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接收器怎么跟电脑设置|雷达接收器和发射器在哪里

雷达接收器怎么跟电脑设置|雷达接收器和发射器在哪里

雷达接收器和发射器在哪里

多瑙河-2”远程探测雷达主要用于探测来袭的敌弹道导弹目标,测算其三坐标(间隔距离、方位角、高低角)和飞行弹道,并将目标指示信息传输给精确制导雷达。“多瑙河-2”远程探测雷达的首席设计师是В-П-索苏里尼科夫。

“多瑙河-2”远程探测雷达是米波雷达,由天线系统、发射机、接收机、指示设备、目标自动跟踪设备、坐标测定设备组成。“多瑙河-2”远程探测雷达的各系统呈分散部署状态,其天线系统与发射接收设备之间有大约1公里的间距。发射天线的外形呈抛物柱面形状,尺寸为8米×150米,安装有2个缝式波导辐射器。发射天线在空间形成2个方向图,其波瓣宽度为0.6度×12度。

接收天线由两排天线组成,尺寸为20米×150米,安装有2对缝式波导辐射器。接收天线在空间形成1个方向图,其波瓣宽度为0.6度×12度。“多瑙河-2”远程探测雷达的发射机由2个发射器组成,其中每个发射器的辐射功率是40千瓦。

雷达分为好多种.有警戒雷达和引导雷达,火控雷达.发现敌机的雷达,是警戒雷达,是24小时开机的.引导雷达,用途是相当于一个地面指挥所,负责引导和指挥空军战机飞到那个位置,去截击敌机.预警飞机的雷达,就是引导雷达.平时不开机,战时才开机.火控雷达,是战斗机导弹发射前,用来给导弹引导和指示目标的,那已经是相当于在"拿枪瞄准敌人"了.所以,按照此原理,敌机可以安装上引导雷达和火控雷达的接收机.只要接收机,一报警,就表示正被我方雷达照射和火控雷达扫描,万分危险.而在飞机上安装警戒雷达接收机,没有太大意义.

雷达发射器和接收器原理

雷达(radar)原理是“无线电探测与定位”的英文缩写。雷达的基本任务是探测感兴趣的目标,测定有关目标的距离、方问、速度等状态参数。雷达主要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包括信号处理机)和显示器等部分组成。   雷达发射机产生足够的电磁能量,经过收发转换开关传送给天线。天线将这些电磁能量辐射至大气中,集中在某一个很窄的方向上形成波束,向前传播。电磁波遇到波束内的目标后,将沿着各个方向产生反射,其中的一部分电磁能量反射回雷达的方向,被雷达天线获取。天线获取的能量经过收发转换开关送到接收机,形成雷达的回波信号。由于在传播过程中电磁波会随着传播距离而衰减,雷达回波信号非常微弱,几乎被噪声所淹没。接收机放大微弱的回波信号,经过信号处理机处理,提取出包含在回波中的信息,送到显示器,显示出目标的距离、方向、速度等。 为了测定目标的距离,雷达准确测量从电磁波发射时刻到接收到回波时刻的延迟时间,这个延迟时间是电磁波从发射机到目标,再由目标返回雷达接收机的传播时间。根据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为:S=CT/2   其中S:目标距离     T:电磁波从雷达到目标的往返传播时间     C:光速   雷达测定目标的方向是利用天线的方向性来实现的。通过机械和电气上的组合作用,雷达把天线的小事指向雷达要探测的方向,一旦发现目标,雷达读出些时天线小事的指向角,就是目标的方向角。两坐标雷达只能测定目标的方位角,三坐标雷达可以测定方位角和俯仰角。   测定目标的运动速度是雷达的一个重要功能,—雷达测速利用了物理学中的多普勒原理.当目标和雷达之间存在着相对位置运动时,目标回波的频率就会发生改变,频率的改变量称为多普勒频移,用于确定目标的相对径向速度,通常,具有测速能力的雷达,例如脉冲多普勒雷达,要比一般雷达复杂得多。   雷达的战术指标主要包括作用距离、威力范围、测距分辨力与精度、测角分辨力与精度、测速分辨力与精度、系统机动性等。   其中,作用距离是指雷达刚好能够可靠发现目标的距离。它取决于雷达的发射功率与天线口径的乘积,并与目标本身反射雷达电磁波的能力(雷达散射截面积的大小)等因素有关。威力范围指由最大作用距离、最小作用距离、最大仰角、最小仰角及方位角范围确定的区域。   雷达的技术指标与参数很多,而且与雷达的体制有关,这里仅仅讨论那些与电子对抗关系密切的主要参数。   根据波形来区分,雷达主要分为脉冲雷达和连续波雷达两大类。当前常用的雷达大多数是脉冲雷达。常规脉冲雷达周期性地发射高频脉冲。相关的参数为脉冲重复周期(脉冲重复频率)、脉冲宽度以及载波频率。载波频率是在一个脉冲内信号的高频振荡频率,也称为雷达的工作频率。 雷达天线对电磁能量在方向上的聚集能力用波束宽度来描述,波束越窄,天线的方向性越好。但是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雷达天线不可能把所有能量全部集中在理想的波束之内,在其它方向上在在着泄漏能量的问题。能量集中在主波束中,我们常常形象地把主波束称为主瓣,其它方向上由泄漏形成旁瓣。为了覆盖宽广的空间,需要通过天线的机械转动或电子控制,使雷达波束在探测区域内扫描。   概括起来,雷达的技术参数主要包括工作频率(波长)、脉冲重复频率、脉冲宽度、发射功率、天线波束宽度、天线波束扫描方式、接收机灵敏度等。技术参数是根据雷达的战术性能与指标要求来选择和设计的,因此它们的数值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雷达具有的功能。例如,为提高远距离发现目标能力,预警雷达采用比较低的工作频率和脉冲重复频率,而机载雷达则为减小体积、重量等目的,使用比较高的工作频率和脉冲重复频率。这说明,如果知道了雷达的技术参数,就可在一定程度上识别出雷达的种类。

