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河南省政府办公厅获悉:《河南省行政机关政策文件解读实施办法》出台,要求省级行政机关出台的“红头文件”,要将“官话”翻译成大白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群众关心的事情讲清楚。(9月19日《人民日报》)
在普通老百姓的认知里,红头文件多是“太高冷”,这一方面因为文件语言极其严谨,文件写作者只考虑了其严谨性,一般不会照顾到阅读者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这也正常,因为以往很长一段时间,文件只是给那些政府官员和干部学习使用,老百姓接触到红头文件的机会并不多。而随着网络的发达和政务公开的深入推进,好多与老百姓有关的红头文件都会在政府网站公开,这就为老百姓接触红头文件提供了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红头文件还是沿袭过去的写作方式,一副“高大上”的面孔,即便真正公布了出来,也没有多少普通百姓愿意看,因为看起来吃力,水平差一点老百姓可能费了好大劲看了,却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河南省政府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要求省级行政机关出台的“红头文件”,要将“官话”译成大白话的作法,确实值得点赞。
不过,这样一个《实施办法》的出台,并不意味着今后出来的政策文件老百姓就能看得懂,喜欢看。实际上,红头文件的写作者虽然虽然是文秘人员,但真正起作用是领导,领导的个人喜好才是红头文件能不能接地气的关键。有些领导要求文秘人员写作公文时,唯恐写得不高深,好像只有高深才能显示领导的水平。
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在领导的指导下,文秘人员也会一味的迎合领导的口味,这也是造成红头文件不接地气,高高在上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要把政策文件的内容变成大白话,其实对写作者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的,这就像我们翻译古文一样,没有一定的内功肯定是译不好的。还有一点,要将政策文件的语言变得通俗易懂,仅靠扎实的文字功底还不够,还需要经常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如何思考问题,如何说话等等。
看来要将好事办实,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份红头文件要变得让老百姓都能理解,不光需要文秘工作者学会用老百姓的话作文,更要紧的是需要领导能改变个人喜好和习惯,只有广大领导干部都能充分意识到红头文件也需要老百姓学习了解的重要性,才可能彻底改变文风,赢得老百姓的理解和好评。(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