘》里,“能力护盾”成为了一种马赛克一样的东西,看起来非常不舒服。维兰纽瓦版《沙丘》里,“能量护盾”则成为了一种电子薄膜,看起来更清爽也更厉害了一点。
可能有些人要喊,真能扯淡啊,赫伯特知道自己有这么牛逼吗?就好像有人总问那些红学家,曹雪芹知道自己的想法有那么厉害吗?为啥解读的人能够解读出这么多东西来?
其实,还真别说,大牛就是大牛,你觉得多,其实在赫伯特的笔下,其实是统一的。他就是写出了一个寓言式的人类文明史,既有一个古希腊、罗马式的过去,还有一个中世纪的现实,以及一个符合美式政治理想的未来。
只是,他将这种理想放到了中东地区,现在去看多少有些荒诞不经的意味。不过,在维兰纽瓦的影片里,《沙丘》里的弗里曼人已经没有多少中东地区人的模样,而是一幅黑人+拉丁裔的模样。这又与当今美国的社会格局暗合在一起了。
当今的美国,正分裂为老白男与黑人+拉丁裔为主的二元对立社会,前者的代表人物是川破,后者则是欧巴马。牛蛙导演的思想明显偏左,所以他不自觉将待拯救的弗里曼人嫁接到了黑人+拉丁人的身上。
当然,眼下的《沙丘》只是根据5卷本小说里的第一部的前半部改编的,只演到厄崔迪家族遭到哈克南兵团及皇帝手下的萨多卡军团的联合攻击而灭门,只有保罗与母亲逃出,最终找到了弗里曼人。
接下来,才是保罗如何走入弗里曼人的地下城,并融入其中,并带领他们发起翻身革命的故事,也是《沙丘2》或《沙丘3》之后要演的了。
本文又超过了7000字了,按说《沙丘》还有非常多的内容可以说,真的是好,本文就不继续了。如果有机会,再续写一篇。
最后,回应下标题,我从简到繁,将《沙丘》依次讲成了印第安人的故事,还有中东阿拉伯世界的故事,再到最后赫伯特的本源故事,前两个都不是正解,而是铺垫,最后一个才是真的,这样讲只为将故事分解的简单一点。希望你能够理解,也希望能够帮到你。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