雷达接收器和发射器在哪里设置

主要由发射机,天线,接收机,数据处理,定时控制,显示等设备组成。

脉冲雷达是雷达的一种。能够辐射较短的高频脉冲,然后天线转接到接收机接收信号,因此发射和接收信号在时间上是分开的。脉冲雷达用于测距,尤其适于同时测量多个目标的距离。当前常用的雷达大多数是脉冲雷达。

雷达的接收器

空间形成一个狭窄的锥形旋转波束,波束自动跟踪目标,导弹沿波束轴线飞行,直到击中目标。

这种制导方式,受无线电干扰,导弹容易脱离波束,现在已经很少采用雷达波束制导,利用雷达无线的定向辐自动跟踪目标,导弹沿波束轴线飞行,直到击中目标。

这种制导方式,受无线电干扰,导弹容易脱离波束,现在已经很少采用

雷达接收机是干什么用的

雷达的工作频率主要根据目标的特性、电波传播条件、天线尺寸、高频器件的性能、雷达的测量精确度和功能等要求来决定。工作带宽主要根据抗干扰的要求来决定。一般要求工作带宽为5%~10%,超带宽雷达为25%以上(相对发射波形的中心频率)

2.发射功率

发射功率的大小影响作用功率,功率大则作用距离远。发射功率分脉冲功率和平均功率。雷达在发射脉冲信号期间所输出的功率称为脉冲功率,平均功率是指一个周期内发射机输出功率的频率。发射机的输出功率直接影响雷达的威力和抗干扰能力。高频大功率的产生受到器件、电源容量和效率等因素的限制。一般远程警戒雷达的脉冲功率为几百千瓦至兆瓦量级,中、近火控雷达为几千瓦至几百千瓦量级。

3.调制波形、脉冲宽度和重复频率

早期雷达发射信号采用单一的脉冲波形幅度调制,现代雷达采用多种调制波形以供选择。

脉冲宽度指发射脉冲信号的持续时间,用τ表示。一般在0.05~20us,它不仅影响雷达的探测能力,还影响距离分辨率。早期雷达的脉冲宽度是不变的,现代雷达采用多种脉宽的信号以供选择。当采用脉冲压缩技术时,发射脉冲时宽可达数百微秒,相应地用脉冲压缩方式增大信号的带宽。

脉冲重复频率是指雷达每秒钟发射的射频脉冲的个数用Fr表示。脉冲重复频率的倒数称为脉冲重复周期,它等于相邻两个发射脉冲前沿的间隔时间,用Tr表示。雷达的脉冲重复频率一般在50~2000Hz(相应的Tr为20000—500us)。它们既决定了雷达单值测距范围,又影响不模糊测速区域大小。为了满足测距测速的性能的要求,现代雷达常采用多种重复频率或参差重复频率。

4.天线的波束形状、增益和扫描方式

天线波束形状一般用水平和垂直面内的波束宽度来表示(3dB表示)。

米波雷达的波束宽度在10度量级,而厘米波雷达的波束宽度在几度左右。常见的波束形状有扇形、针状和余割平方形。

天线的增益近似表示式为:

其中,A为天线的有效截面积。天线的增益越大,则雷达作用距离越远。

搜索个跟踪目标时,天线的主瓣在雷达的探测空域内以一定的规律运动,称为扫描。它可以分为机械扫描和点扫描两大类。

利用整个天线系统或者其某一部分的机械运动来实现波束扫描的称为机械性扫描。

电扫描时,天线反射体、馈源等不必做机械运动。

5.接收机的灵敏度

接收机的灵敏度是指雷达接收微弱信号的能力。它用接收机在噪声电平一定时所能感知的输入功率的大小来表示,通常规定在保证50%~90%发现概率条件下,接收机输入端回波信号的最小功率作为接收机的最小可检测信号Prmin。这个功率越小,接收机的灵敏度越高,雷达的作用距离就越远。

6.终端装置和雷达输出数据的形式

最常用的终端装置时候是显示器。根据雷达的任务和性质不同,所采用的显示器的形式也不同。

7.电源供应

功率大的雷达,电源供应是个重要问题

雷达检测器发射什么

准确的交通信息采集是智能交通系统的基石。如何获得准确、实时的交通信息对ITS的应用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交通信息的采集又分为静态交通信息采集与动态交通信息采集。因此本文将分类介绍这两种交通信息所对应的采集技术,其中着重介绍动态交通信息技术采集,分析它们的优缺点与适用场所,并对交通信息采集技术的未来发展做出合理展望。

1.静态交通信息采集技术

静态交通信息主要包括与道路交通规划、管理相关的一些比较固定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太大变化的信息。

主要包括有:规划国土信息、城市道路网基础信息、城市基础地理信息、车辆保有量信息及交通管理信息等等。因此,静态交通信息通常采用人工调查或仪器测量的方式来获取。静态信息是相对稳定的,变化的频率很小,并且变化没有规律。

2.动态交通信息采集技术

2.1 独立式采集技术

独立式采集技术又称车辆检测技术,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法是按检测器的工作方式及工作时的电磁波波长范围,可以分为3类:磁频检测、波频检测和视频检测。

2.1.1 磁频检测

常用的磁频检测技术的常见技术有,环形线圈检测器和磁力检测器

2.1.2 波频检测

常用的波频检测技术包括微波检测器和红外线检测器。

2.1.2.1 微波检测器

微波检测器利用雷达线性调频技术原理,对检测路面发射微波,通过对反射回来的微波信号进行检测,实现车速、车身长度、车流量、车道占有率等交通信息的采集。微波雷达检测器按工作原理可分为两种类型:连续波多普勒雷达和调频连续波雷达。

2.1.2.2 红外线检测器

红外线检测器。该检测器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主动红外线检测器中,激光二极管在红外线波长范围(即光谱长度为0.85μm)附近工作,发射低能红外线照射检测区域,并经过车辆的反射返回检测器,可检测车辆出现、流量、速度、密度和车型分类。被动红外线检测器本身不发射红外线,而是接收来自两个来源的红外线:检测器监测范围内的车辆、路面及其他物体自身散发的红外线和它们反射的来自太阳的红外线。路面反射的红外线与车辆反射的红外线水平不同,被动红外检测器就是依据反射的红外线水平来检测车辆的存在。

2.1.3 视频检测

视频采集技术视频检测系统一般由摄像机、基于微处理器的计算机及处理软件组成。视频检测是一种将视频图像和模式识别相结合并应用于交通领域的新型采集技术。视频检测将采集到的连续模拟图像转换成离散的数字图像后,经软件分析处理可得到交通流量、车速、车头时距、占有率等交通参数。我们学生也可以通过matlab这个软件进行车牌识别,并依据识别出来的车辆来计算我们所需的数据。

2.2 协作式采集技术

在协作式采集技术中,通过被检测车辆上相应的车载设备与整个采集系统的其他部分进行信息交换,以实现信息采集。主要包括三大类:基于GPS定位的采集技术、基于RFID的采集技术和基于手机定位的采集技术。

总之每种采集技术都有它的优势和不足,适用于不同应用要求的场合。因此,未来车辆交通信息采集技术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多种采集技术的融合。根据应用需求,结合各种采集技术的优点,对多种采集技术进行融合。为了获取全面、完整的交通信息、必须联合应用多种检测技术,得到不同方位、不同角度的检测信息,以保证系统得到的交通信息是实时的、准确的和可靠的。

雷达信号接收器

雷达可以探测到鸟。

探鸟雷达可以实时给机场鸟控办和机场管理人员提供机场里面及机场周围有害鸟类的活动水平和准确位置,雷达提供的数据经过了大大的改善,它们就像机场里面的一双电子望远镜,能够全方位持续地、更远地探测鸟情。

雷达是发射还是接收

雷达发射机发射的无线电脉冲串倾向于以光速接近和远离目标物体;因此,似乎存在的时间极短。击中目标后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部分称为回声。

该回波信号包含确定目标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角度、范围、速度和各种其他特征所需的信息。简单来说,雷达的整个操作取决于对反射波的分析。雷达能够检测静态和移动物体的位置和特征。它还可以判断目标物体是远离还是朝向雷达移动。通常,在雷达组中,发射器天线本身充当接收器天线。

发射信号在撞击目标物体后往往会损失大量能量,因此反射信号在此过程中会衰减,需要在接收后进行放大。

反射信号的放大可达到数百万次。处理后的回扫信号进一步用于使阴极射线管中的电子束偏转。这会导致显示单元上出现一个指向目标对象方向的指示灯。雷达的显示器由一个荧光层组成,它使光辉能够停留更长的时间,并且只有在接收到下一个回波信号后才会发生变化。

借助指示管直接显示目标的坐标和距离。目标朝向或远离物体移动的角度是通过估计获得反射信号的方向来确定的。

雷达接收器和发射器在哪里买

雷达是由发射机、接收机、天线(协波振子),电源及操控显示系统组成

雷达发射机和接收机

因为科学家们经过反复的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了雷达,所以,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雷达(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是一种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 雷达由发射机、发射天线、接收机、显示器等部件组成。

通过发射电磁波对目标进行照射并接收其回波,由此获得目标至电磁波发射点的距离、距离变化率(径向速度)、方位、高度等信息。

推荐阅读